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汽车服务世界”公众号▼最新资讯先知道!
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最近,《汽车服务世界》无意间发现:一个在行业内声量颇低的汽修连锁品牌,悄悄喊出了“5年内(2027年)完成千城万店连锁、并启动上市计划”的口号。
具体品牌的名字不细说,大概说下品牌现状。成立至今5年时间,业务主攻“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和人才输出”,官方公布目前有“100多家连锁加盟店”。其他暂时找不到更多网络公开信息。
资本作为后市场发展的一大推手,自2012年互联网企业携资本入局后市场以来,至今正好过去了10年时间,期间无数创业者均将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此,但同样的纸张上,绘出来的风景却天差地别。
从最早的各种新模式、新概念迅速炒到巅峰又降入谷底,O2O寒潮便是那段岁月最深刻的印记;然后经历了一段无需竞争的洗牌期,到ABJ巨头集体入局,一手捧起了今天的猫虎狗阵营,同时汽配赛道从曾经的不被资本看好到、到获得资本独家追捧、再到也降了温、各自寻找下一阶段的增量空间和生存姿势;再到如今,整个后市场的所有赛道都迎来了资本退烧后的冷静期,偶尔的一些融资也难以触动行业的神经线……
回过头来看,2012-2022,后市场和资本的这十年岁月,每一个阶段都值得再回首一遍。
最狂那两年
2014-2015年,距离互联网打破传统而落后的后市场大门不过两年时间,行业便迎来了行业在资本市场上“互联网+服务”概念炒作的巅峰,这一记录至今为止未被打破。
当时,资本大规模注入了后市场,行业就像是一座待挖的金矿,引来一拨又一拨淘金者,见证那段岁月的行业人士直言:那个阶段,各创业方都想在后市场“ 烧 ” 出一个 “ 滴滴 ”。
那时候行业的资本力量有多疯狂?
2014年,后市场仅O2O领域的融资便达到近70起;2015年,行业的融资总量超过了100起,并且近一半的投融资达 1000 - 5000 万元人民币,有近三成超过了 5000 万元人民币。
各种“O2O项目”扎堆涌现,更是当时资本热潮的表现之一。
2014和2015两年加起来,拿到融资的后市场O2O创业项目加起来超过150多个,总金额轻松超百亿,项目覆盖了洗车加油、维修保养、汽车租赁汽车金融等各细分领域。其中不少项目从成立到拿融资,间隔不过数月时间,“成立即拿融资”的也不在少数。
典型如呱呱洗车。从成立到拿下1000万美元A轮融资只有半年;还有e洗车,2014年11月上线、2015年3月就完成A轮2000万元融资。
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汽车后市场想象空间被无限放大,吸引投资者和创业者涌入的同时,也将行业迅速带入了离行业本质稍远的互联网烧钱玩法、无序竞争阶段,这是一种远超行业承载力和所需的压力。
那个阶段,资本的投资逻辑简单粗暴:只投新,而且是大量投新,无序竞争的环境下、资本所投的90%项目,问题开始迅速暴露。
有行业专家指出:受资金限制,多数创业者往往会选择一个切口,且为了符合互联网“引流”特质,所选择的业务模式也非常单一,这也是当时洗车项目争推 “ 一元洗车 ” 、加油项目频频返现和优惠的主要原因。
而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是:项目严重同质化,随着进入者的迅速增加,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而单一的业务模式又很难留住消费者。这导致当时大部分的创业者不得不一直“ 烧钱 ” 补贴、持续抓取流量。
最后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花的钱越来多,抓的新流量却未必增加多少,而无序竞争的环境导致大部分的企业根本没有时间摸索盈利模型,资本发现投资回报、就断了资金供应,而这时候,项目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花。
