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入冬由清肃到凉爽,天气逐渐由寒到冷,立冬节气来临,草木凋谢,昆虫即便离开地面而去蛰伏藏匿,地表温度辄降,地气下沉,犹如地之门户将要闭塞,阳气好似隐伏潜藏于地下一般,地上水液冰冻,地表干裂,人们宜当顺应时令节气,如昆虫禽兽蛰伏潜藏隐遁一般,避免风寒的侵袭。生活上衣着、活动劳作、心志宜应周密,不能过于劳心劳力,妄自损伤烦扰阳和之气,使肌表不能固密。最适宜于早卧而晚一些起床劳作,为了避免严寒的侵袭最好一定要等到阳光出来普照大地,有温和之气时方可。心志不能外放,必要似若沉伏,似若隐匿,好像意识隐藏,心思不能外露,犹若自己有所收获,有所得到一般,不能显露于人,都是因为不能冒然使自身阳气外泄,而触冒了寒气之故,这是人与冬季气息相应的基本理念。所以更要切记避免于寒冷,趋就于温热,千万不能过于发泄腠理,使汗自皮肤外出而阳气过于剥夺。离开寒冷趋向温热,身心都如同居住于深邃密闭的室内。《灵枢经》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无泄皮肤。即是说不要妄自发汗。汗出则阳气发泄,阳气发泄则常常会被寒气所侵袭而伤及体肤,这是冬季严寒之气,人们养生如何与之相适应的内涵,也是冬季所谓养藏的大道理。
《月令》立冬之节,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冻,侯五日雉入大水为蜃。次小雪气,初五日虹藏不见,次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后五日闭塞而成冬。次仲冬大雪之节,初五日冰益壮,地始拆,鹖鸟不鸣,次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芸始生、茘挺出。次冬至气,初五日蚯蚓结,次五日麋角解,后五日水泉动。次季冬小寒之节,初五日雁北乡,次五日鸷鸟厉疾,后五日水泽腹坚。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冬气正养藏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如果违背了冬季养藏的道理,就可能损伤肾的精气,肾的精气不足了,到了春暖阳升之时,由于精气不足,供给春季万物的生发之机就少了,则必然使万物痿软而不能振动生机。甚则厥绝不生,所以肾的精气影响到生命生长的生理机能。肾象水,旺于冬令,冬藏即养肾,若冬不藏仍如夏令之作为,必然使肾气受伤,春木旺时,肾水已废,所以病发于春。违背冬藏而伤及肾,故而缺少精气以奉春生之令则不足也。即是说,违背冬气收藏之令,则少阴之气不能潜藏,少阴内迫于肾,少阴不隐伏潜藏,则肾气沉浊不能清静涵养。
四时八节,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而万物之根本皆归于此。所以通晓养生的人,春夏依天地之阳升而固护培育阳气,秋冬因天地收藏而固护培育阴精,依时令而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培植人身阴阳的根本,以适应自然的规律。因为阴阳互根,阳气根基在於阴精,阴精根基在於阳气,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保全阴精则阳气不至于过强,得全阳气则阴精不至于穷极。春夏养阳则阴无以耗,秋冬养阴则阳无以散,使禾苗滋荣必然要根本坚固,戕伐下体者必然使上部枯萎,故而阴精阳气平和充实,就是固其本根,根固则长有天命而不朽,所以可以与万物自然天地相始终,而且身无奇怪疑难之病,生生之机不竭,这是顺四时之根的优点。如果失去四时阴阳之道,等于违背了从其根的道理,则必然戕伐了万物的根本,败坏了万物的真常之性。所以经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得养生之道)。关于道的理念,圣明的人心合于道,故勤勤恳恳地施行它,被外物所迷惑的人,只是假借行道,或者只是佩服罢了。《老子》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被外物所迷惑而愚昧之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能与道德同行,可以称谓丢失道的人。顺从阴阳气象的则可生机勃勃而长生,背离阴阳变化的精神竭绝而死亡。顺从的阴阳变化的则身心康泰,背离的阴阳变化的乖离逆乱,百病丛生。把天道自然的阴阳消长节律运用颠倒就是使生命的机能背道而驰,也是与天地阴阳唱对台戏,是走向夭折死亡之路。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受寒冷而血脉凝结。春阳气发之时,寒凝不能为春温所开释,阳被阴凝滞郁结于中,寒热拂郁相互对峙,故必发温病。
