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格勒攻防战,明将徐达成长中的郁闷往事(《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22篇)

本文为《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22篇
上接朱元璋:如何完成组织进化,带流氓无产者建立国家(上)(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21)
前言:
1356年,刚渡江一年的朱元璋军在常州遇到如日中天的张士诚军。
张士诚刚刚打赢高邮保卫战,拖垮元朝主力百万大军,睥睨天下。其麾下经过铁血考验的部队短时间内席卷江南,占据苏州、松江、常州等巨城,可谓兵多将广,土沃民富。
朱元璋将如何应对?
一、ChatGPT帮猫智深读明史
我按照当代战争的写法,用数据给1356年的张士诚和朱元璋实力做个对比。
然后请ChatGPT殿下帮本猫做了以下表格

1356年实力对比

朱元璋

张士诚

备注

 

军队质量

核心为凤阳兵,渡江时约4w,攻南京时折了2w,过江后又收编江南当地民团。

核心为两淮盐丁,天下至锐,高邮之战死伤惨烈,就剩几千人。之后收获了百万元军的装备和溃兵,大肆征兵。


主要地盘

(只统计长江以南,长江以北饱罹兵灾,没啥人了)

南京(集庆路)、

镇江(镇江路)、

马鞍山(太平路)

苏州(平江路)、

常州(常州路)、

湖州湖州路


 

占领区人口

(按元朝承平时期数据):

总计213其中: 

南京107

马鞍山44

镇江 62

总计560万,其中:

湖州 127

苏州 243万人

常州 102

上海 88

是朱的2.6

湖州未查到口数,按户数x5计算

占领区秋粮征收(按元朝承平时期数据每石约150斤):

总计:66万石以内其中

镇江 17万石

南京32万石

马鞍山17万石以内

总计198万石其中,

苏州88万石

上海30万石

常州 50万石

湖州 30万石

是朱的3

马鞍山未查到数据,按人口推断)

过往战绩:

战胜滁州、南京的民团和维持治安部队

数次击败元军主力,拖垮元朝百万精兵


资料来源:《元朝江浙行省财赋能力研究》李蓉



所有数据都站在张士诚这一方,朱元璋看起来毫无胜算。
二、张士诚的钞能力
张士诚不仅实力强,而且更狡猾!
张士诚:爷有的是钱,跟你们这群安徽山炮硬拼划不来,我要用钞能力!
张先派人诱降徐达手下驻守镇江的将领陈保二。他是朱元璋过江后才投奔,不是核心班底淮系人,处处受到欺负。看义薄云天的宋江真实原形张大哥竟要拉自己入伙,他屁颠屁颠带着本部军马投奔。
上梁山都要纳投名状,陈保二也够争气,还劫持了另外两个将领一起。
陈保二对镇江防务熟悉,1356年七月,陈保二引张士诚手下头号大将吕珍围攻镇江。
镇江,即镇守长江之意。
镇江古称京口,自古“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是产天下精兵之地,宋武帝刘裕就靠镇江的北府兵发家。
镇江还是南京咽喉,与瓜州渡隔江相望,不仅有“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江南绿意,更有“楼船夜雪瓜洲渡”的萧杀。

