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人 |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金陵残月》
大家好,我叫申然,网名Artravelersr,是一个有着设计学背景的摄影爱好者、《中国国家天文》的忠实粉丝,也非常喜欢追星、拍星。但与大多数喜欢翻山越岭前往极致黑夜拍摄星野或深空的老师们不同,我追的最多的“星”,是月亮,而这一追就是三年多。
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浅浅分享一下我这几年来在城市拍摄月亮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
 🌑 意外的惊喜:
我的第一张月亮照片

《月升王国》
我的第一张月亮照片拍摄于2020年12月30日,画面中的建筑是位于云南香格里拉、有着“小布达拉宫”美誉的噶丹·松赞林寺。寺庙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堪称集藏族建筑造型艺术之大成。几乎每一个来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的摄影师都不会错过打卡松赞林寺,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能够拍到满月下的松赞林寺的人可能并不多。
拍摄当晚,我提前来到拍摄松赞林寺日出晨雾的经典机位踩点,却没想到,意外地等到了满月月升。只见一轮满月从松赞林寺后面的山后缓缓升起,月亮下面是入夜后亮起灯光的松赞林寺,此情此景让我眼前一亮。我脑中浮现出“月升王国”四个字,这是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的代表作,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于是我给这张照片起名为《月升王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张照片中的月亮虽然是实拍,但由于是第一次拍摄,我设置的参数还是夜景参数,想要还原场景明亮的月色,因此曝光时间较长,这也导致我拍到的月亮会比实际的月亮看起来稍大一点,且过曝导致月球细节损失。在后期的时候,我第一次尝试在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之间找寻平衡,通过HDR(高动态光照渲染),对画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救,尽量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二者同时兼顾。
这张照片后来也有幸被星联CSVA推荐并选登在《中国国家旅游》杂志2021年11月刊,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从此,我的心里悄悄种下了拍月亮的种子。
🌒 长焦的乐趣:
在城市拍太阳
拍完《月升王国》之后,我回到了平时学习生活的上海和北京。在熟悉的城市里,我拍摄了大量城市风光作品,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奖项。摄影中,长焦镜头可以带给城市巨大的人造物不同于普通肉眼的观察视角,我开始对长焦产生兴趣。我的第一支长焦镜头是从闲鱼购买的二手70-300,非常廉价,但我却非常喜欢这支镜头,配合我的第一台残幅相机70D,焦段达到了480mm,这已经足够让我兴奋。

《北京日偏食观测记录》
2020年6月21日,受疫情影响,我取消了厦门的拍摄计划,并在自家楼下的小公园呆了整整一个下午,完整拍摄了一次日偏食的全过程,拍摄使用的巴德膜是我自己购买并DIY制作的,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太阳。
随着使用长焦镜头的次数越来越多,我慢慢接触到了很多朋友们都熟知的一款摄影App——巧摄Planit,从此,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我开始借助巧摄没日没夜地拍摄城市悬日题材,日出日落都不想错过。
两年多来,我几乎拍遍了北京和上海的古今地标。最上瘾的时候,我在一周之内和小伙伴们一起足足去了四次横沙岛——要知道,横沙岛几乎是整个上海距离市区最远的拍摄陆家嘴三件套日落的机位,每次上岛都要坐轮渡,不可谓不辛苦,但摄影就是这样让人着迷。令人欣慰的是,这四次拍摄我成功了三次。

《陆家嘴红日》
常拍悬日题材的朋友们一定有和我类似的感觉,那就是拍摄太阳的难度相对来说并不算很大,这是因为太阳足够亮。所以只要能够做到计算准确、并且天气条件不算太糟,那么就大概率都能顺利拍到悬日。再加上太阳的位置连续几天都不会有明显的位移,这就意味着即使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还能再去试一次,多跑几趟总会成功的。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例如一些距离过远、对空气质量要求过高的机位,比如我去年10月下旬在河北省廊坊市境内拍到的北京国贸CBD。该机位距离国贸CBD的直线距离超过65公里,也是我酝酿了两年才终于成功的拍摄计划。
《河北远眺中国尊》
照片中的太阳之所以显得有些“扁”,是受到大气折射的影响。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北京及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尚未放开,我是怀着可能回不了家的决心和小伙伴专门租了车、带着电脑出发的,快到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时候,我还特意把电话卡拔了出来,过关检查的过程也让我胆战心惊,生怕北京健康宝会弹窗,现在想想,依然感到记忆犹新。
后来这张照片被《中国环境报》的编辑老师看中,刊登在了2022年12月22日刊。
🌓挑战的意义:
从太阳到月亮
在拍摄太阳的同时,我的目光渐渐投向月亮,并对后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我在北京拍摄较早的一张照片是在2021年4月28日凌晨拍摄于北京古观象台附近的《观月》,相信不少朋友见过这张照片。彼时,巧摄软件里还没有古观象台的三维模型,因此测算难度极大,而且由于机位距离地景物体很近,因此对焦也是一个问题。和我一起拍摄的老师对着月亮对焦,于是画面中的赤道经纬仪就是虚的;而我则恰恰相反,仪器对焦清晰,但后面的月亮则显得有些模糊,尽管我已经尽量把光圈开小——要知道这是一反常态的参数设置。

