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海岸是用混凝土浇灌,海洋生物深受其害,生态海岸线在崛起



2018年世界上最长的桥——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全长55公里,耗资1000亿元,连通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这不仅方便了三地的贸易往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更是现代造桥的一个壮举,这绝对是中国的骄傲。
但是所有事情都有正反面,这个庞大的建筑物也和其他许多项目一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八年来,港珠澳大桥使用了至少一百万吨混凝土,将如此大量的混凝土倒入海洋后,附近沿岸无数动植物受到了影响,包括附近居民。

比如粉红色海豚的栖息地就在这条沿线上,一直以来粉红色海豚以良好栖息地而闻名,但是这次却受到了不少影响。
是天然海岸线还是混凝土海岸线?
混凝土简称“砼”。地球上使用最广泛的人造材料,全世界每人每年要使用3吨的混凝土。
只要是现代人住的地方,肯定有混凝土的印记。并且人类至少有8%的碳足迹来自混凝土行业,光水泥(一般混凝土是水泥和砂石混合)生产每年就要制造28亿吨的二氧化碳。
现如今,70%的沿海和海洋基础设施(比方说港口、沿海防御结构),混凝土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在中国,60%的海岸用的是混凝土浇灌;而在美国,22530千米以上的海岸线都覆盖上了厚厚的混凝土。
很明显,对于海岸建筑而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规的材料,它不仅成本低,使用方式还丰富多彩。但是它确实在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混凝土和水接触后,最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当地的野生动植物。简单地说,人造的水泥建筑光滑的表面,不适合海洋生物的居住。
为了使海洋生物更适宜生活,维持海岸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家们其实一直在想办法,比如使用更为复杂的生态砖板改造了混凝土表面。

科学家曾经对香港西部水域的生态水泥区域和普通水泥区域,进行物种数量对比,结果显示生态区的海洋物种多样性数量翻了一倍。
生态海岸线
在香港,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为了缓解住房紧张问题,有时候只能进行填海造房,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就出现了生态海岸线。
这些生态海岸线使用混凝土生物砌块设计,可以用作海洋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等的庇护所,重建自然栖息地。
海洋生态学家认为这个项目既能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又能给附近居民一条优美的海岸线。

生态混凝土与高碱性的传统混凝土不同之处,在于制造生物块而设计的特殊混凝土的pH值接近海水。
海水的pH值约为8,而普通混凝土的pH值为12-13,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基于混凝土的生态工程生物块通常具有较低的表面pH值(pH 9至10),对海洋生物非常友好。
另外,生态混凝土另一个好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有所下降。
最后
其实,生态友好型混凝土作为水泥表面对海洋生物来说非常复杂,在某些情况下对海洋生物没有益处。

我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往往是出于经济目的,对于生态海岸线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其实现在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生态混凝土绝对有效,有些地方确实是起不了作用。
例如,马来西亚的槟城,使用生态混凝土,理论上可以保留水分,生物体可以更好地附着在水泥表面,但事实证明没什么效果。
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台风使得这个地区已经很潮湿了,所以新型混泥土没有什么用处。
总之,不同的地区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每个地区也要面临自身的环境挑战,但是混凝土海岸线已经到了必须优化的时候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