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反弹不如预期,消费起不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戳蓝字“钟鼓楼观察”关注我哦
从宏观上看,202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4月份全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
但人们的微观感受却与宏观经济有明显差距。在疫情放开后,大家期望的报复性经济反弹并没有出现,感觉消费数据一直起不来,失业数据下不去,需求明显不足。
今年前4月,CPI同比增幅持续缩小,创202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PPI同比下降幅度更是持续下探,创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

而4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4%,更是超过去年疫情时期的新高。
01
问题在于什么地方呢?
王健林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被记者问到,怎么才能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王健林直截了当的说:“很简单就是涨工资,加钱嘛。”
那提升消费靠什么?就是靠收入嘛,所以提升消费能力最重要的环节,是提升收入水平,这个是绕不过去的。
但目前各地都是怎么恢复经济的呢?
超前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并未带来经济的强劲反弹,盲目的投资持续挤压了消费,一波波政策冲击了难得的就业岗位。
经济模式是一个整体,全力恢复经济,就必然对资本和企业让利,创造好的营商环境。
马斯克有个访谈,说他在上海建立特斯拉时候,面试过国内的HR,征求国内工资薪酬的意见。
有一个国内资深的HR,在面试时说可以给特斯拉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
方法无外乎降低底薪,通过加班挣加班费。边缘的普通岗位甚至通过劳务派遣招聘临时工,连最基本的五险一金都可以规避掉。
前段时间,特斯拉降价,搞得北京商报很不高兴,还发文怒怼:特斯拉降价伤人伤己,批判特斯拉在短期内牺牲利润,争取市场份额。
后面特斯拉涨价后,乘联会就很高兴,发文谈到:特斯拉涨价是很好的信号,让消费者更容易走出过度降价的预期,恢复正常的购买节奏。
各地扶持新能源汽车也是不遗余力的,甚至专门发明了一种绿色牌照,可以不限行的在城市穿行。

你看,工业制成品销售端鼓励涨价,成本端人力成本极限压缩,这不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吗?这不就是各地疫情后拼经济的真实写照吗?
但好的营商环境,必定对资本和企业让利,损失的就是劳动端的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上不去,预期上不去,经济内循环、促消费、促投资等等这些就无处落地。
02
自从贸易战以来,我国集中精力解决国之大者领域核心问题。包括解决卡脖子的部分、高科技、高端制造业、专精特新、军事工业等,都是属于比较重要的部分。
市场上超发的货币,主要去了这些领域,使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增加了国家的博弈实力。
近些年,我国的机电设备、手机、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等出口占比快速攀升,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饰、塑料、玩具等出口比例逐年下滑。
与国之大者相对应的基层民生领域,如摊贩经济、菜场经济、农村经济,这部分流入的资金较少,收入较少。
这部分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领域,解决了80%以上居民就业生计。就业就是经济,就业更是民生。
随着产业升级,我国生产的产品结构越来越集中于高精尖领域,与基层民生领域相关度逐渐下降。
而基层民生领域则是就业机会的集中地。因此,普通人感受到的是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债务压力变大、将来预期变差。
03
天行有常,万物一体,均有反馈。
不要一出现经济不行、产品卖不出去就说是内需不足,不要一出现问题最终就给民众加杠杆来承担成本。
一直给老百姓加杠杆,让老百姓真金白银的消费,是消费不足吗?
现在人们挣100块钱,要用50块来还房贷车贷经营贷等债务,还要顾得上全家人的衣食住行。还要怎么消费才是消费旺盛、内需充沛呢?
现在的问题不但不是消费不足,需求疲软。恰恰相反,现在的问题可能是透支,甚至可能是超前消费。
生育率就是劳动力价值的反馈。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敢消费,不敢投资?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育?

经济模式不作出根本性改变,不改变对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模式,不加强社会福利,经济社会就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的模式是什么?
就是让居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让劳动在价值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增加收入、稳定预期、推动消费。
这条路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路虽难,虽远必行,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关注点赞或者“在看”吧,最好能加个星标(关注后点击右上角“头像”头标→右上角“..."三个点→设为星标),欢迎留言讨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