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1352年,出生于江西乐平,
1365年,行伍出身,能文善武,
1398年,洪武年间,盛庸官至都指挥,47岁,
1399年,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48岁,
1399年,隶属李景隆,
1400年,盛庸驻扎德州,49岁,
1400年,拦截燕军,
1400年,燕王战败,
1400年,再战燕王,
1400年,盛庸率军驻扎东昌进行拦击,背城列阵,
1400年,燕兵袭击沧州,破擒徐凯,掠其辎重,进逼济宁,
1400年,任总兵官,
1400年,盛庸被封为历城侯,
1400年,收复德州,
1400年,燕兵久攻济南不下,
1400年,燕兵跟随而至,李景隆又南逃,
1400年,李景隆败于白沟河,逃往济南,
1401年,燕兵又南出保定,50岁,
1401年,庸军缺乏粮饷,
1401年,盛庸大败,逃回德州,
1401年,次日再战,各有胜负,
1401年,燕军交战失败,
1401年,盛庸派遣千名骑兵追击,被燕兵射箭击退,
1401年,朱棣率轻骑来探,掠阵而过,
1401年,盛庸军扎营夹河,
1401年,燕王成功返回,
1402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捉,51岁,
1402年,盛庸独自率军向南,在淮水南岸排列战舰,
1402年,退守长江,
1402年,燕军攻陷扬州,
1402年,盛庸在六合及浦子口率军抵御,都失利,
1402年,盛庸又败,军队溃散,
1402年,盛庸率余部投降,随即奉命驻守淮安,
1403年,盛庸辞去官职,52岁,
1403年,盛庸被揭发罪状,
1403年,无奈自尽。
张廷玉:东昌、小河之战,盛庸、平安屡挫燕师,斩其骁将,厥功甚壮。及至兵败被执,不克引义自裁,隐忍偷生,视铁铉、暴昭辈,能无愧乎?
蔡东藩: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若盛庸固明明奏捷东昌矣,乌得而言其误乎?曰,既诱燕王入围,何不仍用火器强弩,对待燕王。乃任其得救而逸,非误而何?或谓建文有诏,不杀叔父,盛庸不敢违命,以至于此。
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使乘此得杀燕王,则燕军瓦解,大功告成,何至有再出之患乎?由斯以观,则李景隆固有误国之罪,盛庸亦不得谓非误国也。故吾谓盛庸之罪,不亚于李景隆。
盛庸曾在济南、东昌两次击败朱棣,又在夹河之战斩杀燕军大将谭渊,使得燕军一度不利;为建文帝对朱棣的抵抗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