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气象
方圆,拳谚有云:“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太极拳以十三势立名掤捋挤按为四正门,亦即四正手;采挒肘靠为四奇门,亦即四隅手,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为五步,“定在方中”土也。“中土不离位”,拳脚展开,范围八卦而成“方”,严格地说是“横撑开放,光线茫茫”的不规则多边形。
在拳法中则代表一种外散的力。然虽为“外散”,却又寓意有形和封闭。但控制多边形,包括方的最好形状是圆,此即紧凑为圆,因此从拳术的角度讲,内家太极拳的轮廓是圆(从立体角度讲是球)而不是方。圆在拳法中则代表一种内聚的力。然而虽为“内聚”,却又涵蕴无形和开放。
但是三十七势太极拳毕竟是由一式式的拳式或一招招的“着”所组成,所以必然有其方正平稳的内在招式结构特点,而构架内在结构的最好形式是“方”,而不是圆。此即开展为方。“以圆涵方,以方局圆,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无遗”。八门五步,概举其要,尽在方圆。“放之则拳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这一特点是与中国古代深层传统文化相通的。所谓“天圆而地方”,“圆而神,方以智”、“不以方圆不成规矩”、“智欲圆而行欲方”也。“方圆”和“阴阳”一样,是高度的抽象符号,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华夏民族心理和文化的高度抽象概括。其原理是和太极图(河图为圆象征天,洛书为方象征地)一脉相承的。这也就是太极拳之所以称为“太极”,以及归为广义上内家拳的原因之一。
盖其特点为“外圆内方(外圆指肢体处处循圆运动轨迹),内圆外方(内圆则指内气、内劲运行圆活,切忌努气闭气僵劲),柔圆刚方,以方作圆,以圆作方,开合连环,亦圆亦方。
清代杨氏家传老谱《太极正功解》曰:“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谓玄武之象,唯一圆一方耳。非圆即方,随方就圆,殆无能逾此两仪对待之形。文中所说之元者即圆也。圆者,全也,备也,可纳万有而不泄也;圆者,周也,环也,周正不偏,周全运化,周流畅达,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循环往复也;圆者,润也,活也,运化柔润,依随自由,变易自然,圆润活泼,圆活机变,生气灵动也;圆者,饱也,满也,主藏归也,包藏无穷,应化广润,柔弱自然之德厚也;圆者,空也,虚也,空者法生,虚始能自容,惟虚方能盈实。虚实清,动静明,两仪生,阴阳分,刚柔推矣。
太极拳直接以太极图及其学说为指导,性本浑圆,圆融为妙。
《周易·系辞》云:“著之德,圆而神。”太极拳大乘大圆成,小乘小圆成。圆是太极拳运动的最佳方式和体能与心智谐和的最佳境界。心灵神韵、劲力精气,及外在运动的姿态和形式,极小的转关,内外不见的折叠,心意的帅率,劲力的潜行,真气的鼓荡,都体现圆(包括孤形曲线)的意味。也入运行,无论内外、上下、左右,阴阳贯穿,环连环错,环起环落,环内环外,连环套绕,曲曲相通,如环无端。故太极拳用一个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圆”将其概括。
正如马岳梁、吴英华著《正宗吴式太极拳》所说:“太极拳的动作处处都是太极图的形象化,表现为圆形动作。在圆形的范围内包含无数走与黏的变化,因此随机应变,最为重要。”陈微明《太极拳术》说:“圆运动是太极拳练法的精华所在”。曹树伟先生说:“圆之所以在太极拳方面的重要,不外乎圆是最柔软而灵活,因为它没有棱角,令人无从捉摸。而圆也有它极刚强和巨大的势的一面,因为运动着的圆,也可以说是有无数的点组成的一片巨浪。”陈鑫说:“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又曰:“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即谓之“妙手一着一太极”。然此劲浅者不能为也,惟能顿悟圆通者,方可登堂入室,步人无碍之妙境。