“ 我们仿佛每天都能听到自己辛苦积蓄的钞票被投进火堆里吱吱作响的声音。” 卡塔养车创始人曾这般感言。
资本狂欢的时候,仿佛下一秒谁都有机会成为赢家;
资本退烧的时候,大部分的真面目都会呈现在眼前。
回头来看,在2015年的时候,无论是各种O2O项目,还是汽修连锁、汽配供应链平台,几乎都选择用资本投的钱换速度和规模,在“大量投资和换购活动频繁进行”的表象下,行业进入了跑马圈地白热化阶段。
但是,这段时间的跑马圈地大多是无效地跑马圈地,持续时间不长、给行业留下的成果也少,相反留下了真一地鸡毛。
此外,那个阶段高速发展的品牌或者赛道,更多是“伪高速”。核心原因有三:
其一,相当多的项目拿下了钱但压根没跑起来,经营一段时间就跑路的项目比比皆是;
其二,最开始跑起来的项目,大多数后来都出现了资金断裂、倒闭的情况,少有顺利走完转型过程的,很多项目始终停在“模式雏形”;
其三,那时候以上门洗车为典型的创业项目,基本上都具备“烧钱扩张、业务模型单一”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到现在可能还存在着,总体来说对行业进步的贡献较有限。
从2015年1月起,一些创业项目就开始突然停滞。比如曾以“1元洗车”风靡区域市场的“智富惠”就在1月宣布关门停业,董事长在公开信中直言:互联网推广很烧钱,亏损远远超过注册资金。之后多家互联网洗车品牌也开始停止服务,例如云洗车、嗒嗒洗车和车8等。
在后市场创业潮和投资潮愈演愈烈的时候,这些创业公司的倒闭,悄悄传递出了“市场从狂欢慢慢回归理性”的讯号,洗牌整合期悄然来临。
O2O寒潮下的大败局和“理性回归”
到了2016年,刚刚看过资本疯狂追捧的行业,终于骤然迎接了所谓“资本寒冬”,但客观来看,那个阶段算是行业资本的第一个冷静期。(当然,当时也是真觉得是资本寒冬,但经历了这两年,大家才知道真正的资本寒冬是什么样的)
自那以后,那些被夸的神乎其神、一度能颠覆传统的创业项目的关闭和收购旋涡迎面而来。
O2O热潮,迅速降温成了O2O寒潮,大部分的汽车后市场电商行业的投融资大部分都 “ 挺不过 ” 第一轮。
在资金链断裂和白热化市场竞争的重压下,超90%的创业项目没“招架”住,他们中的大部分品牌甚至都没来得及探索自己的有效盈利模式,就退场了,各种“养车 ” APP 或平台频频迅速消失。
有市场人士这样总结:本想靠着烧钱补贴砸出一片天,反过来却深受高成本之害。
诸葛修车的败局,便是过度依赖资本最鲜明的写照。
2015年12月,上线不到两年的诸葛修车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汽车服务市场第一股。估值一度到达60亿,曾经试图估值80亿尝试过融资;但在上市1年后,诸葛修车的估值直接跌到了仅为1225万。
创始人祁连庆在接受《汽车服务世界》专访时,将诸葛修车失败的最大根源归结于此“资本”。
一方面,资本的加入对诸葛修车模式的发展助力不小,其产业链模式需要资本的助推;另一方面,资本入局后“盲目扩张”的情况在诸葛修车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加上资金链一直绷太紧,诸葛修车基本上是没有除资本以外的其他生存支撑,所以当资本环境变了以后,诸葛修车的现金流迅速捉襟见肘直至断裂,最后很多模块成了没竣工的“烂尾楼”。
除了诸葛修车,同期成业资本败也资本的案例还有很多。
博湃养车真正生于O2O浪潮、败于O2O退潮。只用1年成功跻身养车O2O领域规模第一,巅峰时被估值6亿美元,拥有1400多个员工。但也只用了1年时间,博湃项目就走向终点,于2016年4月5日,宣布破产倒闭;
淘汽档口也赶上了资本好时候,A+B轮一共获得6000万美元融资,正式推出“淘汽云修”连锁品牌后,线上销售平台线下服务网络齐开花,在全国拥有1200家服务网点。但在一次融资选择中,内部关于选择投资伙伴的上面产生了分歧、最终分歧演变为分裂,公司1拆3;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车通云、i保养等企业身上。他们在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有过一波资本助推,但也因此乱了节奏、失了分寸;
