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
天下第一天然隘口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
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崖底修建了关楼。2006年2月,关楼被大火烧成灰烬。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关楼,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
位置境域
剑门关位于大剑山中断处,为东峰营盘嘴,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顶部宽100余米,底部宽50多米。“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大剑溪水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蜀汉诸葛亮在此修筑关楼成为军事要塞。剑门关楼历史上屡遭破坏,又多次修复。明代重建的剑门关楼,为飞檐三重,甚为雄壮。清朝修复后的关楼,仍为三层,底层以石条砌成拱形关门。有两扇铁皮乳钉大门。门正中,镶嵌“剑阁”二字。上筑堞垛,居高临下,供瞭望射击。向北两边石墙,刻有楹联。古道穿过关门通向峡谷。二层关楼,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悬挂“天下雄关”木匾。顶楼阁檐正中,悬“雄关天堑”匾额。楼阁中空,四面窗棂。关门内置傍壁级道,可登顶阁。民国24年冬,修筑川陕公路时,将关楼拆毁,改成通道。在关楼遗址右侧,建有三棱形石碑一座,上刻“古剑门关”四字。后毁,另竖长方形石碑,镌刻“剑门关”三字。剑门关石崖上历代名人碑碣甚多,已毁坏殆尽,今存“天下雄关”和清果亲王书“第一关”等石刻。关内外怪石嶙峋,自然形成的石胄、石猴、石兔、石龟、石蛤蟆、石龙、石虎、石锣、石鼓、石笋、石瓶等形象,赋有美妙神奇的传说,耐人寻味。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在古关楼遗址处,新建木结构亭阁一处。1966年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剑门。郭老题诗:“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秦栈已无迹,汉砖土欲融。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主席思潮壮,人民天下雄。”于立群手书“雄关漫道真如铁”大字隶书条幅。
水文
剑门关隘口属嘉陵江水系清江河小支流大剑溪流域。河流特征是源近流短,流域面积不大,河道平均坡降陡,径流随雨季变化,陡涨陡落。大剑溪发源于剑门关镇南部的黑山观,由南向北逆流,流流溪谷浅,到剑门关陡然深切,降落50米,形成显著的剑门关隘,北流出剑门关隘口至水会渡(大石咀)与小剑溪汇合后随即注入清江河。
建筑规模
剑门关城楼高19.34米,基座长19.16米,宽13.6米。依据冷兵器时代作战特点,以青石座基,石拱劵门,兽吞衔环,金钉固门。关楼采取三层歇山式屋顶的构造,四面轩窗、环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采用侧脚,角柱采用“生起”等明代传统手法营造成“敌楼高踞、堞垛森严”的明代建筑风格。充分展示古关楼那种“一石临空天府状,两山如壁剑门雄”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而壮观的本色。
地名由来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今广元昭化镇)越牛头山,经达摩戍(俗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今剑阁下寺镇大仓坝)至剑门关口的栈阁道逐渐废弃,“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改指县名。
历代战争
靖国军、靖川军争夺剑门关:民国时军阀割据,在靖国军与靖川军争夺剑阁县期间,民国九年(1920年)7月,靖川军总司令刘存厚率兵由汉中攻下广元,进逼剑阁。靖国军第5师吕超得知广元失守后,即令由甘肃入川援吕的卢占魁部守剑门关。刘存厚军以一部正面佯攻剑门关,兵分一部由张王庙(今剑阁张王镇)、青树子迂回直逼剑门关背面。守关卢军腹背受击,夺路退往剑阁县城(今剑阁普安镇)。
第一次剑门关战斗(红军攻占剑门关):此役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著名战斗之一。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邓锡侯部第28军第8混成旅司令刁文俊率4个团的兵力防守剑门关,并有多股军队配合部署。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31日,奉命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的红四方面军在王树声的指挥下,已构成多路合攻剑门关的阵势。4月1日拂晓,红军兵分二路迂回进攻剑门关背部,快速占领关楼,并于下午4时许结束战斗。
第二次剑门关战斗(解放军攻克剑门关):1949年12月,败退四川的国民革命军胡宗南部第7兵团驻守剑阁县,司令裴昌会派38军55师杨占培部据守剑门关一带,164团3营守剑门关口,第177师炮兵驻扎剑门关隘口两侧高地。12月17日,解放军180师一部直抵剑门关外志公寺,准备进攻。同时,另遣小分队沿山崖小道爬上关隘西侧的金城山,于半夜开始进攻。解放军集中火炮掩护战士从志公寺冲击关隘,小分队居高临下攻敌。此时,中共地下党员、关口守军营长乘势策应,守军溃退。解放军遂攻克剑门关。
关于剑门关的诗词
《剑阁铭》
张载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
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注释
惟蜀之门:通蜀仅此门。
作固作镇:说险可为固,大可为镇。
穷、极:均形容地势险峻达到极点。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秦岭山脉奇险壮丽的景观,写出蜀道的艰难,并为恃险割据的野心者提出警告,也表现出自己的忧心。
注释
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
崔嵬:高而不平的样子。
