因没有助人造反而被诛杀的任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然而像汉代北军使者护军(相当于半个北京军区司令)任安这种死因的人,几千年历史中也并不多见。他被杀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没有帮助别人造反!
任安同志年少时虽然是个特困生,但是却有着非凡的志气与才华,靠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几经辗转,从一个车夫混成了县长,但因为太过耿直,在皇帝出巡时没有准备帷帐而被罢官。当时卫青“由女宠”(武帝宠爱的卫子夫是卫青的姐姐)而官至大将军,功勋卓著,地位显赫。于是任安同志主动前往投奔卫大将军,成为了一名门客,并且在一次官吏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得令监护北军,可以说任安同志再次完成了逆袭。从一个门客一跃成为北军监护,而且背后有地表最强卫霍家族支持,任安同志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此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这个官职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灾祸。
汉征和二年,巫蛊案发,武帝雄猜,派江充彻查,江充和卫太子刘据(武帝与卫子夫所生长子)有仇,于是栽赃陷害他。而汉武帝久居甘泉宫,通信渠道已经被丞相刘屈氂、江充等人切断,此时卫青已死,卫太子没有靠山孤立无援,再加上无法与武帝见面,心生惶恐,又想起扶苏故事,认为皇帝已经驾崩,遂先发制人,率领卫队捕杀江充,占据长安。武帝得知江充被太子所杀,知太子惊悚过度,委派一人抚慰太子,重宣君威。但派去的人胆小怕事,见长安大乱,惧怕自己为太子所杀,于是不敢进城,直接回来告诉武帝说卫太子刘据要造反。听到这个消息武帝大怒,派丞相刘屈氂领兵围长安,平定叛乱。
此时的长安城周围,有三股重要的军事力量:第一股是丞相刘屈氂率领的朝廷军队,实力最强,而且刘屈氂已经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结为儿女亲家,阴谋拥立昌邑王刘髆(李广利外孙)为太子,因此对刘据是势在必得,第二股力量就是卫太子刘据在长安城武装卫队、囚犯、流氓,调遣少量地方部队而组建的军队,第三股军事力量就是任安统帅的长安北军。任安同志成为了丞相刘屈氂和卫太子都想争取的对象,也是这次长安城大战的关键先生,他支持的一方,大概率可以获胜。
一道难题摆在了任安同志面前,一边是奉旨平叛的当朝丞相,一边是手持调兵之节的当朝太子,一招不慎,满盘皆属。丞相手握平叛圣旨,如武帝亲临,岂敢不从?但是万一武帝真的已经驾崩,奸臣篡乱,假传圣旨,帮助刘屈氂岂不成了助纣为虐,而太子贵为储君,未来的皇帝,岂能领兵犯上?如果接受太子调令,攻打丞相刘屈氂,而武帝依然健在,那就是走上了谋反之路,一旦最终失败,自己也难免成为炮灰,难逃死路。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任安同志最终决定----谁都不帮,任他长安城打的热火朝天,我长安北军闭门不出。
事后证明,任安是对的。经过激战,丞相刘屈氂获胜,太子逃出长安,后被穷追猛打,兵败被迫自杀。武帝回到长安,认为任安虽受太子调遣却并未发兵,忠心可嘉,当场进行了一番表扬。之后,武帝下令处死太子叛党众人,对平叛有功的人加官进爵,阻止太子调遣地方军队的莽通、与太子战斗而立功的商丘成、张富昌和李寿等人纷纷加官进爵。
然而,天意难测,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武帝逐渐就开始想起了卫太子的种种过往,他是如此的仁厚、贤良,老刘家多好的苗子啊,怎么就没了呢?看守高祖庙的小郎官田千秋正好在此时上书为太子鸣冤:“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于是武帝霍然醒悟,召见田千秋,对他说:“我们父子之间的事,别人难以插言,只有你知道其间的不实之处。这是高祖皇帝的神灵派您来指教于我,您应当担任我的辅佐大臣。”于是拜田千秋为大鸿胪。
田千秋上台以后,大肆为卫太子平反,对参与巫蛊案、陷害卫太子的大臣进行清算。因为江充已死,武帝愤而恢复了自文帝起已废除近百年的夷族之刑,夷江充三族,功劳最大的莽通被处死,商丘成、张富昌和李寿等人或被迫自杀或被处死,刘屈氂被腰斩、灭族,李广利被迫投降匈奴后被刺杀、灭族。为了进一步纪念卫太子,汉武帝还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想着卫太子过往的种种,想着想着,就想到了任安!
任安,当年太子身处险境,持节相见,你为何不发兵相助?害的我儿兵败而亡。长安大乱,你却按兵不动,是何居心?想到这里,汉武帝勃然大怒,遂降罪于任安,下令诛死。最终,卫太子一案,帮助太子造反的人以谋逆罪全部处死,平息叛乱、逼死太子的人也全部被杀,而既没有帮助平叛,也没有帮助太子的中立派任安,亦被诛杀。
    当来自中央的赏罚机制极不透明且富于变化的时候,任何的作为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不作为“的任安本没有错,但最终却难逃一死。如果你是征和二年的任安,面临抉择,可以全身而退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