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场上没人惊


烟花场上没人惊
崔颢的一首《黄鹤楼》,历经千年无人敢仿,鲁迅仿了一首,开篇就惊艳了!
一千多年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登上黄鹤楼,挥笔写下五十六个字。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五十六个字会让他从此一诗成名: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崔颢这诗写得很牛,据说还曾让李白搁笔。
《唐才子传》有记,李白曾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抬头看见崔颢此作,随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有人说此事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的确是千古名作,未负盛名。
崔颢这诗问世前,黄鹤楼是一座赛诗楼,无数名家都留下了墨宝;此诗问世后,敢在黄鹤楼题诗的人少了许多。而崔颢这首诗,也成为千年来极少有人敢仿的七律。

1933年,鲁迅仿写了一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众所周知,鲁迅的脾气是不小的,气头上写的诗文也不少。当年被传得了脑炎,一气之下,写了首《报载患脑炎戏作》,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次,他生气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北平的万千学生们。

1932年,东北被占,华北岌岌可危,当局准备撤出北平。北平的大量文物被分批运往南京等地。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却不让大学生逃难。这种只重文物不重人的做法,让鲁迅十分愤怒,鲁迅写下这首七律《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现代)鲁迅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已被运走的古物。
1932年10月间,北平文教界江瀚等30余人呈文国民党政府,要求“明定北平为文化城”,将“北平的军事设备挪开”,以不设防来求得北平免遭日军炮火。
不论他们的动机如何,在客观上迎合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也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诗中也明显的包含了对于提议设立 “文化城” 的人们的嘲弄和讽刺。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承接首联而来,“文化”已去,而且“不复返”,千载古城遂“冷清清”。这两句以“千载”形容“古城”北平历史之悠久,以其历史之悠久,反衬出今日 “冷清清”的空旷寂寞。
接下来写实,“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运送古物的专车在前门站里停靠,忙碌不休,而被称为“国民中坚份子” 的大学生的安危却无人管得,已够“晦气”,自行逃难又反受电令申斥,就更加晦气,故曰“晦气重重”。

此处以“专车队队”与“晦气重重”对举,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大学生由于“不值钱”而受到的冷遇,也揭出当局抢运古物的实质在于其“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这些“阔人” 其实并不关心“文化”、“古物”,他们所关心只是钱。
尾联是本诗的重点,也是在探寻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日,日本侵略者;薄,同迫。
榆关,山海关;烟花,旧时指妓女;烟花场,妓院等场所。说的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已进迫山海关了,但哪里看到一点抵抗呢?他们在妓院、舞厅里忙着哪!对于日本人的侵略,国民党却毫不吃惊,依然过着荒淫无耻、花天酒地的生活。
日军从侵占东三省开始到进逼华北,攻陷榆关,又何处可以见到抵抗呢? 从东北数十万大军不放一枪而退入关内到当时的情景,国民党当局谁在关心国家的危亡呢?
没有。当局要员们沉迷在“烟花场上”,正在醉生梦死中销魂,丝毫也没有受到惊扰。直接指斥国民党当局投降卖国的不抵抗主义。
这首诗是剥《黄鹤楼》诗的。
所谓“剥”,就是仿原诗的形式,同时,也注意关照原诗的意蕴,使诗作具有更多的意趣。
但《吊大学生》与一般的仿拟诗又有不同的特点,即是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仿拟原诗,又紧扣、指斥现实,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战斗和嘲讽的特色。
全诗的最后三个字,犹如一把匕首。“不用惊”,将讽刺的利刃,直插作恶者的胸膛。对于那些只在乎文物的达官贵人,其实哪里是关心什么文化,不过是因为这些东西随时可以变卖成金钱罢了。
他们对于眼前的侵略者,对于苦难中的大众,对于空空荡荡的北平城,都根本“不用惊”。
鲁迅这首诗,今天读来,依旧有一种雄浑的气势和傲岸的凛然正义之气,值得一读再读。

这样的诗,这样的鲁迅,令人赞叹!
鲁迅先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写的诗,你读过几首?
鲁迅一生写诗不多,偶见几首,都力透纸背、振聋发聩。
现分享几首鲁迅的诗,走进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学斗士的内心看看。

1932年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
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
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指小孩子,意思是说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就是未来的希望。

1933年
《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
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
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
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注释:
劫波:佛教用语,这里是指长时期的意思。
泯(mǐn):消去。

1934年
《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注释:
浩:浩大。
茫:茫茫,面积大,看不清边沿。
广宇:广阔的宇宙。
于:在。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寄意寒星:指作者想把自己一片爱国赤诚寄托天上的寒星,让它代为转达于祖国人民。
荃[quán]:香草名,此处借喻人民。
不察:不理解。
荐:奉献。
轩辕:即黄帝,此处引申为“中华民族”。

1931年
《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
注释:
诮(qiào):讥讽。
无情句:谢枋得《答刘华父寄寒衣》:“豪杰应无儿女情”。
此处,鲁迅反其意用之。
丈夫:指有作为的人。

1912年
《哀范君三章》
风雨飘摇日,
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
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
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
竟尔失畸躬。
注释:
华颠:头发花白。华指颜色花白。颠:头顶。
萎:枯萎。
寥落:稀疏,指头发秃落。
白眼:表示藐视。
鸡虫:此处代指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们。

1900年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
还家未久又离家,
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
望中都化断肠花。
注释:
《别诸弟三首》:现存鲁迅最早的诗作。
断肠花:即秋海棠。这里借用断肠花来比杨柳,使人生出无限离愁。

鲁迅语录
1、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6、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7、愿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以前读不懂,现在看句句都是真理。

作者简介
高山大海,石家庄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美丽的回忆》、《羽高家书》、《笑对人生》、《足行山河》、《梦歌畅吟》、《龟舟搏楫》等多部散文集、诗词集、随笔集及科普书籍。曾在报刊社做过摄影记者、编辑、副主编。
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十余篇荣获一等奖;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高山大海,微信号:Gaoyj01。
https://baike.so.com/doc/1663786-1758902.html
信箱:gaodajun01@163.com
欢迎各位诗朋书友添加我的微信,以文会友,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