瓜州渡口,钟山风雨起苍黄,京口瓜州一水间
朱元璋刚刚在南京落了脚,镇江如果被夺,南京将再无宁日。
此时徐达刚被提拔成大将。朱元璋看人还是很准,他喜欢用徐达的原因是他为人稳重寡言,考虑问题周到,且服从性强,即“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
但徐达这年才24岁,刚参军3年,突然要统辖千军万马,经验不足,又闹出下属带兵叛逃这种丢人事,朱元璋十分不放心。
不安的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驰援。
张士诚手下吕珍是世之名将,据说刘福通最后死于此人之手。有本竟然能流传下来的奇书叫《保越录》,写吕珍怎么在绍兴打败朱元璋军队,端是有勇有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见朱元璋亲来,吕珍没有硬拼,而是戏耍朱元璋。他撤围镇江,移兵潜袭宜兴,耿炳文他爹耿君用来不及防备,城陷力战而死。
(明史上给朱元璋脸上贴金,说在镇江大胜吕珍,然后转眼就被这拨败军夺了宜兴)
第一回合,张士诚完胜。
三、初出茅庐
朱元璋不甘心失败,1356年七月,徐达攻常州,常州格勒攻防战拉开帷幕。
此时的徐达才24岁,还嫩得很,远不是日后横扫漠北的军事大师。
不出意外,常州不克。
徐达给朱元璋吹牛逼,说找到常州弱点了,速增兵打款!
朱元璋还真信了他,增兵三万。
结果仍久攻不下。
之前徐达下属陈保二叛逃,现在又师久无功军士疲惫,朱元璋勃然大怒,写了封信破口大骂,并将徐达军全体干部“皆降一官”。
徐达:老大,再信我一次吧!我真找到他们的弱点了。
朱元璋:你要怎么样?
徐达:速增兵打款!
朱元璋:增兵两万!
然后,
然后徐达部下郑佥院带7千人叛逃到呼保义张士诚那边...
张士诚到底多有钱啊....或者是宋公明原型名声这么响?
徐达:......
朱元璋:......
朱元璋:老乡坑老乡,我再也不信你了徐达老乡!
贤侄朱文正,我看你一表人才,一定是武曲星投胎!该你上了,给我去监军!看看徐达他们到底在搞什么!
(朱元璋)升侄朱文正为同佥,与(徐)达、(汤)和共总大军,攻常州。
四、扬州只余18户
为了凑军队,朱元璋啥人都要,比如杀人魔张明鉴。
张明鉴在淮西聚众,以青布作为旗号,称为“青军”,又因善于使用长枪,称为“长枪军”。后镇守扬州的元朝镇南王孛罗普化招降了他,任命为义军元帅。
张明鉴想拥戴镇南王建立新世界。镇南王吓得屁滚尿流,逃出城去,张明鉴自据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城中缺粮,张明鉴屠居民以食。
古来一支部队混到以吃人为生,战斗力都很强,比如唐末曾席卷半个中国,一路走一路吃人的蔡州军(蔡州,今驻马店市新蔡县)。
朱元璋想得到这伙人,派人攻扬州。张明鉴很快投降,朱元璋集团得众数万、马二千余匹。
此时扬州只剩下18户居民。
可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烟花三月,千年繁华之都,只余残桓败瓦。
张明鉴自此成了从龙之臣,《明史》上写他最终官至江淮行枢密院副使,即大明江淮军区副司令员。
(但《明实录》说朱元璋招降了张明鉴后马上就将他活剐。我不信。)

十年一觉扬州梦
扬州那么惨,长江北岸其他城市都好不到哪里去。江南少罹兵灾,还有许多北人南下,收的税粮反倒更多了。比如元统年间的苏州吴江县秋粮22万石,战乱的吴元年不仅不减,反倒秋粮正耗为36万。
在张明鉴占据扬州期间,朱元璋账下亲兵顾成因为母亲也在城内,请求作为使者去到扬州城。进城后他先见母亲,后跟长枪军谈判,发现气氛不对便借口如厕带母亲跑出城。
留下来的随从就倒霉了,“其从者皆被脔矣”。
中国古书描写战争往往一笔带过,顾成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也参加了镇江之战和常州之战,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元末战争的残酷性。
朱元璋集团攻镇江时,顾成所在小队共12人率先爬上镇江城头,后面的援军没跟上来,全队被生擒。
那年代没有优待俘虏一说,12个人被带到江边,挨个砍头。已经杀了11个,顾成挣脱绳子侥幸跳到江里逃脱。
此次攻常州时,顾成被“弩伤颈”,又没死。脖子被箭射伤还能不死,命真硬。
之后的战斗中,顾成命更硬:
在安徽铜陵攻双刀赵普胜,箭伤右足 。
克庐州,铁弹伤左臂。
克武昌,枪伤右臂,弩伤左膝,除凤翔卫百户。他终于升官了。
克苏州,弩伤左右手及左足,擢金吾卫副千户。

