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一个女销售精英的陨落


7年前,我和一个女同事,被派到祖国最边疆工作。
我去外地工作完全是为了钱。
因为刚刚买了房,还不起月供。
 
外派工作的话,一方面升职加薪,一方面有外派补助,是年薪的30%;
另一方面没有花销——吃饭在食堂,住的话是公司出钱租的房子。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钱我都可以存下来,用于还月供。
多么有成就感啊啊啊!
 
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去食堂吃饭,吃完饭后回宿舍。
 
回宿舍后,我一般是看书,我从当当买了好多书。
她喜欢看韩剧,后来看韩剧看烦了,要求我陪她出去玩。
 
3.5线小城市你懂的,晚上7点公交车收班。
这便导致所有的商场都是7点关门。
唯一能去的就是酒吧、KTV。
 
一开始我陪着她去,后来我就不去了。
一来特别伤钱;
二来环境不好,我在烟味里熏几个小时后,嗓子就特别难受;
三非常耗费精力,有时候玩得晚,会非常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我于是不再愿意去了。
 
我不去以后,她就开始找其他人陪她玩。
这个人是我们从当地招牌的一个女同事的朋友,简称刘银行。
 
有一天半夜,她兴冲冲地把正酣睡的我拽起来,亢奋地告诉我,刘银行跟她表白了,他俩确定关系了!!!
这天,距离他俩初次见面仅仅2周。
 
我婉言建议她多考察一下刘银行。
因为我觉得此男有点问题。
有一次我们去KTV,晚上11点时我提前走,正好遇到他从洗手间回来。
他拉我,说“别走啊才11点走什么走呀?一会儿哥开车送你俩回去!”
然后借机摸我的手。
我瞪他一眼,狠狠挣脱了。
 
但他们已经建立起恋爱关系,我不好明说,只能委婉建议她慢一点再确认关系。
但她已完全陷入爱情,和刘银行如胶似漆。
 
她不再回宿舍住,和刘银行同居了。
早上经常迟到,下午经常早退。
 
一次两次我还能帮她糊弄过去,时间久了就糊弄不住了。
我们是乙方,甲方领导对此很不满意,反馈回我们北京总部。
我们领导的意思是:你再这么下去就走人。
 
我劝她,恋爱可以,但别耽误工作。
她很生气,说领导过分。我们在外地这么苦,远离亲人朋友,吃也吃不惯,气候也不习惯,谈个恋爱就要把人开除云云。
 
第二天她没来上班,我跟甲方领导说她生病了。
晚上很晚她才回来,说她去找工作了。
找了个服装店做导购。
我大吃一惊:你好好一个北京小白领,销售精英,怎么想着去一个小破城市做导购?
 
她的意思是她要留在当地了,以后和刘银行结婚,生儿育女。
我惊愕得半天会不过神来。
(我本身是务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混合体,可能务实偏多一些)
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
身高170、长相还可以、身材很好、做销售颇有天分、做事雷厉风行的她,会为了一个有肚腩没学历、长相平平、身高170、各种层面都普通到不行的男人,放弃北京,留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儿。
 
第二天她就跟领导谈离职,收拾行李离开了宿舍。
 
2周以后的一个深夜,手机惊叫,是她。
她语气醉醺醺的,口齿不清地说要回北京。
我大吃一惊,问原因,她说刘银行要跟她分手。
 
我气得飚了脏话:这货TMD脑子生QU了!
我去酒吧找到她,把她接回了宿舍。
 
那天晚上我们都没怎么睡觉,一直在聊天。
她和我讲述她之前的几段恋爱。
 
都是一个模式——她是一个特别害怕独处,害怕孤独的人,对她有好感的异性一出现,她就马上陷进去。
这种陷是全身心的,比如确定关系没几天可能就同居了,形影不离。
平时一起住,下班男生来接,一天到晚腻在一起。
 
可能是陷进去的速度过快,发展亲密关系的速度过快,男生很快就厌倦了她,跟她提分手。
她非常痛苦,又开始寻觅下一段恋爱。
 
她回京前的一晚,我找了几个比较好的同事给她践行。
她喝醉了,在洗手间哭到崩溃,一定要求我把刘银行叫过来,她要再见他一面。
 
我非常心疼又非常生气,叫人打电话把刘银行叫过来了。
她抱着他,哭得稀里哗啦。
我不忍再看,躲出去了。
 
后来我们的联系减少,只能从深夜的朋友圈发现,她在一段段感情中颠沛流离、频繁受苦。这似乎成为了她的一种宿命。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独处的能力是如此重要。
如果你能够独处,你就有一个自洽的、舒适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无法独处,一旦没有人陪伴自己,那么自己的生活宛若雪崩。
匈牙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马勒提出一个理论。
6个月-2岁是分离个体化时期,分为三个亚阶段,孵化器、实践期和整合期。
在婴儿学步期,婴儿走几步就会回到妈妈的怀中,就像妈妈是一个安全的基地和港湾,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感情上的充电。
到下一个整合期,可以独立走路的幼儿,可以承受与母亲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但又非常依赖母亲。
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把心理上的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
 
