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 Take It Eeeeeasy
不错过每一期推送
图 | 网络
晚上好,我是小编文笙。
《密室大逃脱》中曾有一期,火树、唐九洲、蒲熠星三位学霸给邵明明讲数学题,邵明明的注意力完全不在数学题里的数字,反而对题目中「应该」「好像」等副词分析得津津有味,完全在题干信息中跑偏,钻了牛角尖。
TIE的后台留言中,也曾经收到过同学抱怨,自己上高中后对于想明白物理公式过分执拗,后来钻牛角尖过度,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钻研精神在教育中的确值得鼓励,但是,如果没有分清钻牛角尖与钻研的区别,一些同学很可能本着自以为的「钻研精神」,总在不重要的地方过度纠缠。
而在应试教育阶段,这样的钻牛角尖行为尤其会因小失大,妨碍学习而不自知。
图|网络
1#
哪些行为说明你在钻牛角尖?
01
学习时:过度刨根问底
学习新知识时,了解清楚来龙去脉原本是好事。但过度刨根问底,不仅得不到答案,还反而可能陷入怪圈,禁锢思维。
「F=ma没错,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F恰好是m和a相乘的结果呢?」
02
做题时:一多想,就选错
原本已经在理解题目大意的基础上轻松选出了答案,却突然因为题干中几个细枝末节的词语反复横跳。
「英语这道题为什么要填现在完成时而不填现在完成进行时啊。选项里的确没有这个时态,但如果是出题人忘记设置这个选项了呢?」
03
考试时:纠结难题,因小失大
一旦考试时遇到一道难题,就会立刻如临大敌般投入全部精力完成这道题目,在完美主义的驱使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即使后面还有很多题目没有做,即使后面的题目还可以拿到很多分数。
图|插画师Giselle Dekel
2#
快逃!TA不值得你钻牛角尖!
有「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是好事。
毕竟,如果没有人像牛顿一样「刨根问底」地追问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那么人类也许永远也不会拥抱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正是古圣先贤「刨根问底」式的无穷追问,才有了现在的文明社会。
图:成都科技馆三体展览 图源网络
而为什么应试教育阶段,过度的「刨根问底」仍然不值得提倡?
学习新知识时,了解清楚来龙去脉原本是好事。但过度刨根问底,不仅得不到答案,还反而可能陷入怪圈,禁锢思维。
01
钻研❌ 抬杠 ✓
知乎提问「为什么学霸不喜欢给学渣讲题」中@夏洛特乱步的一段高赞回答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学渣:怎么下面条?
学霸:水烧开,面条扔进去,搅动不要一出来,煮到通体透明没有白芯基本就可以了。
学渣:为啥下面就能想到烧水?。
学霸:你想吧面条弄熟,不烧水怎么弄?
学渣:那为什么把肉片弄熟了就是烧油呢?
学霸:炒肉是烧油啊,下面条是烧水啊。
学渣:所以肉片和面条不是一回事?
学霸:对啊。
学渣:那你给我讲讲它俩怎么不一样了?怎么区分肉片和面条?
学霸:!%¥%……@
提问题容易,提自己真正好奇的问题不容易。
有些学生自以为的钻研,其实只是一种情绪上为了抬杠而抬杠的发泄,更多情况下,甚至只是一种基础知识不牢固时,在「看似刨根问底」人设掩护下的无能狂怒。
就像当岸上的人好心向溺水者递来救生圈,水里的人却扔掉了救生圈,大呼救生圈上的图案,自己不喜欢。
02
一无所得,学习倦怠
学霸之所以能够享受学习,是因为能够在学习中很快得到正向反馈。学习上获得的源源不断的满足感、掌控感与成就感会激发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而如果钻牛角尖式地纠缠细枝末节,分不清轻重缓急——
用一整晚的时间钻研一道物理题目而无所得,下晚自习后面对空白的作业本、父母的质疑、完成作业后的一身轻松的同桌……如何还能喜欢学习?
纠结一道5分的选择题,白白放弃了后面60分本可以做对的题目。拿着不及格的分数,怎么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正向反馈?
投入巨大精力却收不到正向反馈,如果内心又不够强大,会因此对学习倦怠,得不偿失。
图|插画师Giselle Dekel
03
运用比明了更重要
马东曾经在综艺节目中讲,「我为什么要知道鸟儿叫的是什么,我知道鸟儿叫得很好听,就足够了。」
也许某些学科的确需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举一反三,但某些学科更强调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考据出秦始皇的母亲是谁?无论谁生出了秦始皇,都不会妨碍他对六国的统一。
甚至语言学科某些知识只是当前社会文化的约定俗成,背后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推导。
英文中原本没有 long time no see 这样不符合语法的短语,华侨将这样chinglish的表达带去国外,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正确的问候方式。
比起遵循清晰的语法逻辑,实现沟通,是语言更大的使命。
比起刨根问底的「知其所以然」,在「知其然」后学会运用,是某些学科更重要的意义。
图|网络
3#
如何拒绝「牛角尖」思维?
01
补充基础知识
静下心来,区分自己究竟是在求知,还是在自欺欺人地「抬杠」。
「如果不是为了和ta争论,我还会问这些问题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之后的学习影响大吗?」
「我,真的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自我提升,而非咄咄逼人,是更为成熟的姿态。
02
制造学习「爽」感
学习时,先易后难。纠结的问题积攒起来,在会做的题目中获得了足够的成就感后,再以此为支撑,努力攻克难题,保证大部分学习时间仍然能够获得正向反馈。
考试时,抓大放小。将精力多放在能拿分的题目上,在能力相同的条件上,让成绩带给自己更多的成就感。
03
告别单调生活
过分钻牛角尖也可能来自过度单调的生活。
当自己的世界小到只有一根鸡毛,便会如获至宝般拿着鸡毛当令箭。
而增加人生的体验,和更加有阅历的人聊天。在切换不同视角后,会看到世界更多元的答案。
原来有些事情不是一定要想明白。
有些话题不是一定能够争出对错。
那时再转身,会发现自己曾经执拗的一方天地,的确不过是鸡毛遍地。
图|小红书9614051344
写在最后
当然,钻研精神始终值得推崇,本文的语境,更适用于应试阶段。
说到底,在这一阶段,考试只是我们用来展现自己高能力的工具。
适应它,战胜它,当利用好「应试教育」被选拔去了更大的平台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也就能在更加松弛的状态下,好好钻研,认真探索,浇灌自己真正的求知欲望。
文 | 文笙
排版 | 曼儿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
点击“设为星标”
↓↓↓
加星标,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推送。
你可能错过的:
点击看看:TIE投稿 | 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男女生之间真的没有纯友谊吗?
点击看看:征集 | 有哪些行为让你一秒下头?
点击看看:《中 学 时 代 幸 福 瞬 间》
点击看看:为什么我劝你少玩手机?
点击看看:冷知识:准备越久,结果越差
点击看看:不是每个学霸都只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