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淄博烧烤,抚慰了当代年轻人躁动的灵魂




希望你不是饿着肚子看这篇文章
是的,淄博烧烤火了。
火到各大短视频平台铺天盖地的美食视频,火到微博相关话题达成上亿次浏览、上万次讨论,火到连个老外都要专程远赴淄博去尝尝这特别的美味。

《愤怒的小鸟》创始人Peter VEsterback远赴淄博,在高铁上狂练撸串动作
而在我眼中,淄博烧烤就是我近来挥之不去的梦魇,我总能很巧当儿的在深夜时刷到相关的视频,看着在火上滋滋冒油的烤肉,我的胃也像被架在火上一样,“疼”得咕咕直叫。我只好被迫放下手机,像Peter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在梦中操练着淄博撸串的要领。
我渴望尝尝这火遍全网的美食,也渴望在不假时日后能够将练至炉火纯青的“撸”技,运用到淄博之旅的实践当中。

“撸”就完事了
一手大的薄嫩小饼摊在手心,将烤得流油的肥瘦五花蘸上特制的烧烤酱,再取两根本地青嫩的小葱这么一裹,用饼攥紧肉串这么狠狠一撸,让散发着香气的五花肉粒均匀地散在小饼的中央,狠狠地来上一口。

淄博烧烤的精髓在于它的肉料多是带皮五花,这让烤出的肉串多是焦焦嫩嫩、肥的流油,但你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油腻,充满麦香的小饼吸走了肉的油汁,化成了更加绵软的口感,青葱又嫩又脆,中和了肉的腻感,混合的口感爽得人流连忘返。

淄博烧烤的“一握一抽”也成了奔波而来的食客所需熟练的撸串要领,他们如十年磨一剑般地勤学苦练,只为那最后的一手好撸。

而其能够独步于天下的灵魂所在,除了这个饼、葱酱的奇妙组合,还有桌上那总也少不了的炭火小烤炉。
在淄博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苍蝇小馆还是知名老店,但凡你迈进其中一家烧烤店,店主都会为你端上一架迷你的炭火小炉,此刻你将不单再扮演食客,更要化身老道的烧烤师傅,享受上手炙烤肉串时的体验,聆听油汁低落炭火时的“滋滋”声。
当然你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手艺不精,会烤糊,店主拿上桌的肉串都已有七八分熟,食用怎样的口感,由自己选择。

这样的淄博烧烤光是放在屏幕里看看,就已经能够馋得人口水直流,于是在网络流量一茬接一茬地推波助澜下,“淄博烧烤”被推上了当下热门美食的头把交椅,也让越来越多地人踏上了这场追逐美食的旅行。

最先行动的便是来自山东省的大学生们,他们轻装上阵,二十多的路费花销、一两个小时的往返路程,便能品尝到人均消费才六十多的淄博烧烤。于是在一波又一波的人流中,淄博烧烤的处处门店被挤爆,光是排队就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的工夫,但这依然阻挡不了食客们的热情,使得一些店家甚至不得不“赶客”。

图片来源自水印
而在这股全网追逐美食的浪潮中,亦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烧烤全国都有,好吃的烧烤更是比比皆是,淄博烧烤能火,多半又是一次网络舆论下的从众之举。

确实,早在数十万年前人类学会用火烹烤食物以来,烤串便已以多种的形式流传至今,它美味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独特的食用方式又利于它出现在各式舞台,家庭聚会亦能选择,酬客宴宾也还不错。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繁文缛节的中华餐桌礼仪,它更加自由也更加活泼,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吃法,总之就是一个字“撸”就完事了。

此撸非冲矣!
因此辽阔广袤的祖国版图上,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烤串”文化。尤其是在烤串大派林立的北方,以技为长的锦州烧烤制霸辽西关口,以料为主的新疆烧烤雄霸西北一方,与之相比,淄博烧烤似乎鲜少为人所熟。
但无需质疑的是,淄博烧烤确实好吃,但催赶人群涌向淄博的却似乎并非是所谓的从众心理,而是我们对那久违人间烟火气的无比怀念。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B站纪录片《人生一串》中,导演组奔赴近30个城市,探访500家烧烤摊,从西南小镇到东北县城,从西北边疆到东南沿海。夜幕降临,坐落在马路边烟熏火燎的烧烤摊上坐得满满当当,有人因烦恼困苦撸一串,有人为欢喜庆祝撸一串,一根根竹签“串”起了人生百态,一块块烤肉治愈了饥肠辘辘的灵魂,而此间更多的是属于你我的烟火人生。

