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大家好呀,我是向晚。
今天分享的是来自过稿作者芷萱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PART ONE
01
无事时查看和诗语的聊天记录,微信里的对话框却停留在了去年,是两句晚安。
如果单从截图来看,这两句话可以出自任何人之口——可以是相处不久、彼此还保持着礼貌的恋人,也可以是一起工作的同事,甚至可以出自家庭氛围良好的父母之口。
但是都不是,这句话出自我少女时期的密友诗语之口,那个曾经与我分享过很多秘密,和我形影不离的女孩儿。
我很爱她,我甚至把她当成另外一个自己去爱。
PART TWO
02
我们相识于寄宿高中,她是我的同桌兼室友,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时期。
那时我们经常在冬日的夜晚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当时的我一脸幸福地说:“这简直比大壁炉还暖和。”
她轻轻地点了一下我的额头,温柔地说:“胡说,你也没在壁炉前烤过火呀,怎么知道暖不暖和呢?”
我想了一会儿,回应道:“那好吧,我们就说好以后一定要一起体验一下壁炉烤火,看看和英式小说里写的是不是一样的。”
她也笑着答应,那时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对方还有无数个“以后”。
高中毕业后,命运的安排使我们又来到了同一个城市。
我们拿着生活费租了一个小小的公寓,在空闲的周末一起逛街、看电影,也会在深夜一起抱着一桶冰淇淋看慢节奏的文艺片。
“如冰,你知道吗!我今天在洗手间里突然听到有人讲我的八卦,说我是个同性恋,你猜我的恋爱对象是谁?”起初听她这么说,我还有点儿别扭。
但是看她一点不在意,我也就配合起来:“是哪位大美女啊?不会是在你面前的我吧。”
“恭喜这位小姐,意不意外,开不开心?”说完之后彼此对视一眼,发出一阵爆笑。
我们偶尔也会在朋友的介绍下一起出去联谊,回来之后当然会互相探讨,像高中时做数学题一样说出优点缺点,结果往往都会感叹一句:“真是无趣,还是孤独终老吧。”
PART THREE
03
大学毕业后我很幸运地被当地的一家报社录用了,成为了一名底层员工,每天就是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以及一杯又一杯的咖啡,永远加不完的班和永远不够用的睡眠。
诗语与我不同,大学毕业后火速相亲、结婚、生子一条龙,从此安安心心地做起了家庭主妇。
我们也从之前的日日相伴到偶尔相聚,坐在一起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我聊起我的工作,她说起她婚后的生活。讲真的,这两个话题就像平行线一样,永远不会有交集。
我们彼此有一搭没一搭地附和着对方的话,丝毫都没有走心的样子。
明明从前我们会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之后又放弃彼此说服,最后拥抱和解。
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坐在这里闲聊的不是我和诗语,而是一个叫作如冰的“剩女”和叫作诗语的“全职太太”在这里喝下午茶。
她们彼此寒暄,害怕冷场。
我们本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有一天却在彼此面前戴上了最虚伪的假面演戏,角色的名字叫做“闺蜜”。
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但是真正的理由是“坐在一起也不知道说什么”。
从前我们曾说过永不分离的誓言,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其实真正的分离都是悄声息的。
我爱她,把她当成另外一个我来爱。
我却因为时光飞逝、人潮拥挤,把另外一个“我”丢弃在了时光的洪流中。
PART FOUR
04
后来我真的有了一间带着壁炉的房子,当我在壁炉前烤火时确实很暖和,但后来才发觉原来和壁炉比起来,我最想要的还是她的拥抱。
好像随着慢慢长大,我们必须要接受“有些人就是来陪你一阵子的”。
这是一个既现实又残忍的话题,它的现实在于大部分人都遇到过,甚至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默认选项;它的残忍在于人与人之间感情本就是不联系就会淡薄的。
可是成年后的我们失去了大哭的权利,只能默默地接受身边每一次相识与离别,还要默默的安慰自己这是长大的代价。
曾经依靠过的肩膀、分享过的秘密都会随风散去,热闹是一时的,孤独却是人生常态。
林语堂曾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只是这一切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我把我的人际交往比喻成美食品尝——父母兄弟是人生的必选套餐,无从选择,剩下的全部都是自选套餐。
朋友则是自己选择的家人。当他们与我挥手作别时,我会擦干眼泪、努力微笑,大大方方地说再见。
其实我们真正要习惯的不是所谓的“阶段性友谊,”而是人生中必然的相逢、别离与重聚。
李雪琴说过:“离别是这个世界上第二浪漫的事情,因为我们从此离别之后,每一次相遇都是重逢,而重逢是世界上第一浪漫的事情。”
又或许我们不会再重逢,但那也没关系,因为有这样一个人出现过、彼此陪伴过,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
END
作者:芷萱
编辑:向晚
首发:沐向晚
图片:粉丝投稿,侵权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