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契丹,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从古至今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这个民族的名字。比如《水浒传》中的大辽、演义作品中的《杨家将》、武侠小说中的《天龙八部》……
在这些作品中,契丹以及这个民族所创立的大辽政权,通常以反派的形象出现,他们威胁大宋江山,大宋的巾帼英雄、好汉豪杰,纷纷起来抵抗。
然而历史上的契丹,他们的面貌更加多样化,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他们既是入侵者,也是中华认同下的北朝,与北宋的“南朝”并立;契丹治理国家的模式“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丰富了之后中国的治理模式,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整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契丹”这个名字,在今天大多数斯拉夫语中,被当做“中国”一词的称呼。
历史已经远去,历史从未走远。本期视频,兰初君就分享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本期视频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您有更好的观点和看法,请在弹幕区和评论区友好讨论,谢谢大家。
一、契丹建国以前的历史
契丹民族是生活在中国内蒙古东部、东北的古代游牧民族,他们第一次出现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地点在今天的辽河上游和辽河支流老哈木伦河附近。
南北朝时期,契丹属于鲜卑宇文部,当时鲜卑宇文部的一些首领采用“契丹”这个名字作为自己部落的名字。
“契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根据《金太祖实录》的说法:辽以镔铁为国号。”有人对这个说法有异议,因为原文里明明说的是“辽”,辽应该对应大辽的发源地辽河,才更加符合中原王朝以往朝代名起名的习惯,就是以祖先发迹地起名,而不是镔铁的说法。
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建筑
因此有德国学者W.Schott提出:有部分语言称“铁”为“Khatin”,与“契丹”发音相似。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太祖实录》记载中的“辽”,原意是“契丹”,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不会汉语,因此有“契丹”被记载为“辽”的可能性。
总的来看,“契丹”这个族名是“镔铁”的含义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之所以产生上面的争论,大概率是《金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有歧义。“辽”应该改为“契丹”为好。
南北朝晚期,北方突厥崛起,契丹人一度成为突厥汗国的一部分。
隋朝时期,隋朝守将对契丹进行打击,俘虏契丹部众4万多人,契丹遭到严重打击。
唐朝初年,契丹第一次形成较大部落联盟组织。当时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长是由大贺氏家族世代担任,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作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大贺氏首领还在唐太宗时期亲自到长安朝见唐太宗。
唐朝中期,契丹内部各个部族势力进行洗牌,激烈斗争的结果是原来的契丹首领大贺氏被遥辇氏取代,这一时期被称为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在整个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耶律家族世代担任契丹迭剌部的夷离堇一职。迭剌部是当时契丹诸部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夷离堇则是来自突厥语,意思是“智慧”,相当于首领的首辅大臣,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可汗。到了契丹建国之后,夷离堇被改为“令稳”,到了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将“令稳”改为“节度使”。
突厥第二汗国灭亡,回纥汗国建立后,契丹向回纥臣服。直到842年回鹘灭亡。这时候唐朝也进入了晚期,边疆地区出现政治真空,契丹趁机崛起扩张领土。
907年,唐朝灭亡,而在同一年,契丹最高首领的权杖从遥辇氏转到耶律氏的阿保机手中,契丹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契丹建国之后的历史
耶律阿保机担任可汗后,内部还没有统一,因此他先平定诸弟之乱,完成迭剌部内部统一,再发动盐池之变,诛杀契丹其他部落贵族,完成了对契丹诸多部族的整合,统一了契丹各部。
916年,耶律阿保机在汉族谋士韩延徽等人的建议下,最终废除契丹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可汗选举制度,正式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契丹国”,年号“神册”。之后契丹国号历经数次变动,有的时候称之为“辽”,有的时候恢复为“大契丹”,也有学者认为契丹实行“双国号”制度,就是两个国号同时使用,面向本族时称契丹,面向汉人时称之为辽,这符合契丹双轨政治制度的特征。[v]