而烟火气正是我们无比热爱的生活,是我们琐碎的日常,是惨遭疫情折磨中曾遗失的精神桃花源。
如《人生一串》中所言: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在淄博,烟火气能同青葱一般豪爽。淄博烧烤的街头成了食客们欢乐的聚会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却因“串”相聚,在霓虹灯下,在音乐声里,人们肆意撸串,放声高歌,每个人的脸上都有欢笑洋溢,每一杯酒里都有对生活的敬意。

在淄博,烟火气像烤肉一般热情。为迎接远道而来“吃货”们,淄博市开通了“烧烤”高铁、公交专线;烧烤店老板,为亲手为忙着赶车的顾客1V1烧烤;淄博摊位,足斤足两,不买亦送;淄博市网友,开门长迎,长篇撰写淄博旅游攻略,字里行间都显露着淄博人民的“浩克”热情。

在淄博,烟火气能同小饼一样温柔。此次“淄博烧烤”的爆火,源于山东的大学生们,却始于淄博人民自身的温诚。在去年疫情正猛烈时,有近8000名山东学子被分配至淄博隔离,在这里他们收获了体贴入微的关照,在结束前还吃上了一顿令人记忆犹新的“淄博烧烤”,并许下了来年再见的约定。

“串”的诞生始于人类对食物最本真的渴望,“串”的延续也是衍生自人对感情的寄托。

我很怀念
我怀念小时候总喜欢眼巴巴在炭炉前盯着大厨的自己,看肥瘦相间的肉串在他手中闪转腾挪,看他潇洒地抛出一把孜然香面,忍不住在父母面前撒娇,换来一把香气扑鼻的肉串,然后一遍又一遍嗦着吃剩下的竹签,那时候我总是无忧无虑。

我也怀念大学时与室友同窗举杯撞饮时的自己,我们用各自拮据的口袋合聚了一桌美味的烧烤,在嘈杂的人群中,畅聊着学校里的趣闻轶事,幻想着各自毫无边际的梦想未来。
现在,我依然有嗦空签的习惯,也有经济能点上一桌烧烤盛宴了,但我终究不能再像孩子一样向父母撒娇,而那些身侧欢笑的同学伙伴,也都一头扎进生活,鲜少再见了。
在疫情后,我独自走进了烧烤店,点了一杯啤酒,数十个烤串,看着门外将烧烤摊隔绝在室内的天,看着路上零零散散的车辆行人,我很怀念。

昔日烧烤摊边的车水马龙,夜幕下燥热的人群,那些一串就能治愈的烧烤,以及我身旁那群插科打诨的伙伴,我非常渴望与他们相见。
我想这次“淄博烧烤”的爆火另一大原因,便是如你我一般被疫情束缚三年的灵魂能够得以释放,我们渴望着一场充满烟火味儿的相聚,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冒险。
再次于淄博看见炭火升腾的白烟在夜空中消散,看着人声鼎沸与嘈杂的人群在烧烤摊上,看着滋滋作响的烤串勾起人对食物最本真的欲望,在举杯交错时,在推杯换盏间,前路的迷茫在家人那有了指引,家庭的烦忧在朋友这得以倾诉,这样的场景令人恍惚,我们似乎已经很久没能肆无忌惮地享受人间的欢闹了。

读到此间,你是否又想起了某位许久未见的挚友,是否又怀念起某段令人记忆犹新的时光?疫情的脚步渐行渐远了,我们的生活也已重新步入正轨,或许我们该去履行曾经许下的约定了。
或许就在这个春天,我们是时候出发了。


设置星标
观看精彩文章不迷路!
点击关注,我们想和你聊聊电子游戏和这个世界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