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农民


伟大的中国农民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
但是比较奇怪的一件事儿是当时的毛泽东并没有参加这一次的党代会,所以在后来的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他自己幽默的说到“二四六分明,逢双的大会我都没有参加”,换句话说在毛泽东的有生之年,中共二大、四大和六大是他没有出席的3次党代会。

那这段时期的毛泽东去哪儿了呢?
时间拨回到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然而,叶楚伧等国民党右派分子极力反对国共合作,不仅阻扰毛泽东的正常工作,而且“用尽办法、把毛赶走”。所以1924年12月,积劳成疾的毛泽东请假回了湖南韶山老家,这使他错过了一个月后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
但是回到湖南老家的毛泽东并没有休息下来,而是在韶山成立了党支部,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他才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如果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从理论上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一论断,那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则从实践的角度指出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亲自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但是不幸的是,这篇文章没发出去多久(三月五日)。仅仅一个多月之后,蒋介石于四月十二日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在四·一二事件之后,共产党内坚持和国民党妥协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等人被认为右倾投降主义被撤职。
陈独秀被认为一味退让,甚至要求工人纠察队向国民党上缴武器,造成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武力清党毫无准备。
中国共产党从此走向武装革命夺取中国政权的道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但是回过头细想这一段历史,亦能发现毛泽东这两篇文章的科学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接受毛泽东的思想,接纳农民这一广大的同盟军,而不是选择资产阶级,则不会出现革命如此的失败。

主要内容:
毛泽东通过三十二天的调查预见到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会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将冲破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道路上讯跑。而怎么面对这一波巨大的力量呢?无非有三种选择:
(1)站在前面领导他们;(2)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批评;(3)站在对立面反对。
当然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只不过是时局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而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颇有责难,所以,在这种情境下毛主席分别从“组织起来”,“打到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糟的很和好得很”,“所谓过分的问题”,“所谓痞子运动”,“革命先锋”,以及“十四件大事”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应当将农民作为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也即是前面的第一种选择。

组织起来:
湖南的农民运动从1926年10月到1927年1月,农会的会员激增到了二百万,能直接领导群众数量达到了一千万(因为农民加入农会大多数每家只写一个人的名字,故会员二百万,群众便有一千万)。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农民已经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
打到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由于农民阶级于地主阶级相对,所以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便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在作者的观察中,此时农民已经组成了农会,那既然地主权力倒下,农会变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

糟的很和好得很: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因此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都说“糟的很”。实际上,农民打倒的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打翻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真正的目标,吐槽“糟的很”的人完全是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因此所有的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
所谓过分的问题:
在这一节中,作者提出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的雅致,那样的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的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运动”这个革命主张以此反对“过分”的问题。
痞子运动,革命先锋:
与上面的糟的很和好得很相似,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农民运动正式革命的需要。

十四件大事:
作者把几个月来农民地行动分类总计起来,农民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总计做了十四件大事,逐一分析这十四件事情指出就革命意义来说,都是好事情以此用事实证明了农民运动的先进性。
这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
那么,毛主席这篇文章的精髓在哪里呢?
一是充分估计了农民和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的高度,论述了农民和农民运动的地位。
他指出,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和地主阶级是专制政治的基础,是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帝国主义的势力,是革命的真正目标。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发生农村大变动。
毛泽东还从当时农民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证了农民运动的巨大力量。

二是论证了建立农民政权和组织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毛泽东指出:“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
农村中的地主权力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屏障,要打倒封建地主阶级,首先必须推翻他们的政治机器,而代之以农民利益的政权。
关于建立农民武装,毛泽东提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将从反动地主手里夺过来的武装置于农民政权的管理之下;另一方面,建立农会的梭镖队,这种新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将大于旧的武装势力。
三是分析农民中各个阶层,肯定贫农是农民中革命的先锋。
在文章中,毛泽东对中国农民各个阶层做了细致的分析。他指出,富农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的态度是游移的,但是他们在革命形势高涨的时候,也可以参加革命,中农是可以争取团结的;贫农是“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贫农“上无瓦片,下无插针之地”,他们不怕会失去什么,他们最听共产党的领导。
由此毛泽东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依靠贫农来完成民主革命。

四是提出在推翻地主政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斗争的任务。
当时的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铲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度。而打倒地主阶级政权并不是革命的终结,而是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准备了前提条件。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经济上打击地主的任务:“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力。并随即开始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的土地及其他经济问题。”
五是体现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精神。
毛泽东认为,高潮迭起的工农群众运动不仅是革命发展的标志,也是检验社会上各种势力特别是革命分子的试金石。
此外,毛泽东还用了大量的事实和道理,反驳了那些说农民运动“糟的很”的言论,肯定了农民运动“好得很”。
他指出一切革命者都应该拥护农民运动,否则,就是站到了反革命的立场上去了。

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很伟大,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能够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事实,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在行文技巧上,能够感受到毛泽东写文章时的论点论据论证特别清晰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够扎根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预判未来。

作者简介
高山大海,石家庄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美丽的回忆》、《羽高家书》、《笑对人生》、《足行山河》、《梦歌畅吟》、《龟舟搏楫》等多部散文集、诗词集、随笔集及科普书籍。曾在国企任宣传教育处处长;在报刊社担任过摄影记者、编辑、执行主编;在某教育集团做过国学教研员并在市老年大学任写作课老师。
近40年来,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及摄影图片,文种有:散文、随笔、杂文、诗歌及科普作品等。有数篇诗词、散文及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中:十余篇荣获一等奖;近百幅摄影图片被作为杂志封面刊用。
高山大海,微信号:Gaoyj01。
信箱:gaodajun01@163.com
欢迎各位诗朋书友添加我的微信,以文会友,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