《观月》
最初,我通过焦段合成把画面中模糊的月亮替换为在天空较高位置时拍摄的清晰对焦版本。但后来我意识到模糊的月亮似乎更具美感,因为只有这样单张实拍,才能显示出天然质朴的美。
这张照片后来也让我有幸获得了2022年北京天文馆天文摄影师大赛城市组二等奖,入选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并在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的多家美术馆展出。从此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月亮一定要实拍、不要合成”这一理念,并不断挑战不同城市的地景和地标建筑,直到现在。
 🌔追月之旅:
收集京沪最美月亮
由于学业和疫情的原因,在过去的三年,我最常去的两座城市就是北京和上海。因此,我拍摄最多的也是京沪两地的月亮。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北京和上海拍摄的月亮。

《月如钩》
首先和大家分享的是北京拍摄的定都阁悬月,这张照片拍摄于2022年2月3日。
照片中的古建筑正是位于北京西郊的著名地标“定都阁”,照片很好地重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相见欢》开篇第一句所描绘的意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亦是我期待已久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定都阁平时极少亮灯,拍摄这张照片时恰逢北京冬奥会,因此我非常幸运地拍到了亮灯的定都阁悬月。
除此之外,我还在北京拍摄过中国尊、大裤衩、长安街、中央电视塔、慕田峪长城、龙潭中湖公园摩天轮、奥林匹克塔(月全食)、雁栖湖(月偏食)等等……
      








《奥林匹克塔月全食》《中国尊悬半月》《大裤衩与月牙》《月落长安街》《中央电视塔与钩月》《月落慕田峪》《龙潭中湖摩天轮》《中国尊悬满月》 
下面再讲讲上海。
我在上海同样也拍过很多月亮,其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2021年12月2日拍摄的《环金串月》。拍摄当日,我凌晨3点就来到了上海外滩亲水平台,5时许,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一弯亏眉月缓缓上升,从环球金融中心正中间穿过,并于大约5时14分实现三点一线(月亮同时与环金和金茂塔尖对齐),与我过去见过的环金串满月不同,本次拍摄的是月牙,且因为地球反照,全过程月球暗面清晰可见。

《环金串月》
我通过堆栈完整记录下了月球的移动轨迹,远远看去,就像一串珍珠从陆家嘴的地标建筑后面升起,充满棱角和几何感的摩天大楼与圆润天然的月亮同框的画面有一种和谐互补的美,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天圆地方”。
这张照片后来被刊登在《中国国家天文》杂志2022年第1期,这也是我第一次入选《中国国家天文》杂志。
另外一张我在上海拍摄并广受大家喜爱的照片是2021年9月23日的《海上生明月·陆家嘴月升》,这张照片后来也被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转发到了其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来宣传摄影师镜头里的大美中国。

《海上生明月·陆家嘴月升》
一轮圆月从上海陆家嘴地标背后缓缓升起,依次经过地标建筑三件套: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并由红色渐变为橘色再变成黄色。此情此景配极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还能看到上海中心顶层的灯光秀字样正是“Shanghai”的“Shang”。
除了陆家嘴,上海松江的佘山教堂我也拍摄过多次。
记得最难忘的一次拍摄是在2021年的冬天,我和小伙伴在松江待了整整一天,从凌晨时的月落、日出一直到傍晚的月出和日落,我们几个人不断绕着佘山转圈找机位、换场地累到虚脱,幸运的是四次拍摄全部成功,下面这张《圣母子望月》就是在那天的凌晨拍摄的。

《圣母子望月》
而这张《七彩满月升佘山》,可以看到月亮升起时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呈现出的氛围感也截然不同:教堂顶的圣母子雕塑呈现出宗教独有的神圣静谧感,七彩的月升则如同绚丽的龙珠,也许这就是拍月亮的魅力所在吧!

