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宋代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


毕业后,你多久没看专业书了?
这本钱穆先生讲王阳明思想的书,我好久才看明白铺垫部分,做了一篇笔记,希望有朋友感兴趣:

大体上,宋代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一部是属于本体论的,一部是属于修养论的。
1.本体论共同的见解:万物一体
各个体的内质实在是一个更大的全体,而各个体乃其全体之一相。譬如耳目口鼻,只是人面的一相。
1.1.万物一体是各民族都思想史常见的结论:
1.11.唯神论(向外找证据):万物都是一个天神创造的——宗教
1.12.唯物论(向外找证据):万物只是一种原质所变化的——科学
1.13.唯心论(向内找证据):万物只是一个心境所照现——哲学
1.2.周濂溪《太极图说》唯物结论:太极-动静-阴阳-五行-万物

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推求的最先因,往前无可推求。

▲周敦颐,濂溪先生,写《爱莲说》那位
 
1.4.张载《西铭》:天地万物与吾为一体。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5.程明道、程伊川推崇《西铭》,不喜欢推本溯源:天地万物与吾一体,反认新体便已见得。
明道:“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伊川:“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注:本体论讨论偏题,成修养论了。天地万物一体,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吾心体认,还是万物参究?

▲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
1.6.朱子:万物一体之理,实在是外面的实在本体如此,而非吾心以意会之。
证明方法:格物,“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但这条路太难走了。

▲朱熹
第二条证明之路:读书信古:“古之君子,唯其见得道理真实如此,所以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而非意之。” 

以意谓之是空虚的,危险的。
1.7.陆象山:立心,反求之心,自立自省
梭山:万物一体,不一定外物真个是如此,古人虽然这样说过,不一定真实,只有吾心体认才是真实。

▲陆九渊,象山先生
2.修养论共同的见解:变化气质
2.1.依旧有小我之私,与天地万物隔阂
如何泯化小我,还复大我?“变化气质”
气质之性:后天习得的习性,有善恶;天地之性:先天的,至善的
张载:“行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程明道:“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
克己是泯化小我,明理(天地万物一体之理)是复归大我。
存天理,灭人欲。
心理习惯变化太难,程门静坐时“看未发之中”的秘诀。
“敬胜百邪”“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
敬:“心不可有一事”,没潜隐、没躲闪。
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

2.2.“不知如何持守?”持守之前先有一番“致知”的功夫。
“学在知其所有,又在养其所有。”
程伊川:“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便是泰然行将去也。”
朱子:主张从致知一边下工夫;二陆:先发明人之本心。
(接下来,开始读王阳明的部分,等读到有所收获时再写一篇笔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