剑阁:剑门栈道下有木板作行道,上有搭篷蔽雨,远观栈道,宛若凌空廊阁,这种栈道也称阁道;而剑门之阁道,“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所守或匪亲:如果守关之人不是亲者。匪,同非。亲,亲信,拥护朝廷的人。
化为狼与豺:变成狼、豺,反过来能吃人。此两句意思是:如果守关的人任用不当,“如豺狼之反噬,未可知也。”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心。
朝避猛虎四句:用猛虎、长蛇等形容道路难行,也暗示当时虎狼当道,政治昏暗。
锦城:即成都。
侧身句:侧,不正,有反侧、忧不自安的意思。
西望:当时诗人已东出夔门,漫游江南,故回看蜀道称西望。
咨嗟:忧叹声。
《剑门》
杜甫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杜甫,作于乾元二年十二月,由秦州到成都途中,经过剑门时。陈式的《杜意》称赞此诗是“惊心剑门之作也,极言剑门为天下之险。”
注释
惟天句:以天设剑阁之险来夸张地表现其地的壮观。
剑门句:是后人传诵最多的颂剑门之佳句。
连山两句:实写剑门形胜,王洙说是“剑门山石,北向如拜伏状。”暗指山石有向北(京都所在地—长安)朝拜之意。
两岸句:垒土垒壁为墉,崇墉也作城垣、高墙之解。此句形容剑门两山夹峙处,山崖壁立如城垣
刻画句:刻画,自然如雕刻。城郭状,山势长亘像城郭。
一夫句:李白《蜀道难》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在此句中增加一“怒”字。
百万句:将李白诗中的“万夫”改为百万,更显得雄壮有力。未可傍,难以接近,不可靠近,不能过关之意。
《幸蜀西至剑门》
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李隆基,即唐玄宗。睿宗之子,在位43年,初期任用贤相,宇内升平,后期嬖幸杨贵妃,宠任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国政日非。安禄山反,奔蜀,禅位其子(即肃宗),尊为太上皇。安禄山乱被平定后,诸臣迎其回銮长安,当车銮过剑门时,“顾侍臣曰:‘剑门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耶!’因驻跸题诗。”此诗即当时所题咏。
注释
剑阁句:“言剑阁之形,两峰如剑,高峰入云,峰顶横而为阁。”(唐玄宗语)
銮舆句:“予为避乱而出狩于蜀,今日回銮也”(唐玄宗语)。
翠屏句:“但见山之青翠而形如屏列,千峰万叠合抱而来,仅有一线可通。”(唐玄宗语)
丹嶂句:石赤如丹,其门如嶂,若非古五丁之巨力而开辟之,则秦蜀之地何由通也。”(唐玄宗语)传说是古代五大力士开山通蜀,而有剑门。
灌木句:“千年丛灌之古木,遮蔽旌旗,展转而或隐或见(同现)。”(唐玄宗语)
仙云句:“岭上之行云,如飞仙冉冉,拂马而或去或来。”(唐玄宗语)
乘时句:“剑门之险峻如此,有国者不可恃险而忘治,而须有德以临之则固矣。”(唐玄宗语)
嗟尔句:“嗟尔诸臣,平定祸乱,远来迎朕回銮以安社稷,其功勋才德是以勒钟鼎而铭旗堂也。”(唐玄宗语)
《题剑门》
李德裕
奇峰百仞悬,清眺出岚烟。
迥若戈回日,高疑剑倚天。
参差霞壁耸,合沓翠屏连。
想是三刀梦,森然在目前。
李德裕,字文饶,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州)人。武宗时,拜太尉,封卫国公。当政6年,颇有政绩。宣宗大中初年,牛党执政,贬潮州司马,继又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司户参军,卒于任所。
注释
奇峰二句:写剑门山横空出世,高不可攀,举目眺望,只见岚烟四起。岚烟,山中云雾。
戈回日:融合《淮南子·览冥》“鲁阳挥戈驻日”和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意,极言剑门山上摩苍穹之势。
剑倚天:出自宋玉“长剑耿耿倚天外”句,此处生动地显现了剑门山的高峻体态和威武气势。
参差二句:摹写剑门山重叠的山形和苍翠的山容。合沓:重叠之意。谢朓《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剑门山有七十二峰,置身其间,只见层峦叠嶂,好似彩霞幻化成的绝壁,翠叶缀成的屏风。
想是二句:诗人忽发奇想:那犹如刀削斧劈的剑门山,多像传说中的“三刀梦”的梦境。“三刀梦”,典出《晋书·王浚传》:王浚曾“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惊觉后,王浚视为凶兆,闷闷不乐。主簿李毅却拜贺道:“‘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不久,果然“迁浚为益州刺史。”从诗句的抒情写意的角度看,透露出作者对仕途升黜难以逆料的隐忧。
《剑门关》
陆游
剑门天设险,北向控函秦。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
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陆游,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十一月,在川陕主持抗战的王炎被调走;作为朝中主战派的诗人,也被调往成都。抗金形势急转直下,诗人心情沉重,在剑门关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注释
剑门二句:写剑门关地理形势,指出这是北控函秦的天然险阻。“函”,指函谷关;“秦”,指秦川,当时已被金兵占领。
客主二句:客,指金人;主,指宋朝。说当时虽然势力悬殊,但国家存亡,最终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栈云二句:结合时令,写岁暮之景,写出诗人的心理:眼前虽是寒风刺骨,但严寒过去,春天就会到来。
羁客二句:联想自己一个身不由己的羁客,年过半百,已经“垂垂老”了,抗金复国,壮志难酬,凭高念此,岂不怆然伤神?
作者简介
高山大海,石家庄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美丽的回忆》、《羽高家书》、《笑对人生》、《足行山河》、《梦歌畅吟》、《龟舟搏楫》等多部散文集、诗词集、随笔集及科普书籍。曾在报刊社做过摄影记者、编辑、副主编。
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十余篇荣获一等奖;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高山大海,微信号:Gaoyj01。
https://baike.so.com/doc/1663786-1758902.html
信箱:gaodajun01@163.com
欢迎各位诗朋书友添加我的微信,以文会友,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