耶律阿保机采用“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为此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分别设置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以南院大王为首的“南面官”按照汉地的方式治理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以北院大王为首的“北面官”按照草原民族习俗治理契丹、奚、室韦等游牧民族。
契丹皇帝始终保持着游牧民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捺钵。皇帝的斡鲁朵,就是宫帐按照四季进行季节性迁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契丹皇帝和朝廷就是一个四季迁徙的、游动的政府机构。这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契丹人是怎么统治庞大帝国的?学者研究是皇帝直接在四季捺钵的过程中处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汉人事务则通过设置的南面官来进行委托处理。
阿保机在位时期还对契丹有一项贡献,命令创制契丹自己的文字,参照汉文,创制契丹大字,类似我们现在见到的日语平假名;参考回鹘字母和汉文创制契丹小字。
此外契丹皇帝的名字也体现了双重属性,有一个契丹名字,比如阿保机的次子,后来的辽太宗耶律尧骨汉名为耶律德光;阿保机的皇后述律月里朵,汉语叫述律平,后来改姓萧,历代的契丹皇后几乎来自萧氏一族。
宝山辽代古墓壁画
契丹建国后,开始向外扩张,阿保机先是在926年灭掉渤海国,在故地设置东丹国,取“契丹之东”的含义。982年东丹国国号被彻底废掉。
渤海国的疆域,引用自《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阿保机在灭掉渤海国归途中去世,接下来即位的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耶律德光。
本来契丹皇位应该是由阿保机长子,倾向汉文化的耶律倍继承,但是耶律倍得不到代表契丹尚武的宗室贵族支持,相反耶律德光每次作战骁勇,在契丹军事贵族群体中口碑很好。最终在述律太后的支持下,耶律德光上位,耶律倍东走成为东丹国王,后来到中原避难,把名字改成了李赞华。后唐灭亡时被杀,时年38岁。
927年耶律德光举行燔柴礼,正式即皇帝位。
936年,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主动找到了耶律德光,想认耶律德光为老父亲,自己情愿当好大儿,为换取耶律德光的支持,石敬瑭给出了三个耶律德光不容拒绝的条件:第一:以“父事契丹”,第二: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第三:石敬瑭每年向契丹进贡30万匹帛。
燕云十六州为什么这么重要?燕云十六州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广大区域,北部是崇山峻岭,南部为适宜农耕的平原,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个地方一旦失去,中原将无险可守。对于契丹来说,获得燕云十六州的意义更为重大,军事上不仅获得了攻守自如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里经济、文化发达,让契丹的实力更加壮大。
耶律德光一看石敬瑭出手如此大方,自然乐意出兵,936年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支持石敬瑭称帝,石敬瑭建立的朝代,历史上叫做后晋。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即位,他不愿意一直臣服契丹,耶律德光大怒,再一次南下亲征灭掉后晋,占领后晋首都开封后,按照中原皇帝的礼仪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辽,表明自己想做中原之主的意愿。
但是耶律德光的作为让人一点都不能相信,他纵容契丹军队以放牧为名四处抢劫,名曰打草谷。后来在中原百姓的反抗中,耶律德光以天气炎热、回草原看望述律太后为名,将开封劫掠一空,率军返回。途中去世。为了防止遗体腐坏,契丹人把耶律德光的尸体做成木乃伊,中原百姓听说了耶律德光的情况,称呼他为“帝羓”,就是肉干皇帝的意思。
耶律德光死后,述律太后本来想扶持小儿子耶律李胡上位,但是耶律李胡本人残暴,契丹贵族拥立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上位。
耶律阮擅长骑射,又是经历令人同情的阿保机长子耶律倍的儿子,获得当时南院大王、北院大王、耶律阿保机五弟等宗室贵族的一致拥立。耶律阮是后来的辽世宗。
因为辽世宗受到过祖母述律太后的打压,因此在册封皇后时,他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不从萧氏一族选择,而是选择册立了一个汉人皇后。
当然再怎么叛逆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948年曾经有拥立之功的萧氏一族中的成员,联合一部分耶律氏发动叛乱,为了平息叛乱,安抚人心,辽世宗耶律阮不得不册封出身萧氏一族的萧撒葛只为皇后。辽世宗共有三子三女,只有小儿子为汉人女子甄皇后所生,其他皆出自萧皇后。
