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美建筑土楼,全国最大单体双环圆形土楼,号称“土楼之王”


中国的土楼建筑造诣颇深,以“世界文化遗产”泉州金沙土楼和“土楼之王”福建漳州二宜楼最负盛名。这座从清代乾隆年间建成,历时30年筑成的双环土楼,结合了防御、居住、联络于一体,方圆几里,气势恢宏。它何以得名“土楼之王”?其精妙的构思和建造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二宜楼的规模之大
二宜楼在福建漳州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内,是一座双环圆形结构的大型土楼建筑群。外环直径73.4米,四层高16米,墙体厚达2.53米,是“世遗”土楼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座。据统计,整个二宜楼共用石料3900立方米,土方1.2万立方米,木材930立方米。内设有16个单元和213个房间,可居住300多人。
由此可见,在土楼建筑中,二宜楼的规模空前绝后。之所以被誉为“土楼之王”,与它巨大的体量是分不开的。如今每年前来二宜楼打卡的游客达数十万,足见它在土楼建筑群中的地位。

二宜楼的防御功能
二宜楼建成于18世纪中叶的乾隆年间,正值清朝国力鼎盛、社会相对稳定的时候。此时修建如此大规模的防御性建筑,似乎有些“朝堂上策马,枕戈待旦”之嫌。
其实不然。乾隆年间正值清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许多原属于土司管辖的地区被收归朝廷直接管辖,引发不少土司的反弹。二宜楼的建造者蒋士熊为乡绅士大夫,深感形势严峻,也担心自己的产业和安全受到威胁,因此下定决心建造能够容纳全家和族人的大型防御居所。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户户都有一张悬在心头的账。”

为此,二宜楼在设计上采用双重防御措施:外环四层,内环三层;外环设16个射击窗,内里则安置了地道、山川墙等设施。其重视防范之心可见一斑。如今看来,二宜楼之所以能够完整保留至今,这一近200年来的平安无事,与在建造之初就考量到防御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二宜楼运用方正圆形的建筑美学
二宜楼采用双环套圆的复杂几何形体布局,内外两个同心圆体之间布置冷静的水景小园和居住型束手式通廊,灵气筑融,充满动感韵律。这种没有凹凸的规则圆形更贴合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和“天圆地方,万物贯通”的科学美法原则。
这种布局在儒家看来,体现了“仁者爱之以德,圣者治之以礼”,礼仪之道得以体现;道家看来则觉得天圆地方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契合。圆形围合,既形成防守之势,又彰显吉祥之态。

总的来说,二宜楼的圆形设计,端庄大气,集实用与美观之大成。其建造之初的用心而非任性,令人赞叹!能够挺立200余年至今而不倒塌,除了建筑本身的巧思外,也离不开后人的悉心呵护与修缮。能够保存完好这么一座传统建筑的精髓,实属难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