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七夕”情人节,如何走近大众视野?七夕诗词,这几首最经典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来自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自古以来,在这一天大家都会仰天长思,或追忆相思,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也正因为如此,流传下了很多诗篇,最知名的当属秦观的《鹊桥仙》。
宋·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便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词作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尤其末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高度凝练、意境豁达,现已传为爱情第一名句。

关于“七夕节”的来历,应该很多人都知道他本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估计都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
几年后,牛郎慢慢长大了,牛郎和哥嫂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分了一间破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只好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房里。
有一天,牛郎如往常一样放着牛。忽然看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河里洗澡。
牛郎选了一个最年轻且美丽的仙女,悄悄地把她的衣服藏了起来。晌午时分,别的仙女都穿上衣服驾云而去,只有最年轻漂亮的仙女,因为找不到衣服留下了。
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就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
后来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于是就在七月初七日,下旨天兵天将下得凡间,将织女捉回去了。
牛郎见状悲痛欲绝,最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这样,牛郎和织女就被天河隔在了两岸,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
不多时,他们的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一看就知道荒诞离奇,但是它也表达了古时候人们对于爱情的憧憬向往,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那么,七夕节的爱情情话,又是什么时候开始走进人们视野?融入到中国文化体系呢? 
文献记载,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牛郎和织女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先秦诗选《诗经》里,在《诗经·小雅》〈大东〉篇章中的诗句提到: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小雅》之诗,背景是周朝,主要写作于西周中叶以后到东周初期。
《诗序》说〈大东〉是东国人士的伤乱之诗 ,看来在东周时期,牛郎、织女的名称开始进入文学作品。
后来,到了汉朝,牛郎、织女的七夕爱情故事,更加流传开来。他们并建立起了感情基础。最具代表的作品是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之章。
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再往后又出现了“鹊桥”,在东汉著作《风俗演义》里就有了鹊桥的传说。
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七夕》说:“鹊桥巳成,织女将渡 ”,并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作注。

到了三国时期,牛郎和织女已为夫妇。在三国时代曹丕的《燕歌行》中,有这样的名句:“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在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也有关于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的说法。
如曹植《九咏》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再往后,到了唐宋时期,七夕更是成为传统的情人节,开始吟咏在诗词的方方面面。
读者们,关于“七夕节的起源和诗词”,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