辽世宗没当几年皇帝,就被杀了,皇位又传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一系,由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璟即位,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睡王。据说一天要睡十六个小时。
他在位时期,因为脾气阴晴不定,有时候很宽仁,有时候非常狠厉,谁也摸不透,他杀了不少贵族,加上日常国家管理方面交给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和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政绩出色。南方中原地区继续五代十国乱世,契丹在辽穆宗“睡王”耶律璟在位时期经济继续发展。
因为睡王到了后来脾气越发难以捉摸,在969年被厨子杀死,因为无子,契丹皇位重新回到了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一系,至此再没有变过。
睡王之后是侄子耶律贤即位,即后世的辽景宗。
辽景宗在位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当政,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政策,不触动契丹,先拿下南方小国。
976年,一代英雄宋太祖去世,在一片当时人对宋太祖死因的质疑声中,宋太宗上位。为了证明自己比哥哥强,宋太宗立志灭掉依附于契丹的北汉政权,并且收复幽云十六州。
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目标是消灭北汉,契丹接到北汉传来的消息,发军支援,但被宋军打败,北汉坚持不住,最终投降,这样北宋基本统一了中原、江南地区。
趁着胜利攒下的勇气,宋太宗想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他既没有让军队修整,也没有犒劳打胜仗的将士们,就让军队一路向北,最终北宋和契丹在高粱河(今天北京西直门外)发生战斗,宋军大败,就连宋太宗腿上都中了两箭,慌不择路,在因伤无法骑马的情况下乘坐驴车快速向南逃走。
这一战以宋军的惨败而告终,这场战役被称为高粱河之战,宋太宗本人因为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驾驶驴车摆脱契丹骑兵的追赶,喜提“高粱河车神”的称号。
高粱河之战后,辽景宗不肯善罢甘休,想要报复宋朝,为此在980年御驾亲征,一直追击宋军到边境并大肆劫掠。
983年辽景宗去世,年幼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他就是后世的辽圣宗,因为年幼,由母亲摄政,这位太后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太后萧绰,小字燕燕。正是在萧太后和辽圣宗时期,辽国国势达到鼎盛。
为了稳定局势,萧太后让儿子与南院大王按照契丹习俗交换弓箭马鞍,约为“安达”。对于另一位重臣韩德让,萧太后让他掌管宫卫禁军。
更为关键的是如何面对宋朝的进攻。宋朝认为此时辽国孤儿寡母,主少国疑,陆续发起几次试探性进攻,大多被契丹军队击退。
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年间,辽圣宗统和年间。宋太宗发动20万大军北伐。在北伐前,宋太宗发挥自己非常懂军事的幻觉,给领兵大将发放阵图,告诉他们一定要跟随阵图行事。宋太宗的阵图有什么奥秘吗?阵图中事先给出了行军路线、主攻方向,如何扎营、如何布阵,这些很是束缚前线将士的手脚,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宋军大败。这场战役中著名的杨业殉国,杨业一家守卫国土的故事被后世演绎成杨家将,来歌颂杨家忠君爱国。
这场战役在宋朝被称为雍熙北伐,在辽国被称为统合战争。
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再次南下攻打宋朝,宋真宗一开始想要逃跑,但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前往前线,辽宋之间最终议和,达成澶渊之盟。
合约规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婶母;双方还划定边界,各守疆土互不侵犯;另外宋朝每年要向辽国赠送岁币,每年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1042年辽兴宗时期,银、绢各增加10万,并且改“赠岁币”为“纳岁币”。
从此之后宋辽两国之间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局面,之后的百年内没有爆发战争,史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当时的老年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
正在辽宋之间发生战争并达成澶渊之盟这段时间,辽国花费十几年时间向东、西两方扩张势力。向西降服了于阗、回鹘等部落;向东降服女真,并且三次出兵高丽,高丽契丹战争,说实话战果不是那么漂亮,虽然高丽成为契丹附属国,但是高丽获得了鸭绿江以东,即所谓的江东六州而结束。
在结束高丽契丹战争之后,1021年,辽圣宗将年号改为“太平”,史称这段时间为“太平之治”。
1031年,在位49年的辽圣宗去世,儿子耶律宗真即位,是为辽兴宗。
辽兴宗的养母是辽圣宗的仁德皇后萧菩萨哥。萧菩萨哥家室显赫,父亲是承天太后萧燕燕堂弟,舅舅是韩德让。本人美貌与才华为一身,性格很好。因为生的孩子夭折,辽圣宗就把妃子萧耨斤的儿子,即后来的辽兴宗交给她抚养。
