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的杜甫


杜甫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但鲜有人知道杜甫还是“房住不炒”的首倡者和坚定执行者,一辈子都没有炒过一套房子。
 
少年时,杜甫家庭环境良好,老爸是兖州司马,是个富二代,才华横溢,“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炒房这种追求暴利的事是嗤之以鼻。他从十九岁时就开始游山玩水,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绝句,也花了不少银子。哥虽然有钱,但哥鄙视炒房。除了旅游,有一件事他很感兴趣,那就是当官。二十四岁时去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结果没考上,于是他又开始了全国旅游,并且遇到了李白,还送给他一首诗:“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就这样杜甫混到了35岁,房子一套没买,但是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倒是更新了不少新诗,就是粉丝有点少。不过这没有影响大诗人的心态,他又来到长安参加天子号召的考试,这次又遇到了麻烦,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恶作剧,参加考试的考生全部落选。又没考上怎么办?杜甫想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走后门啊,向权贵“投赠干谒”,但还是没有结果。就这样他“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开始了漫长的“北漂”生活还没个正经工作。而且在此期间杜甫也坚定“房住不炒”,一直租房子住,随着房租的不断上涨,他的财政每况愈下。
 
终于,在他43岁这年,因为向皇帝献上了《三大礼赋》而受到了赏识,获得了一个河西尉这样的小官职。但是他还看不上,“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于是朝廷就将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还是个低阶官职。无奈,为了能按时付上房租,只好接受了这个差事,成为了正式的国家公务员。
 
可惜好景不常,这一年十一月,杜甫刚转正公务员,屁股还没有捂热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皇帝都跑路了,杜甫的杯具人生也开始了。本来他已经搬家到陕西富县去避难,但是听闻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于是就又跑到灵武去勤王,希望得到重用,结果途中被叛军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
 
又过了一年,郭子仪打到长安城附近,杜甫听闻后冒险越狱投奔新帝,被授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这是一次咸鱼翻身的大好机会。不过马上又因为他上书为房琯脱罪(笔者认为这是杜甫缺乏政治嗅觉的表现),惹恼了皇帝,被贬到华县,当了个负责一堆杂事的小吏。后来他一度回到长安官复原职,但因为有前科依然得不到重用。
 
到了47岁时,已近天命之年,面对吏治上的腐败,杜甫深恶痛绝,索性辞去了官职,辗转到了成都。在成都酒吧的角落里,一位落魄的中年大叔静静的听着民谣歌手在唱着:
 
让我掉下眼泪的 不止昨夜的酒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你的温柔
余路还要走多久 你攥着我的手
让我感到为难的 是挣扎的自由
 
没有人知道,他曾是大唐帝国的公务员,没有人知道,他还没买上自己的首套房,没有人知道,他的公众号上已经更新了很多首诗,但关注量依然很少。
 
终于,在好朋友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修建了自己的首套房,世称“杜甫草堂”。并且他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但是不久严武去世了,杜甫也辞了职,离开了草堂,离开了成都。这个时候他又听到了那个民谣歌手在唱: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听到这里,杜甫潸然泪下,转而投奔夔州的都督柏茂林,在他的帮助下,杜甫又买了自己的二套刚需房,一套三线城市郊区的小产权房。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个时候所作,房子是豆腐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邻居都是刁民,”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在诗的末尾他呼吁当地政府实施保障房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质量标准是”风雨不动安如山!”
 
坚持“房主不炒”的杜甫,索性抛弃了豆腐渣小产权房,买了一条房船,过起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生活。
 
伟大的诗人杜甫走了,但是他没有看到,一千多年后,他“房住不炒“的理念已经写进了政府报告,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保障房工程理想也即将实现,他那门可罗雀的公众号已经成为了拥有亿万粉丝的超级大号。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致敬伟大的诗人、房住不炒理念和保障房工程的首倡者,杜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