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才女朱淑真,文采卓绝,但有趣,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编辑 | 柳色黄
插画来源 | 网络
世人皆读李清照,无人知我朱淑真。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著作虽然丰厚,流传度却不及李清照,但对于她来说,无所谓的事,我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就好。
她来人生一遭,活得肆意,过得潇洒,以至于比才气更大名气的是她的放纵不羁的名声。
要是能与李清照相遇,同样秉性的女子,大概能第一时间成为要好的朋友。


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说:“像朱淑真《断肠诗集》里的作品,实在浮浅得很,只是鱼玄机的风格,又添了些寒窘和迂腐。”
朱淑真自小家境富裕,父亲在杭州就任,颇有权势,住的居所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出入则是奴仆簇拥,往来皆是社会上流人士,从小到大没有为金钱烦恼,自然也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这样的人生,是写不出什么悲天悯人,具有深刻意义的诗词。
但诗词向来是百花齐放,又俊逸如李白,深刻如杜甫,豪放如苏轼,自然能容得下一个清新的朱淑真。
少年时备受父母宠爱的朱淑真,天真烂漫,明艳欢乐,笔下的诗词是一个少女对于生活的无限欢喜。
面对明媚的春天,她写下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春天的时光多么短暂啊,少女快前进吧,谁还待在家里玩针线,带上点心和酒,莫辜负好时光。
那个阳光又热烈的女子便欢欢喜喜带着仆从走进春天里,带着酒和好心情,和春天玩在一处。
可少女的时光,总不能是这样明媚的,情窦初开的少女,遇上自己的初恋,那个来自家借住的落魄少年,可年轻的心却忍不住彼此靠近,朱淑真直白的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提笔为少年写下“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我喜爱你的真心,恨不得写出一万首诗来表达。
但一个落魄的少年,又怎能配得上金枝玉叶的官家小姐?年轻人的两颗心,也阻挡不住俗世的藩篱。
少年从此浪迹天涯,再无音讯,而朱淑真也被父亲安排一门亲事,嫁给一个年轻的官员。


三观不合的悲剧婚姻
这也算是俗世下默认下的门当户对,年轻人的爱情也没有浓烈到生死相依。朱淑真刚出嫁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夫妻举案齐眉,可奈何的是他的夫君,只是时下最普通的一个男人罢了。
新婚时,夫妻两也有过甜蜜的时候,夫君外出公干,朱淑真留守家里,打理家宅,心里头想念自己的丈夫,便忍不住寄了一封书信过来,盼望着早日夫妻团圆。而丈夫看着手上只有圈圈点点的空白书信一时间实在不明白她的意思,便将书信放在书桌上,巧的是一阵风吹来,落在水盆里,沾着米汤写就的信件显露出一首《相思词》: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看到这样一首相思的书信,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软了,夫君便将回家的日程提前了,夫妻欢喜团聚。
奈何欢乐的时光是短暂的,一边是机敏灵秀,富有趣味的词人,一边却是按班就部普普通通的男子,处不到一处又没有尊重的婚姻注定是一盘散沙。
“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为妻……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 。
丈夫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小人物,他不理解她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爱情追求,不理解她的“且滞春光伴酒卮”的生活追求。他不会回应她的诗文,也不会回应她的爱情,他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他觉得爱情不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而是三从四德。
面对这样一个不解风情,醉心于世俗名利的男子,朱淑真从期待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挥笔写下一句“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没有感情的两个人,如何能走在一起,三观不合的婚姻,注定悲剧收场。
而丈夫却是更加放飞自我,纳妾狎妓,不再理会朱淑真,不久更是带着妾室外出上任,留朱淑真一人在家。
朱淑真岂能忍受这样的羞辱,不日便给丈夫留下一封休书,写下决绝的《断肠迷》“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呸,渣男我要和你一刀两断,再也不来往了。
她利索地打包了行李,带着自己的仆从,搬回了娘家,再也不曾回头。朱小姐真的又美又飒,十分的硬气,只可惜大概这首《断肠迷》的词,她的小官僚前夫也是看不懂的。全文为: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
有趣的是将每句话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正好顺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
下楼来,金钱卜落;“下”字“卜落”为一。问苍天,人在何方; “天”字“人”去为二。恨王孙,一直去了; “王”字去“一直”为三。詈冤家,言去难留; “詈”字“言”去为四。悔当初,吾错失口; “吾”字失“口”为五。有上交,无下交; “交”字“有上”“无下”为六。皂白何须问;“皂”字去“白”为七。分开不用刀; “分”字“不用刀”为八。从今莫把仇人靠;“仇”字“莫”“人靠”为九。千里相思一撇消。“千”字“一撇消”为十。
十分精妙,十分有趣,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趣才是人最大的魅力,可惜她的前夫不是她文学上的知己,也不懂她的生活有趣,他确确实实不过一个“庸夫”,连姓名都不曾留下。