萧耨斤本人性格强势。辽圣宗去世后,自立为法天太后,趁着辽兴宗举行春捺钵的机会,诬陷萧菩萨哥谋反,逼迫萧菩萨哥自杀。因为辽兴宗并非自己亲自抚养,还想废掉辽兴宗,立小儿子耶律重元为帝。
耶律重元当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反而向辽兴宗告密,辽兴宗就将母亲囚禁起来,并且将母亲的亲信或杀死,或流放。而弟弟耶律重元因为告密有功,被立为皇太弟。
1055年,辽兴宗去世,但他没有兑现生前对弟弟的承诺,他的大儿子耶律洪基登上皇位,史称“辽道宗”。
辽道宗时期,为了稳定政局,封自己的叔叔耶律重元为皇太叔,耶律重元儿子耶律涅鲁古野心膨胀,一再怂恿老父亲取而代之,最终酿成太叔之乱。
太叔之乱虽然被平息,但是这对契丹的政局产生深远影响,辽道宗耶律洪基从此远离近支皇族,总觉得他们会有机会取代自己,因此大力提拔威胁不大远支皇族,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尤其是耶律乙辛上位。耶律乙辛被史书评价为辽国“第一奸臣”,他主政辽国朝政14年,铲除异己、陷害忠良,卖官鬻爵,制造冤案构陷太子谋反,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人通奸。如此一番操作让辽国元气大伤。
1101年,辽道宗去世,唯一的孙子耶律浚即位,就是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天祚帝喜欢打猎,正好女真人生活的地区盛产适用于打猎用的猛禽海东青,下面人狐假虎威,在女真部落中肆意勒索敲诈,导致契丹人和女真人矛盾激化。
1112年,天祚帝到女真部落进行视察,当时各女真部落酋长都来拜见辽国皇帝,宴会之际天祚帝让酋长们跳舞助兴,只有女真完颜部的完颜阿骨打不愿意配合。事后天祚帝又因为沉湎于打猎,没有签署任命阿骨打为“生女真诸部节度使”的文件,完颜阿骨打误以为辽国皇帝要对付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反了得了。
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即今天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立国,建国号“大金”。之后陆续攻陷辽国五京,1125年俘获天祚帝,辽国灭亡。
三、辽国灭亡之后的契丹人去向
辽国灭亡之时,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契丹人穿过塔里木盆地,征服中亚的喀喇汗王朝,打败塞尔柱人军队,让塞尔柱人势力退出中亚,建立西辽,伊斯兰世界称之为喀喇契丹,意思是黑契丹。
西辽政权持续到1211年,被与成吉思汗结盟的乃蛮部和花拉子模沙摩诃末瓜分。
西辽是一个半游牧政权,契丹人在这里的统治被德国汉学家傅海波称之为“中亚式的”分离型统治,就是对大批不同种族部落以及文明的松散统治。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西辽钱币为中国形制,佛教是契丹人主要信奉的宗教,并且容纳其他宗教的存在。耶律大石的大名也传到欧洲,主要原因是他对伊斯兰统治者的胜利。
时至今日,在今天的中亚,比如吉尔吉斯斯坦,还存在以游牧为生的一支部落,这支部落自称是西迁的契丹人后代。有人甚至到中国追溯祖先。
大部分契丹人留在东北、中原一代。女真统治时期,为了防止契丹人,尤其是耶律一族和萧氏一族反抗,女真人强迫契丹人改姓,一部分“耶律氏”改为“移剌氏”,将一部分“萧氏”改为“石抹氏”。另外将很多契丹人与汉人、渤海人杂居,很多契丹人因此融入到了农耕民族之中。
尽管一部分契丹人在金国时期担任高官,但大部分契丹人似乎憎恨女真人的统治,1161年,契丹人爆发了一场大叛乱,一些契丹人甚至投奔到了以前的敌人宋朝那里,叛乱被平息之后,女真人将契丹人分而治之,许多被强迫迁移到女真部落中。
1191年,契丹文字被金国统治者禁止使用。
当蒙古军队在1211年发起对金国的进攻时,一些契丹人将蒙古人当做盟友,前辽国王室子孙耶律留哥在1212年发动对金国的反叛并宣布效忠蒙古人,另外耶律楚材也是效忠蒙古人中非常有名的一位。因为这个原因,有一部分契丹人融入到了蒙古人之中。
女真灭亡之后,一部分契丹人回到东北,在明朝被划归为“野人女真”的一部分,清朝建立后,这部分人被划入八旗,索伦部就由一部分契丹后裔组成。索伦部是清朝统治者对今天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人的称呼。尤其是达斡尔人。21世纪初,学者们从契丹古墓中国提取了线粒体DNA,与今天的达斡尔人基因进行对比,发现他们与历史上的契丹民族最接近,因此认为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民族的直系后裔。
另外一直有个问题:期待懂行的朋友能帮助兰初君,我看的绝大部分资料,都称呼契丹人为游牧民族,而在一些分类中,契丹人和女真人并列,被称为“满洲(这里可相当于中国东北)的森林民族”。对此大家怎么看呢?希望有更懂的朋友分享一下您宝贵的看法啊!
参考资料:
[1] 宇信潇《逝去的帝国:契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
[2] [美]丹尼尔·赛诺,《剑桥早期内亚史》,商务印书馆,2021年
[3] 晁玉志.辽朝国号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1):8-18.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23.01.018.
[4] 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5] 乔宇.辽代韩佚墓志中所见“大契丹国”考释[J].文化学刊,2020,No.111(01):2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