……
不过,虽然O2O寒潮惨像仍在,但汽车服务世界依旧认为:这个阶段是“资本冷静期”,而非“资本寒冬。
那个阶段的后市场,有两个群体迎难而上、受到了资本瞩目。
一是汽修连锁。虽然今天“汽修连锁不值钱”论调比较普遍,但那时候充分体现线下服务价值的汽修连锁,比汽配供应链平台更受资本青睐。
尤其是2017年,更是汽修连锁的融资高光时刻,总金额达到14亿元,其中车享家B轮融资达到了10亿元;而途虎更成为冲在资本青睐度前列、且少数顺利走出O2O寒潮以及汽修连锁发展困境的种子选手。
二是汽配供应链。2016年,汽配供应链这个赛道才逐步走向前台,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向供应链。不过,当时资本虽也看好汽配、但更多资金放在了“汽修连锁”身上,所以那时候资本虽然迅速降温,但那个时期汽配受寒潮侵袭的成程度不是很深。
资本选中这两个赛道的核心原因是:入局几年后,资本的投资逻辑变了,从最开始的“大量投新”到“向独角兽/头部靠拢”。
但是,这种投资逻辑得以真正落地、并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却是在2018年以后。
资本退烧,
汽配供应链反而迎来春天?
2018年-2020年,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做过多回顾。这时候资本的投资原则基本就是“数一数二”了,偶尔看到了新赛道会做些投资,但总体来说资金和体量都不大。
先看汽修赛道。
2018年,岸上观望后市场的三大电商巨头阿里、腾讯、京东,纷纷下水。
天猫、康众、汽车超人合资成立了“新康众”,康众汽配在供应链平台赛道的头部地位得以稳固;
腾讯4.5亿投资途虎,以“助手”的角色为途虎养车的高速发展写下生动注脚,之后途虎便迅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今年更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京东继前一年完成收购淘汽档口重度布局车后之后,推出了京东京车会,宣布“赋能汽车后市场从1000家店挂牌开始”,当时的热度及影响力指数可谓满级。
从那一刻起,汽车后市场正式迈入巨头时代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
从2020年2月天猫养车正式启动招商到现在,猫虎狗三巨头成为行业连续三年的发展关键词之一。过去数年里,即便受到口罩事件影响,“猫虎狗持续开城”、“三巨头鼎立”、“猫虎大战下沉市场”、“猫虎狗下注新能源赛道”等相关事件和现象,以月为单位的频次、密集出现在行业视野里。
如今,背靠资本的猫虎狗按照各自节奏向前推进战略规划,稳坐C位。
再看汽配赛道。
从资本角度来看,2018年-2020年是真正属于汽配供应链平台的春天。因为有了这三年,汽配供应链成为“受资本益处最多”的典型代表之一。
先不说O2O热潮下,汽配赛道的资本热度依然颇高,康众、开思、快准、三头等现在的头部汽配平台,要么成立于当时、要么在那几年迅速完成巨额资本积累;
到了2018年,汽配供应链们迎来了真正的资本春天。
2018年年中,三头六臂首次完成Pre-A轮4000万元,又在2019年先后完成A轮1.7亿元和A+轮近2亿元,到了2020年更完成了近4亿元的B轮融资;
在2018年之前,快准车服只获得过股东注资和个人投资,但在2018年1月,快准拿下A轮7000万,2019年8月又拿下了B轮6000万美元,这给快准这些年的发展打下了坚持的资金底气;
还有开思。2018年开始,开思融资速度加快,当年完成B轮2.5亿元;2019年10月之后又相继完成C轮超1.6亿美元,成为汽配赛道融资金额最大的企业之一;
再看好美特。好美特对资本的依赖度不高,但也在2020年宣布完成5000万元Pre-A轮融资,这是口罩事件刚爆发时,汽车后市场的第一笔融资。
