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457字
第542期
每日荐书
每天推荐一本书/每晚八点更新
今日&推荐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方: 机工经管副标题: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原作名: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译者: 渠海霞出版年: 2015-3-1
豆瓣评分:8.6
简介: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即阿德勒心理学。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著作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不完美的父母》《接受幸福的勇气》等。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他更是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来对内容进行了精彩呈现。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推荐&书评
01
推荐人:@Sandra
推荐指数:9.0
弗洛伊德是原因论, 因为之前的精神创伤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而阿德勒心理学是目地论,因为有这个目的,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从目地论角度,我们是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也提出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
怎么减少烦恼:
1,不寻求认可
我们最终是为自己而活,不用寻求他人认可, 一旦寻求他人认可,就是被别人而情绪左右,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而舍弃真正的自己。另外别人也不是为满足自己而活,所以别人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也不可以发怒。
2,课题分离
思考一下是谁的课题?也就是谁为最后的结果负责?然后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划清界限。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例如:对于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课题,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怎么评价是别人的课题,自己根本无法左右。这就是课题分离。
所以别人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可以克服虚荣心或消除过于在乎面子的精神内耗。
02
推荐人:@小声
推荐指数:8.9
一本对话体的心理学书籍,比一般的哲学书籍,要好理解很多。
看书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去思索,我有时候的反驳也会和书里的那位青年一样,因此,我也有一种被书中的哲人所说服,被指导的感觉。
其中结果论是我理解了之后,在不断的求证和实践的理论,时常告诉自己,我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
从前看待过去的方法确实很像是在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借口,如何看待过去,获得此刻的幸福才更重要。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对很多经历过不幸的人来说,同时也是一个相当残忍的理论,但的确,获得快乐和幸福,终究要取决当下的选择和努力。
另外,在看到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之后,我也在时常的验证这句话,事实证明,我的很多烦恼从很多角度来说,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的,需要借助课题分离,尽量的忠于自己,并向内求,获得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哪怕未来自己选择了成家生子,要努力践行这一点,虽然很难,但要意识到,并坚持下去。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处理烦恼新的角度,也在时常告诫自己,活在此时此刻,活在每一个属于自己的瞬间。
03
推荐人:@樛木
推荐指数:9.0
阅读这本书,希望解答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勇气?
答案便是通过将人生的课题分离,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不是我们能改变的,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别人。
本书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只是趋向完美的过程。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与他人达成共同体,在对他人的贡献中实现他人对自己信赖,自己对他人的价值就是存在,他人对自己的价值也是存在。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关注当下。活在当下,此时此刻。做好当下。
之前生活中的我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段时间不重要,等我过了这段时间,才是我真正的生活,我再开始、再改变”,哲人则说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本书说的旅行的那部分,我也开始在生活中实践,当出门的那一刻,就是旅行,通向目的地的路程也是旅游的一部分,目的地是重要,过程也是重要。路上的我才是生活中正在的模样,才是人生。登山只是目标,沿途的风景更重要。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这个勇气需要在生活中实践,而不是说说,需要付出时间,精力。
改变从当下开始。
04
推荐人:@帽子菌
推荐指数:9.2
这是一本我读过好几次的书,每一次读都能够感受到自己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力量,和我这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
我们总是要通过聚焦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做到自我接纳,不在执着于外在,转而向内求而获得。给与伙伴们无条件的信任,不采用怀疑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人从而建立起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信念。
做到这一点就依赖于课题分离,先做好自己的部分,不害怕外界的批评表扬,遇到别人的赞美会心一笑就可以了。做到了自我接纳可以通过课题分离达成他者信赖。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在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共同体感觉,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让自己在当下起舞,能够在不断地贡献自己价值的同时去建立起他者贡献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认识自己,做到自我接纳,完成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不断的去体会去觉察。
当你意识到每一个当下你都拥有选择的时候,会让自己更加轻松一些。
05
推荐人:@su
推荐指数:9.0
“青年有困惑,禅师有智慧。”
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倍感亲切,那个自卑、想要改变又无法行动、对于幸福和人生意义迷茫的青年不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吗?
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因果论”和“目的论”的转换,如果从因果论来看,是因为一个人童年不幸所以闭门不出,而从目的论来看,是为了达到闭门不出的目的而拿出童年不幸的借口。如果是过去决定了现在,那么过去无法改变,现在也就自然束手无策。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还有课题分离的理念,自己只能做好自己的课题,而不去做别人的课题也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第一步就要学会分清什么才是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也意味着不评价,不评价别人,也不在乎别人评价自己(也就是本书标题的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的践行部分,其实是最知易行难的,“接纳自己”、“活在当下”,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至于“信赖他人”、“在共同体中找寻归属感”就更加理想化了,由此,不得不说,拥有勇气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ps:附上一首突然想到的诗歌:
《生命》
索德格朗
我,自己的囚徒,这样说:
生命不是那穿戴轻柔的绿天鹅绒的春天
或一个人很少得到的爱抚
生命不是一种离去的决心
或支撑脊背的苍白的双臂
生命是俘虏我们的狭小的圆圈
这无形的圆圈我们从未跨越
生命是经过我们身边的幸福
是我们无力去迈的数千步
生命是蔑视自己
不动地躺在井底
知道上面阳光闪耀
金色的鸟飞过空中
光阴似箭
生命是挥手暂别,回家,睡觉……
生命对于自己是个外人
对于每个外人是一副新的面具
生命是一个人不在乎的幸福
推开那罕见的时刻
生命是相信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勇气
注:因篇幅原因,内容有删改。
by@84号书店书友
END
如果你也喜欢阅读,评论:终身阅读,即可加入我们。感谢每一位书友的赞赏、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