冬季北风寒冷,北寒与腰肾相合。腰为肾府,以气相合,经脉相连。肾病其俞在腰股。冬寒而阳气内敛,四肢气少,寒毒善于伤害四肢,随所受邪轻重而病,所以冬气病在四肢。冬寒冷而气机受制,又血象于水,寒则水凝,因气薄流,故冬季往往得痹厥病。冬季阳气潜藏,体弱者不能过于按摩或做矫捷快速的举动,若过于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待春阳气上升之时,若是阴虚阳热体质,重热熏肺,肺窍通鼻,病气扰之,所以《内经》说:冬不按蹻,春不鼽衄,冬亦不病痹厥飱泄而汗出。冬不按摩和做过于矫捷的体能运动,则精气伏藏,以阳不妄升,所以又说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故又说:冬病在阴。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水精之气,其神为志,肾藏精气,二阴之窍为泄泻之门。肾经之病循经聚于肉之小会。肾纳咸味,性润下而渗灌,其类似水液下渗。其代表禽类为豕(猪),其谷类为黑豆。在四时中水精之气上为辰星之应。肾主幽暗隐藏,骨体内藏,以类相同,故知病在骨,肾之精气生髓,髓生养骨骼。水之音与羽通,孟冬之月,律中应钟,沽冼所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钟吕所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蕤宾所生,此三者皆水气之应。北方水数为六,水生数一,成数六。其臭为腐,凡气因水变,则为腐朽之气。
北方阴气凝冽,故生寒冷之气,寒气盛凝而变化为水,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尚书·洪范》:润下作咸。咸味可滋养肾水,肾之精气,生养骨髓,肾水之气,养骨髓已而生肝木。肾属北方,位居幽暗,声入内故肾主耳窍。其在天地之间凝清寒列,为寒之运用。在地清洁而润下,水之运用利万物而不争。肾在体主骨生髓,端直贞幹,以于立身,在脏与肾相通应。《道经义》曰:志藏肾,志营则骨髓满矣。在颜色为黑色,象水之意;在音声为羽,羽为水音,音沉而深。《乐记》曰:羽乱则危,其财匮。在声音为呻,呻:呻吟之声。在变动为慄,慄即为战慄,甚寒冷和大恐惧时皆有此象。在窍为耳,耳之用司听五音。《金匮真言》曰:开窍于二阴,盖以心寄窍于耳,故与此不同称。在五味为咸,咸之用为柔耎。在志为恐,恐即畏惧之意;恐而不止则内感于肾,故可伤及于肾精之气。《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明确恐可感触肾气。思深虑远,则见人事祸福之根源,故思多则胜于恐惧。寒则血凝泣而不化,寒伤血,燥从热生,故可胜于寒冷,即“燥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之意,过于食咸则口干渴,有伤于血液,甘为土味,故可胜于水之咸。
北方是天地闭藏之处,如冬季寒冷,万物归藏隐伏一般。当地多为丘陵,地势偏高,寒风冰冻干冽,当地的居民都乐于居住野外,而且吃动物奶制品。气候寒冷,食物多油腻肉食。寒湿瘀相合则脏气寒,胸腹满闷。气脉因寒而拘紧,脏寒生满病,治疗的方法常以艾烧灼,所以灸焫治病的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结而深厚,地气闭合,阳气深藏,故气在肾。然而气机的变化,首先发于木,长茂于土,盛高而上,肃杀于金,避寒于火,伏藏于水,它们都是顺随阴阳之气的消息升降的。(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