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完了
作者:赵毅鹏
编辑:周敏静
图片来源:豆瓣微博
封面图来源:微博@优秀网页设计
“
豆瓣就像是一个比较自然温润的邻里,
是一个社会里一个自然的存在。
”
在多数人眼里,豆瓣还是一个书影音评分软件,小众、文艺是豆瓣的代名词,但随着今年一些豆瓣小组的出圈,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豆瓣不再是只属于文艺青年的自留地,豆瓣小组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聚集和社交的重要阵地。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豆瓣小组,豆瓣小组有何特别之处?本文就豆瓣小组特点展开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2005年3月6日,豆瓣网正式上线,同年四月,豆瓣小组伴随藏书功能一起上线。豆瓣网创始人杨勃将豆瓣小组定位为“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的聚集地”,豆瓣小组帮助用户“通过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好东西”。基于这样的一种目的,豆瓣小组自建立之初就鼓励多元文化,形成了开放包容、崇尚个性的良好氛围,每个人都能在豆瓣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图片来源:刺猬公社
豆瓣小组是以兴趣为纽带促成的用户分享型网络虚拟社区。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提出,他认为虚拟社区是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一般而言,网络虚拟社区就是指网络中具有一定稳定关系、互动频繁并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的社会集合。
虚拟社区虽是以网络空间为交流平台,但其建立仍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要:共同兴趣(Interest)、分享经历或经验形成的关系(Relation)、共同探索幻想和娱乐(Fantasy)、交换信息或实质商品交换(Transaction)。这四种需要是社区的维系要素,一个豆瓣小组的建立往往也是出于这四种需要。
1
豆瓣小组——重构共同体
#
1.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随着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不断加快,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充满流动和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脆弱和不稳定,这样就导致个人会愈发感到孤独,身份认同成了许多人难以摆脱的困境。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使个体陷入自我认同的困境,面对困境,我们并非无路可走,现代社会中个人可以反思性地进行一场“生活政治”,“生活政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人们可以通过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来实现身份认同。而兴趣和情感是构成个体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豆瓣小组中的成员有着相同的兴趣或行为方式,小组成员围绕某一固定话题展开互动,为重建共同体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在围绕话题互动的同时,有时也会有情感的交流,这也使得小组成员的群体认同得到加强。
#
2.豆瓣小组中的个体认同和群体互动
纽曼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提出:“认同组织起来的是意义。”豆瓣小组中成员通过互动分享信息而产生的意义,是其开始构建身份认同的最主要原因。每一个豆瓣小组都有着特定的意见表达和沟通形式,这些形式是社群“共识”的一部分,组员在小组内进行自我呈现须遵守着这些形式,每一次互动,都能加强共识,促进身份认同,进而也会推动小组的发展。
例如,在豆瓣MEMERS小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只能使用MEME(一个被网络用户快速传播,有许多变种且内容幽默诙谐的图,视频或者文字,类似于表情包),于是你会在小组内看到这样神奇的画风:
成员发帖:
评论区:
图片来源:豆瓣
一些热门豆瓣小组在用户申请加入时需要“暗号”或者回答问题,“暗号”或问题都与组规相关,这要求用户必须认真阅读组规。一方面这种门槛可以筛选掉一部分非此群体的用户,另一方面,这样一种仪式也让进入小组的成员也会对小组产生认同感。多数小组还会给成员起特殊称号,如糊弄学小组成员叫“弄弄子”;凡尔赛学研习小组成员叫“凡客雅宝”;拼组成员叫“小狂人”;下厨房小组成员叫“中华小当家”……通过这些仪式和符号,小组成员构建起了自我和集体的身份认同。
2
小组模式——去中心化的平等分享模式
豆瓣小组的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特征,结构模式十分简单,仅有组长、管理员、组员三层。组长是小组创建者,拥有对小组人事、功能和信息的绝对控制权力,管理员由组长任命,可进行人事操作和组内帖子功能操作,如删帖、加精等,此外,一些技能领域的小组还会有意见领袖出现。
总的来看,豆瓣小组内所有成员都是相对平等的,基于兴趣和相似行为形成的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经历、态度、观点等,它不同于知乎等知识问答社区,需要很高的创作门槛,也不像微博充斥着各类意见领袖,只要你的帖子贴近主题,能够引发共鸣,就有可能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
小组管理者可以对优质内容进行加精(组长对帖子进行加精后,帖子标题后会显示“精华”两个字,帖子会单独收录在“精华”分区之中),加精后的帖子会被更多人看到,这样就形成一种激励作用,激发小组成员的创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小组的发展壮大。
图片来源:豆瓣
(精华帖一般质量较高,讨论量和热度也较高)
3
豆瓣小组用户的“使用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媒介是基于特定的需求,通过“使用”这些媒介来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具有主动性。
豆瓣小组作为以兴趣为纽带的分享型社区,首先满足的便是个人的兴趣需求和个人认同。新媒体时代,受众分化程度加大,受众选择更加个性化,而豆瓣小组氛围好,宽容度高,接纳各种小众文化,几乎人人都能在这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圈。找到圈子,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这本身就足以让人十分惊喜。
通过兴趣建立的豆瓣小组是一种弱关系,在弱关系中,人们会更加放松,满足人们心绪转换,娱乐消遣的需求。在豆瓣话题#你为什么喜欢豆瓣?下,用户YoYo回答:“朋友圈的社交主题是我我我,豆瓣的社交主题是书影音。完全由分享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一个个小群体,关注喜欢的人,被喜欢的人关注,不会有人一见面就说‘来咱们加个豆瓣吧’,脱离了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做一个自由的灵魂。”
强关系下的社交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在强关系网络中,人们会有很强的表演意识,这会带给人们许多压力和负担,而在豆瓣小组中,通过兴趣建构的社交身份,使得人们可以用全新的视角来进行社交,与外界对话。加之豆瓣小组的虚拟匿名性,人们的表达欲得到释放,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结语
兴趣和情感是豆瓣小组的核心内容,在豆瓣结识志同道合的人,自由抒发自己的情绪,从现实压力中抽离出来,享受独属自己的放松时刻,或许是人们喜爱豆瓣小组的理由。但是,随着豆瓣小组的用户愈来愈多,网络虚拟性、匿名性导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要守住这一方小小的精神角落,则需要每一位豆瓣er共同努力。
图片来源:爱范儿
参考文献
[1]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09):5-23+126.
[2]李林憶.网络社区中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现象探究——以“豆瓣小组”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19):76-78.
[3]刘思飞.浅析以豆瓣小组功能为基础构建的网络社群[J].山西青年,2020(16):10-11.
[4]彭兰著. 新媒体用户研究 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05.
[5] 马忠君.虚拟社群中虚拟自我的建构与呈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6):139-141.
[6] 陈梦霖.冲突与共鸣:豆瓣小组网络社区研究[J].视听,2014(06):103-105.
[7]张靖婧. 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特色研究[D].辽宁大学,2016.
[8]全媒派.“凡学”又上热搜,豆瓣凭啥成为网络爆梗生产大户.2020,11. https://mp.weixin.qq.com/s/M2HldLu0JfNor6ERTrIREQ
[9] 晚点.阿北不是老板,豆瓣不是公司,2020.04.https://mp.weixin.qq.com/s/YfPdrL5sJq5yaPK67ocPXQ
豆瓣时间:文艺青年的“自留地”
村通网——网络黑化指南:你不知道的梗都在这里
匿名社交——社交困局下的隐秘角落
且慢!
你知道豆瓣小组吗?
你有喜欢的豆瓣小组吗?
欢迎在评论区与小狐互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