大龄剩女的快乐生活
脱离枯燥烦闷的婚姻生活,朱淑真在娘家的日子过得很是舒心,谁会为了离开一个庸人而烦恼呢?
外面的风言风语,也吹不倒朱淑真坚强的心,她天生爱憎分明,懂得享受生活,又怎么沉迷于一段失败的婚姻里一蹶不振,她开始快乐的寻找第二春,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赵明诚”,那个懂她爱她能够陪她吟诗作赋一起变得更好的良人。
宅在家里的朱淑真同我们现在的躺平青年也没什么两样,每日在家无所事事,面对漫漫夏日,也忍不住题诗《初夏》吐槽: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在家这段时光,朱淑真也不可避免的有些郁闷,回想自己少年时无忧无虑,结婚后“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而回到娘家,日子也越发漫长起来。
孤独的日子只是一段时间,没多久,之前投奔她家的落魄少年回来了,只可惜对方科举不中,至今依旧是个不如意的。
两个不如意但志趣相投的人却重燃爱意,忍不住出入成双,爱情的魅力又让无聊的朱淑真散发出青春的活力,甜蜜的感情也让她的诗词更加大胆奔放,可称得上超越时代,为人诟病,实际上不过是沉浸在爱情里面的女子直白而坦率的心意。
她写下一首《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细雨蒙蒙,与爱人一起手拉着手游湖,情人窃窃私语,聊到甜蜜处忍不住依偎到对方怀里。如此甜蜜欢喜,一如现在大街小巷谈恋爱的小情侣,痴痴缠缠,欢欢喜喜。
但这段恋情依旧无疾而终,空留下满纸遗憾,失恋的朱淑真在夜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写下一句“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回想往日欢欢喜喜凑在一起的美好,离别时的执手泪眼,无语凝噎,今日的我抱着被子滚来滚去一点也睡不着,天很快就要亮了,而你不知身在何处。
待在家里的朱淑真未来该何去何从,是否等到自己的真心人?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虽然朱淑真给丈夫写下决绝的《断肠迷》,作为彼此的分手信。但两人大概不曾真的离婚,主要是古代婚姻更复杂,轻易不会离婚,这是两个家族极为丢面子甚至能够影响两个家族小辈嫁娶的大事。她与前夫大概也只是分居,并没有明面上的合离。
丈夫带着小妾在外地生活,而朱淑真窝居娘家,彼此不相干。中间大概是有人说和,丈夫请求朱淑真回家,但朱淑真只是冷冷回了一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复合之事,不了了之。
那面对一个诗词写作内容大胆奔放,又与丈夫分居的女儿,朱家父母又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能够表现朱家父母的态度。
不少人通过朱家父母烧毁朱淑真的大半诗词觉得朱家父母大概也不喜欢这样一个放浪形骸的女儿,便说朱家父母逼死朱淑真,使得朱淑真最后跳湖自尽。
我却觉得不是,朱家父母虽然在择婿上识人不明,但疼爱女儿的心确实真实的。自小,朱淑真读书识字便是父亲手把手教的,这样一位能够教导女儿读书识字,并且教养出一位刚烈果决性子的朱父绝不是一个恶毒的卫道夫,纵使对女儿有些恨其不争哀其不幸,但也不会以死相逼。若是真要女儿去死,朱淑真刚回娘家便可将其沉塘,朱淑真与旧情人相会时也可将其乱棍打死,但是这些都没有。
朱淑真四十多岁因病去世,父母依旧健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实在难以感同身受,作为一个父亲,一个男人,面对女儿留下的诗词大概也明白礼教严苛,自己女儿的诗词过于大胆奔放,将为人所不齿,“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故而,朱家父母烧毁朱淑真大半诗词,只留下他们觉得不会给女儿招来骂名的诗词,如此,女儿的心血与才华不会被埋没。朱家父母,非但不会嫌弃女儿吟诗作赋,反而内心对女儿的才情十分珍惜与骄傲。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朱淑真宁可孤独终老一辈子,也不想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她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纵使有些小女儿家的多愁善感,但本质上独立自在,刚毅果决。
朱淑真这一生爱过,恨过,遗憾过,最终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坦坦荡荡,自由自在地活着,她犹如自己笔下的菊花,傲骨凌霜,决不妥协。
这样一个可敬可爱的女人,不愧是大宋第一飒爽千金。

我是南陆书斋,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
推荐3本好看的书
喜欢的诗友欢迎购买
你收获了知识,我收获了两三块零花钱
我们都收获了快乐(#^.^#)

END
我是南陆书斋
热爱诗词,分享欲爆棚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收藏、分享哦
往期推荐:
苏轼小众且惊艳的36句诗词,鲜为人知,你读过几句?
“诗豪”刘禹锡最奇幻的一首秋词,短短28字,道尽秋日壮美!
史上最大胆的女诗人,用24个字,写出了夫妻关系的本质,极为透彻
史上最工整的一首诗,被赞“一字难改”,成为千古名作
他被誉为“宋词之长城”,半生漂泊,仅靠56个字,成就千古绝唱

在看点这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