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真实故事改编,人物姓名与地名为化名。
又是一个寒冷而匆忙的早晨,我被拥挤的人流镶嵌在在北京地铁5号线上,从立水桥南到西土城,还有半个小时车程。突然,很久没有联系的高中同学小张发来一条微信,他说小高明天要来北京出差,想约我俩一起见面吃个饭。小高也是我的高中同学,仔细想起来,和他已经有五年时间没见面了。我没有多想,只回复了一个ok的表情,这个时候地铁里已经拥挤到让我抬起胳膊发信息都有些吃力。
第二天,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相约在南锣鼓巷地铁站附近见面,三个人分别从北京的不同方向赶了过来。我最先到达约定地点,在地铁口附近找了一家餐馆,把位置信息发给了他们后,在门口一边玩手机一边等他们过来。不一会儿,一个熟悉的身影一边东张西望,一边朝这里走了过来,略微发胖的身材和蓬松的头发让我犹豫他是不是小高,这么多年没见,我有些认不出老同学了。我试探性的喊了一声他的名字,他这才发现站在前面一直观察他的我。“哈哈哈,小马,好久不见了啊”。
在餐馆找了个位置坐下后,刚准备点菜,小张也来了,风尘仆仆。他离的最远,从位于昌平的学校出发,到这里得花上一个半小时。一番寒暄之后,大家开始谈论我们这个年纪最关心的话题,工作和房子。
“你俩毕业以后准备留在北京吗?”小高率先问了,他在我们的老家A市读研究生,一个二线省会城市。我回答说:“其实挺纠结的,北京这边的互联网企业给的工资还是蛮高的,据说快手都给到年薪42万了,就是房价太高”。“没用的,连上地的房价都七八万了,赚十年都不一定攒的下首付,再说你在老家有房,回家工作多轻松啊”,小张打断了我,他接着说:“倒是我比较尴尬,错过了15年没买房,现在老家房价都快两万了”。“是,15年到现在,二线城市基本都翻倍了,但你得这么想,老家的房价是北京的四分之一,工资差不多是北京的二分之一,还是回家工作的性价比高”,小高笑着说,他的脸上已经褪去了年少时的单纯,满是成熟。“确实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不管先在哪工作,早晚都是得回家的,所以买房还是得趁早,必须得找家里人支持”,我说道。“哎,就算是老家,现在一套一百平的房子四成首付就得七八十万,我们家也帮不上多大忙,都得靠自己”,小张的话语里夹杂着些许无奈。氛围一度变的有些平静,我举起酒杯:“来,干一个”。
“我爸妈高瞻远瞩,几年前在郊区给我买了一套房,可惜还是不够高瞻远瞩,要是在市区买了就好了”,小高的话语里有一些幽怨。“已经不错了,郊区也涨了不少了,以后置换到市区就好了。”“哪有那么容易啊,现在城区买房都得摇号,想摇个号都难,听说现在都不怎么批住宅用地了”,小高又说道,“而且买房还限制单身,等结婚了房价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以先在北京工作挣个几年,然后再回家工作,也有了买房的首付,这边好歹一年能赚个二三十万”,小张放下酒杯说道。“说是二三十万,其实各种费用扣下来也没那么多,就说给你三十万年薪,那是加上各种加班费年终奖补贴的税前最高年薪,实际没有那么多,扣掉五险一金真正到手的估计还不到20万”,我继续说,“再扣掉房租,交通费生活费,出去聚会等乱七八糟的费用,也剩不下几个钱了”。“最坑的就是交养老保险,咱们这边出去,那边就进了老GB的口袋,等轮到咱领的时候,还指不定有没有呢,基本就是变相的税收”,小高显得有些气愤,“还不如回老家去呢,借点钱买房,总比在这里交房租月光强“。”我觉得也是,反正早晚要回去,晚回去不如早回去,早回去还能多积累一些人脉和资源,咱们同学里边有医生有教师,可都得利用起来啊,到时候有什么事互相也可以帮个忙“,小张说道,他又独自喝了一杯啤酒。
“我们90后真的有点杯具,出生时遇上计划sheng育,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没赶上包分配不说,赶上了高房价,现在又遇到了老龄化,鸭梨山大”,小高感叹道。我们一边喝酒,一边八卦自己还在联系的同学,有的还在读研究生,有的本科毕业已经工作,有的已经结婚生子,大部分都还在为房子和工作奔波。
聊到最后,都感觉没话说了,走出餐馆,戴上帽子,挤上地铁,我们三个人消失在了茫茫的人潮中。
阳哥看完这段朴实无华,几个青年老同学聚会的真实故事,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无奈,想到了前两天写过的一句话,“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虽然只是几个涉世未深年轻人的论调,却代表着当下几千万青年对于工作和买房的真实想法,折射出在高房价的压力下,一线城市青年学生返乡工作置业的这一趋势与现状。青年学生就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选择可以改变城市的格局,单从房价的角度来说,二线城市依然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