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大家好呀,我是向晚。
在这里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现在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吗?
可能很多人在看到这个问题都会怔住,只有一少部分人会坚定地说出喜欢或不喜欢。
那么不能及时说出口的喜欢,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过稿作者诉璟,分享的是她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01
最近我回老家参加了一个家庭聚会,意料之外,围坐在饭桌边的除了各家熟悉的亲戚,还有我许久未见的堂妹。
本以为她只是来安静吃饭的,不想饭吃到一半时,旁边的舅妈突然把话题转到了她身上:“莹莹明年该上初中了吧?好像还报了个古筝课,时间够用吗?”
听到有人问起自己的学习安排,堂妹一下子变得拘谨起来,小声回复了一句“还行”之后,就继续埋头夹菜。舅妈见状也不再多问,转头又和其他人聊了起来。
饭后,我带着堂妹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我也忍不住好奇心,问起她兴趣课的事情:
“学古筝,是你爸妈的想法吗?还是你自己喜欢想学呀?”
堂妹仔细想了想,最终犹豫不定地回答我说:“算是我喜欢吧。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喜不喜欢,只是听别人说会一门才艺很厉害,而且古筝老师也夸我聪明,我就想学一学了。”
“既然决定学了,就尽力坚持到底,别半途而废,很可惜的。”我认真鼓励着她,心里却逐渐生出了一个疑问:
“不知道喜不喜欢,那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很明显,从堂妹刚才的话语中,我能感觉到她不排斥学古筝。可当我问她“喜不喜欢”时,她却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按理来说,“不排斥”其实也算喜欢的一种,只不过还达不到可以坚定承认的程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堂妹并不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古筝,但至少,她不厌恶反感这个兴趣课的存在。
好在学古筝是个不错的选择,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就算暂时不喜欢,也不会给堂妹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想到这,我在心里默默赞成了这个因“不喜欢”而做出的决定。
02
说起来,对于堂妹的犹豫纠结,我其实很是感同身受。
因为生活中大多时候,我也和她一样,面临着“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
同样,我也经常无法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一些事物说不清究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只是当它出现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时,我就下意识地选择并实施。
这个选择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喜欢这么做吗?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问过自己无数次,可答案往往都是“不知道”。
高二文理分科时,我跟随多数人的选择报了理科,家里有长辈问起我,喜欢文科还是理科?我想了很久,最后只是摇摇头,说“都差不多”;
高考结束填报专业时,我在志愿参考书上查询了很久,考虑了就业前景、学校评价等各种因素,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喜欢;
就连写篇自己想写的文章,我也会从除了感情外的各个角度去精准分析,到最后我才发现,我写出来的不过是一个华而无实的空架子。
好像我的人生,一直都是在各种利弊分析中成长起来的。
我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趋利避害,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但代价却是,我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后来我的朋友也经常评价我“活得过于理性”,就像是一个精致的机器,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在经过小心又全面的分析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每当听到朋友这么说,我就会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词,叫“社会规训”。
所谓社会规训,就是制造知识话语权的一种途径,通过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使人们被社会纪律所约束,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
所以相比于“权衡利弊”“过于理性”,我更倾向于自己的做法是“社会规训”的结果。
03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经历过社会规训的行为,真的就是绝对错误的吗?
其实并不是。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情感载体,社会规训只是改变自己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决定个人的意愿。
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很多时候都会面对“不知道喜不喜欢”的迷茫。
但实际上,只要决定去做了,就证明潜意识里认为这件事有价值、有意义,值得去尝试和坚持。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算是一种被理性思维包裹的意愿倾向。
和情感关系不同,感情不允许模糊,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说不出喜不喜欢,其实就是不喜欢。
如果在不喜欢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便是经过权衡利弊后,隐藏自身真实意愿的结果。
综上所述,再去思考那个最初的问题: 不知道是否喜欢,真的就是不喜欢吗?
倒也未必。
究其本质,人与事物之间的区别,就取决于情感意志的存在。
事物可以通过利弊分析做出自己想要的最优解,但是对于人而言,最需要的也许是一个直接确定的答复。
即便无法确定自己的心意,至少也可以坦明想法,及时止损,不给他人造成持续性的伤害。
04
所以说,不确定喜不喜欢,不是什么羞耻的事;不喜欢还要坚持去做,也不是完全错误的行为。
毕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事情都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去做决定。更多时候,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论好坏。
选择自己能承担的,承担自己所选择的,在成长面前,喜不喜欢,有时真的不那么重要。
END
作者:诉璟
编辑:向晚
排版:向晚
图源网络,侵权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