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漫谈)


中国散文(漫谈)
翻开中华文化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文坛就形成了诗与文两大主潮。
诗起源甚早,有人类就有劳动,有劳动就有诗歌。
可以说,诗是先于文字而存在于人们的口耳之际。
文即文章,又称文笔。
先秦时期的行文多用韵语,句式或散或韵,散韵相杂。
“大概到了战国中晚期,文章用散用韵已有了分离的趋势,向韵文发展的,是屈原宋玉等人的赋体文章,向散文发展的,则是诸子百家之文。”
韵者,即为韵语,或韵文,以有韵为特征。
散者,即为散语,或散文,以无韵为特征。

散文主要指以下种类:
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从散文所属的诸多子类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散文是杂文学的概念,其中有文学的因子,也有非文学的因子,有审美愉悦功用,也有实用的功用。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
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等。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和文章风格的追求。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散文一般字数较长。
古代韵文:指有韵的文体。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与散文相对,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韵文字数有长有短。

附: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是以论说为主的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
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等。

散文,汉语词汇。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文为骈文。
比如:
1.《滕王阁序基漏》王勃
2.《哀江南赋序》庾信
3.《洛神赋》曹植
4.《吊古战场文》李华
5.《别赋》江淹
6.《答谢中书做培书》陶弘纯锋唯景
7.《与朱元思书》吴均
8.《芜城赋》鲍照
9.《鵩鸟赋》贾谊
10.《阿房宫赋》杜牧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文为散文。
比如:
1.《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
2.《前赤壁赋》(宋) 苏轼
3.《逍遥游》(先秦) 庄子
4.《前出师表》(汉) 诸葛亮
5.《鸿门宴》(汉) 司马迁
6.《兰亭集序》(魏晋) 王羲之
7.《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
8.《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
9.《爱莲说》(宋) 周敦颐
10.《陋室铭》(唐) 刘禹锡

作者简介
高山大海,石家庄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美丽的回忆》、《羽高家书》、《笑对人生》、《足行山河》、《梦歌畅吟》、《龟舟搏楫》等多部散文集、诗词集、随笔集及科普书籍。曾在报刊社做过摄影记者、编辑、副主编。
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十余篇荣获一等奖;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高山大海,微信号:Gaoyj01。
信箱:gaodajun01@163.com
欢迎各位诗朋书友添加我的微信,以文会友,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