关于这3年,资本目光从汽修连锁转移到汽配赛道的逻辑,《汽车服务世界》曾做过分析:基于企业的现有模式、加上资本的助力,被选中的企业要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的规模化发展。
尤其是到了2020年,阿里、腾讯和京东以及知名投资机构已然入局并打造出了自己阵营的行业标杆,巨头时代的示范效应愈加呈现。所以整个行业的资本竞争虽激烈,但相对而言“限量”且“有序”,资本的投资也更为谨慎,不仅看当下细分赛道上“数一数二”,还看“强”和“快”。
透过寒冬表象,看“行业新生”
2020年,是过去十年资本对后市场的最后一个蜜月期,且这个蜜月期只给了汽配。
自那以后,行业资本陷入了真正的寒冬,退烧也是基本退了个彻底。(未来会不会更寒,咱还不知道)
《汽车服务世界》梳理了一下行业2022年的融资事件,发现总量不多、大概10起左右,但涉及的领域还挺全,不过熟面孔比较少。
汽修领域:以诺行完成A轮数千万元;集群车宝完成C+轮1亿元;精一门完成A轮融资;
汽配供应链领域:开思完成D轮融资,金额和投资方均未透露;
洗车领域:点点达洗车完成天使轮500万元;爱嘻车完成天使轮数百万元;车靓靓完成天使轮千万;
汽车综合服务领域:天天车宝完成A轮近千万元;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合作或整合类的动作。比如新康众与高博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发展“汽配连锁加盟”;Stellantis集团将山东“优配车联”、上海“建鑫”、福建“隆信达”整合为一家全国性汽配经销商;
……
具体来看,这些投资事件的特点是:
一是融资轮次大多数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融资金额不高;
二是财务性投资很少,大多数是产业资本的投资行为;
三是行业的整合行为越来越多,上游整合下游,大企业整合小企业。
自此不难发现,资本对于行业投资的原则再度发生了转变:主要回归“投新”,但几乎都是“小金额的投资试水”。
原因有四。
前文已经说过,目前行业头部阵营已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稳定状态,且很多背后都已经有了多个金主;
现在的一些行业新项目,资本未必有多足的信心;
大环境不好,资本也不想乱投钱,捂紧口袋的道理现在连老百姓都知道;
过去10年的经验告诉他们,汽车后市场项目投资回报率之长、真的是非常长,因为资本换速度,速度换规模,规模换效率,效率换市场的逻辑明显走不通了。
所以,经历了O2O模式不适配、汽修连锁资本回报率低、汽配供应链平台发展疲软的资本们,对当下行业的信心依旧不足,即便看好一些赛道或选手,但定性大概率还是“不一定是最好的投资期”。
就是不知道,新能源的崛起能不能给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格局带来些变数。
好在,有了前车之鉴的后市场企业,对于自己与资本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见解,并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动作。
以汽配供应链为代表,大家对“资本驱动发展”的依赖度大幅降低,也在深入摸索“盈利驱动”的业务和组织结构,几乎所有的汽配平台都喊出了盈利口号;汽修连锁赛道上的大家无论有没有资本助力的需求,也早已把“盈利作为第一目标”;一些头部企业即便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资本关注,但对于丰富业务和优化组织结构的这件事的动作也从未落下。
资本不会停止布局,但无论是行业从业者、还是关注行业的资本,都在向着“新生”出发。
---全文完。读完如有收获,请点下“在看”,谢谢!
汽车服务世界视频号
一起读懂汽车后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