太平天国将领黄呈忠
哪个乱世战卒不是伤痕累累,又有几个人能像顾成这么命硬?
上图是太平天国将领黄呈忠的照片,仔细看会发现他下巴有一处很明显的刀伤,其右眼可能是半瞎,左胳膊已经没有了,右手也疑似缺少了几根手指。
跟顾成一起杀入镇江城的其他11个士兵,又是谁的父亲,谁的兄长,谁的弟弟,谁的儿子?
在封建社会,最终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又杀过多少人?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战后,没死的人成为执政者,会建立怎样的国家。
唐朝李勣有句吹牛逼的话能反映这一心态变化:
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
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
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之。
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这就是史书上号称爱民的名将,竟自己承认曾逢人则杀,有所不惬则杀。
其他名将呢?
为什么朱元璋偏偏一再告诫常遇春不要屠城呢?
李勣心理状况尚好,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晚年真是变态了,国内不少学者就此还专门做过研究。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夏燕跟人合作写了篇论文叫《试论朱元璋一生的两大心理障碍》,黄波写了篇论文叫《朱元璋的暮年心理疾患》,都阐述了相关问题。
绕的太远了。
五、常州城破
郑佥院叛逃到常州后,徐达军中虚实已被知晓。原本四面围城,徐达只得去其三面,屯兵于城南,常遇春屯兵城东南三十里外做接应。
巢湖水寇系的老大廖永安统领的水军也被调上岸,跟常遇春合为一军。朱元璋调集了服从他的所有力量。
很快,张士诚军以郑佥院为先锋,猛攻徐达营垒,常遇春、廖永安来援,终于大破之。
常州城围攻愈严。
同年十一月,曾戏耍朱元璋攻破宜兴的骁将吕珍潜入常州,总揽防务。
又守了四个月,中间不知鏖战多少次,明军始终不得破城。
张士诚服软了。他写信求和,承诺每年送粮食20万石(每石150斤)。
元朝时对常州征收的秋粮是50万石,朱元璋说20万不行,要常州的全部50万石。
张士诚拒绝了。
1357年三月,城中食尽,吕珍看事无可为,夜循出城,常州城破。
朱元璋、张士诚之前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至此结束。
为什么张士诚打不赢?难道真是江苏人打不过安徽人?
为什么整个常州攻防战期间,朱元璋方有记载的增援就有三次,而张士诚方只有一次(不是吕珍潜入城那次),张士诚的兵去哪里了?
之后,朱元璋军势如破竹,相继攻破张士诚的江阴和宜兴。
七月,徐达军前锋赵德胜杀到离苏州只有60公里的常熟城下,张士诚最有才能的弟弟张士德迎战,被生擒。
张士德擅长领兵,常州、湖州、上海、苏州都由其率兵攻下。他还好贤下士,招揽了许多苏州文士。
得知张士德被攻下后,朱元璋大喜曰:“张士德为士诚谋主,其人智勇,被我擒之,张氏之事可知矣。”
第二年吕珍在太湖上擒获巢湖水寇派No1廖永安,张士诚想拿廖加10万石粮换弟弟。
朱元璋拒绝,大概他巴不得非自己派系的人死绝呢。
六、最后一计
得知换俘被拒后,张士德在狱中给兄长献了最后一计,托间谍送回。之后不食而死。
此计为:抛去前嫌,向元称臣。
他认为这是张家的唯一应对方法。
元朝的主力百万大军已经在高邮城下被张士诚自己打垮,为什么还要称臣?
另一方面,如此血海深仇,元朝为什么要接受张士诚的称臣?
这要从常州之战时朱元璋多次援兵,张士诚应对乏策说起。
人怕出名猪怕壮,张士诚高邮之战打出威名睥睨天下,却也成为元庭的心头大恨。元朝指派“海贼王”方国珍、苗族武装杨完者全力攻张。
方国珍是台州人,比张士诚资历老很多,在高邮之战前6年就造反。之后几年他纵横海上,不仅干劫夺海运漕粮的买卖,还攻破台州,浙东大震。元朝不得已将其招安。
一般混海上的都吃国际贸易饭,需要内陆作为货源地和倾销地,因此从利益考虑会忠于中央政府,比如明末的郑芝龙。
方国珍也响应号召,率舟师五万,直抵昆山,大战张士诚七万众。之后七战七捷,兵临苏州。
另一位杨完者是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首领,他们那支是由武陵蛮迁徙而来。武陵蛮早在汉朝就以悍勇出名,据说曾在首领沙摩柯带领下帮过刘备。

今日城步苗族自治县的群众
杨完者很早就在湖北吊打过徐寿辉,后被调来防守嘉兴。
张士德率兵10万占领杭州后不久杨完者就来了。江苏新兵岂是久经战阵的苗军对手,“十丧八九”,张世德逃回苏州,同月,他被朱元璋擒获。
张士诚三面受敌,兵力捉襟见肘,无法救援常州。同时,朱元璋北面有老大韩山童顶着元朝,可以集中兵力攻常州。
弟弟的信点醒了张士诚。他放下面子,向元称臣。
他承诺每年北运11万石粮食给元朝。元朝竟然答应了,并封张士诚为太尉。
承平期间,元朝每年通过大运河北运约500万石粮食,至此就剩11万石了。
张士诚能专心对付朱元璋后,两边终于陷入僵持。
也许朱元璋还吃了几个瘪,但史书没写。10年后当陈友谅被灭后朱元璋集团讨论是否攻张士诚,李善长还劝再等等,认为张士诚战斗力不弱,土地肥沃人民富裕,要有更好机会才能讨伐。
此时朱元璋、张士诚既然谁也奈何不了谁,都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朱元璋将要面对平生大敌陈友谅集团!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录笺证》《朱元璋大传》陈梧桐《朱元璋传》吴晗《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选贤与外交_元末明初群雄活动的两个面相》张建松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