经过了这个阶段,婴儿逐渐发展起客体恒久性,进入客体恒久性阶段。
并建立起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
马勒把母亲在场的经验,视为婴儿可以和母亲逐渐分离的重要基础。
儿童借内化好的客体关系,增加现实感,平稳度过客体恒久性阶段,逐渐独立。
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12-18岁的青少年已经开始尝试回答“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等问题。
在这个阶段发展同一性,是做好和家庭分离,成为独立的成人的心理准备。
成年早期和成年期,要面对的心理冲突是亲密对孤独、繁衍和停滞。
亲密关系往往是早期依恋模式、早期分离-个体化中母婴互动模式的再现。
这个阶段是否具有独处的能力,是个体能否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还是进入纠缠控制模式的关键。
而成年期,中年人对下一代做贡献的方式是养育子女、照料他人及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这个阶段,从事创造性的劳动需要个体具有独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便是养育子女,也要求父母既能够细致照料子女,也能接受子女与自己的分离,帮助发展子女的独处能力。 
而且独处能力是能否解决中年危机的解药。
正如荣格所言,
中年危机的出现正是因为缺少内心的整合,而花时间独处则有利于实现整合。
成年期到老年期,要面对子女的独立、亲人的去世,各种人际关系的丧失,面对更多的分离,独处是老年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更加能够肯定自身的独处需要。他们并不一定是要逃避人际关系,但他们确实能享受与人分隔的状态并从中获益。
作家,思想家,艺术家,都是在独处中产生了巨大的创作能量。
在独处的空间里,灵感的火花才可能闪耀,人类才能进行更深刻和更本质的思索。
 
学会独处更有利于建立健康和长久的关系。
即便在最亲密的恋人关系里,两个人也需要独立的精神空间,适度的独处能够建立彼此的边界感。
独处能力绝不是自动获取的,它意味着个体已经预先制造了一个内在的世界,重新发现一个他可以放任自己存在的状态。
当一个人有了这个内在世界,内心会极为丰盈,像一杯上好的茶叶、一首美妙的诗、一曲动听的歌,让人回味无穷。
 
而当一个人没有内在世界时,TA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眼见底。
一开始伴侣对TA还有一些新鲜感,相处一段时间以后,因其内心匮乏,伴侣便会厌弃TA。
 
更糟糕的是,因为TA没有独处能力,要求伴侣时时刻刻陪伴自己,相当于雪上加霜。
站在伴侣的角度来看,自己面对一个非常无趣枯燥苍白的人,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
另一方面这个人又努力将自己锁到身边,限制自己的自由,时时刻刻希望和自己成为连体婴儿,拼命索取自己的时间和温暖,最终只能惶恐逃离。
因此,独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更是一个人能否获得亲密关系的标志。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任何能力,但一定要有独处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你便不会慌张,不会紧张,不会坐立不安。
 
你能够认真享受安静的时光,诚挚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整合自己、了解自己、释放自己,安慰自己、觉察自己,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极大解放和自由。
而只有到了这个层面,你才能被称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愿你此生有能力享受独处,获得属于自己的圆满与圆融。
END
诚恳希望你转发!
诚恳希望你点在看!
诚恳希望你把我推荐给朋友!
你可能想看可可沛沛作品目录(更新至20190719)
我目前做的事:
1离婚/失恋情感疏导。
2情感咨询。
3手欠想联系前任?我骂醒你。
4职业咨询(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但读者有这种要求。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请不要找我)
5疗愈情感洁癖
以上均为200元/H。
请随意找一篇文章打赏50,到后台留言:已预付。我会跟你约时间。
 相亲版块已开放,如想参加,请在后台回复相亲。
 讲故事请直接在后台或豆瓣私信留下故事梗概。我会主动联系你。
 粉丝只有2967,为确保甲方利益,暂不接广告。
 欢迎互推。
欢迎投稿,但暂时没有稿费,见谅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