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1472年10月,出生于余姚,
1473年,祖父取名为“云”,
1476年,仍不会说话,
1476年5月,高僧指点,改名“守仁”,
1480年,父喜爱山水,举家移居绍兴,
1481年,随父迁居京师,
1483年,正式就读师塾,
1484年,母亲郑氏去世,受挫未气馁,
1485年,志存高远,励志做个圣贤的人,
1486年,上书献策平义,未果出游塞外,
1488年,与诸氏成婚,
1489年,守仁格竹,实践格物致知,
1491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1493年,考进士不中,22岁,
1496年,再考又未中,被人耻笑,25岁,
1498年,循序以求,认识到“物理吾心,终判为二”,27岁,
1499年,考中进士,修建王越陵墓,28岁,
1500年,周游九华,作《九华山赋》,29岁,
1501年,回到家乡余姚,一度决意出家,30岁,
1502年,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自号“阳明子”,31岁,
1503年,杭州西湖疗养,32岁,
1504年9月,主考山东乡试,拜谒孔庙,登泰山,33岁,
1505年,开门授徒,共倡圣学,34岁,
1506年,得罪刘瑾被贬,35岁,
1507年3月,被刺客追杀至钱塘江,假言投江脱之,36岁,
1507年6月,过武夷山,看望父亲,
1507年12月,收徐爱为大弟子,
1508年3月,龙场悟道,37岁,
1509年,首次主讲“知行合一”,38岁,
1509年3月,复官庐陵县知县,
1510年,刘瑾伏诛,39岁,
1510年6月,任江西庐陵县令,教人静坐工夫,
1510年12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1511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40岁,
1512年3月,京师讲学,徐爱整理成《传习录》,41岁,
1512年10月,督马政,游琅铘山水,教人静坐入道,
1513年2月,二月回越城,42岁,
1514年5月,教人“存天理、去私欲”,43岁,
1515年8月,上疏请归不允,作《谏迎佛疏》,44岁,
1516年,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45岁,
1516年,平定江西盗匪,
1517年,重视教化,建立书院,46岁,
1517年2月,平漳寇,驻军上杭,
1517年5月,奏设平和县,上疏请疏通盐法,
1517年9月,改授提督南赣军务,平横水、桶岗等地,
1517年12月,班师,奏设崇义县,
1518年3月,上疏乞致仕不允,教化当地百姓,47岁,
1518年5月,奏设和平县,平定流民暴乱,
1518年7月,刻古本《大学》,修濂溪书院,
1519年,平定宁王之乱,48岁,
1520年,讲学“致良知”,49岁,
1521年,因军功封爵,获封新建伯,50岁,
1522年1月,疏辞封爵,父仙逝,51岁,
1523年1月,学者日众,52岁,
1524年1月,门人日进,《传习录》增五卷,53岁,
1525年10月,创建阳明书院,传播“王学”,54岁,
1526年12月,讲授心学理论,作《惜阴说》,55岁,
1527年5月,征广西思恩、田州,56岁,
1527年12月,兼任两广巡抚,
1528年2月,平定思田之乱,断藤峡之乱,57岁,
1529年1月,病逝于大庾县,58岁,
1530年,魂归绍兴洪溪,
1567年5月,下诏赠先生为“新建候”,
1584年,从祀于孔庙,乃“真三不朽”。
大道至简,做到却难。人们却往往以为自己做不到,是因为自己不明道,于是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越来越复杂,做的却太少。这就是那个思维盲区。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如今更是惨淡,世人谈心学,连“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狂狷气也失去了,只剩下了空谈理论。
所有这些,正像王阳明另一首良知诗中的一句所说:
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心学至为高明,直通大彻大悟。心学也至为平实,不过就是八个字:老老实实,踏踏实实。那些自以为聪明高明的人,全都掉进了前者的坑里,一生爬不出来。
最简单的,往往最复杂,这是阴阳。越深的东西,往往也越浅,这也是阴阳。知之与行之,一内一外、一里一表,还是阴阳。了然与贯彻的程度,直接体现智慧的深度。
秉持至简,应于至繁;立于至深,行于至浅;以简驭繁,由浅入深。这就是心学的知行合一之路,也是那条阴阳圆融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