《七彩满月升佘山》
 🌕 番外篇:
九州共明月
除了京沪,我也会抓住各种机会拍摄其他城市的月亮,下面我选择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张为大家介绍。

《雷峰蛾眉》
首先是在浙江拍摄的《雷峰蛾眉》,这张照片拍摄于西子湖畔,还记得拍摄的那晚我一路狂奔,生怕错过月亮从塔尖划过的时刻。月牙独特的造型和角度让画面中的佛塔在这一刻看上去有了一丝清真寺的韵味,非常有趣。

《偶遇》
接下来这张照片是凌晨时分在南京拍摄的群楼缝隙中的阅江楼月落。阅江楼的夹缝机位本就不多见,从现代城市的缝隙中窥见一楼古韵悠长,如同遗漏于时光的隧道之中,而那一抹可爱的月牙的出现则更让这张照片显得充满巧合与惊喜,就像某种不期而遇的邂逅。

《木塔悬月》
这张照片拍摄于山西省朔州市,是我利用跟随中国国家地理团队外出拍摄的休息时间完成的,那几晚我几乎从未合眼,因为天气实在太好了,整晚一点云都没有。
画面中,一弯亏眉月缓缓从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应县木塔背后升起。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应县木塔堪称木构建筑的奇迹。当明月与千年木塔同框,如何教人不想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古建筑与月亮同框似乎总能带来一种时空交错的美。

《天涯共此时》
最后出场的这张照片拍摄于山东,是我在刚刚过去的八月拍摄的。虽然月亮没那么大,我却很喜欢。与以往我使用巧摄软件精确的计算不同,这张照片完全是计划之外的收获。当晚,我结束拍摄后在停车场远远看到四个路人正在赏月,看到此景,我立刻重新取出相机并用最快的速度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次,我没有像《月升王国》那样用HDR对月球细节进行增强处理,适当过曝的效果似乎也不错。这张照片贵在不经意的捕捉,画面正中心的几个路人似乎就在你我身边,我也从这张照片开始思考在未来的拍摄中加入更多人文元素的可能性。
🥮 我为什么喜欢拍月亮?
从2020年底至今,我已经积累了30多张城市月亮的摄影作品,至今痴迷不减。这个数量或许算不上多,但已经是我自认为勤奋耕耘的结果。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拍摄月亮呢?

《梦月》
可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月亮拍摄难度大,成功后非常有满足感,也激励了我对技术的不断追求。拍摄月亮的难度主要在于摄影辅助软件内部使用的不同来源的地图和建筑模型往往会存在一定误差,因此软件中模拟出的画面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不太一样。这对于追求极致精度的我来说往往意味着需要提前多次踩点、反复确认,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每张作品都来之不易。由于失败过太多次,我早已能够平常心看待失败。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这几年和我一起起早贪黑拍摄月亮的朋友们,拍月亮的苦与乐只有亲自拍过才能体会。

《月亮作品合集》
其次,月亮作品难以被轻易复制,具有一定稀缺性,这离不开我对审美的追求。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我拍摄的月亮照片大部分色调都是保持一致的,而这也贯彻了我长期坚持的后期风格,目的就是为了让作品秉持创作者主观的审美视角而区别于其他,也逐渐发展为个人识别性。我通过统一的色调突出了形态和颜色千变万化的月亮,让画面中的其他杂乱元素统统为月亮让位,并兼顾了作为系列组图的整体性。另外,作为设计专业的摄影师,我希望作品给大家带来无瑕的沉浸式观看体验,所以我的作品从不加水印,我也希望大家首先记住我的作品,其次才是我这个作者。

《南浦大桥悬月》
最后,和大多数喜欢仰望星空、抬头看星星的人一样,我也是一个向往宇宙和星辰大海的人。我坚信,无论人造光芒多么耀眼,即使城市阻隔了群星的光,月亮皎洁的清辉永远不会被淹没,而拍摄月亮就是身处城市中的我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星辰之美。经过三年来的坚持,我已经渐渐养成了拍月亮的习惯,我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并把每一次拍摄都当做独一无二的最后一次,因为没有任何一夜的月亮和前一晚是完全一样的。
最后的最后,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读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感受并记录千变万化的月亮之美吧!

《雁栖湖月偏食》
🌖作者简介 /
申然,网名Artravelersr,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双硕士,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8KRAW Premier签约摄影师、星球研究所特约摄影师、星联CSVA星空摄影师、《中国国家天文》供稿人。
——欲知更多天文内容,尽在《中国国家天文》 8月刊——


点击订购杂志
编辑 / 怀尘
中国国家天文
Chinese National Astronomy
微信号:chineseastronomy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由国家天文台主办。
本刊面向广大公众,提供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收藏价值兼备的天文学内容及文化生活。
新媒体投稿:cinastronomy@163.com   
纸刊订阅请访问公众号下方国天商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