《管子心术篇》谓:“能大圆者体乎大方”,物理皆然。故太极拳是圆的,亦是方的,圆规为妙,方矩为高。方者,圆之对待也,圆者理明,细描论理,推辨分明,方者自通。又方者,方位也,掤南捋西、挤东按北,四方正也;采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隅角成也。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中土,为步之五行,合正隅之手,得门位八卦:坎、离、兑、震、巽、乾、坤、艮。以身分步,怀抱八卦,足融五行,五行在意,支撑八面。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此是人所“不待思虑而自然知者”,乃人生固有之良。
又方者,法则也,方法也。《乱环诀》曰:“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太极歌》曰:“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方圆之法则尽在其中,太极则之,能成中庸之守,而杜其极变之应。
太极拳运动以圈融入境,而以方支架立势。方者以正其中,圆者以应其外。在功夫相当纯熟以后,定点有方,在运动到达终点时,总须把拳式规定的劲别“亮相”,在圆中体现出方来。这样圆中寓方,潜入圆弧中的掤劲产生外散的力,此即柔中有刚,守中寓攻;同时方中涵圆,外散的力受圆的收聚作用而潜转为一种隐性的“十分自觉而又成熟的忍耐性力量”。
这一潜在的力量即内劲,它比方更具意会、丰满、曲接、含蓄和隐秘。此即刚中有柔,攻中寓守。“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衰中”。方圆所凝聚的表现力,是千锤百炼的。它表现为阴与阳、刚与柔、实与虚、开与合、正与奇、动与静、外与内、直与曲、急与缓等形式和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正如陈鑫《咏太极拳五言俚语》所咏:“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囊龠,太极一大囊。”太极拳这一“大囊”中所包含的无非是一圆一方。
杨氏传抄古谱《太极圈》歌曰:“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象周旋”亦作“相周旋”。
此歌很值得寻味。陈公炎林等认为,此篇是论活步推手,对大捋、乱环等推手具有指导意义。而有拳家则以是篇为论太极拳行拳走架推手功夫的阶段。但无论行拳走架和推手都离不开方圆的范畴。中土守位,动非站定,缓急如磨,变转周旋,圆畅倜傥,犹如龙蟠,从云从龙是谓言圆。腰顶后前,比肩进退,倚身变式,支架立势,清刚大方,风姿绰然,立异讳同,犹如虎踞,从风从虎,则又在言方。
太极拳之妙正在于方圆之互运(用)。方易于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方以求其劲悍,得以方劲;圆易于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圆以求其浑脱,得其圆转。有方劲而乏圆转,或则会刚而乏柔,陷于犷霸。有圆转而失方劲,或则为柔而乏刚,近于媚俗。陈鑫所说“只圆无方是滑拳,只方无圆是硬拳”,即是此意。
太极拳之妙又在于方圆相生。圆乎规,方乎矩,方圆规矩,当能转化。出入运行为圆,进退变式为方,方圆相生,方圆互运,随方就圆,以圆作方,开合连环,亦圆亦方,往复循环,始终如一。则能“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
夫圆者,浑然天成,有象无形者也,含有生有而未形于有,故无对待之义,此所以成其浑然之象。若形之诸于方,则形落相对待之中。是乃可言:四者先天之象,方者后天之形也。太极拳是改造弱化后天,开发强化先天,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拳术。所以拳技虽分方圆而求其浑然,而求其中和。
陈仲生生“咏太极拳”绝句云:“动静无端随势转,引进落空随人来,若非太极图中得,那有神机抱满怀。”
功夫阶及神明,“方圆不但兼备,亦无形迹可寻,浑然一太极。”陈鑫曰:“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又说:“至终复至始,于气运弛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均此之意。浑然一太极即中和也,太和也。拳技和则自然,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则天人合一也。浑然一太极即圆也,此太极返朴归真也,太极之始终也,无极之太极也。
所以太极拳以圆为则,以圆为善,着圆,得下乘;意圆,得中乘;神圆,得上乘。而此“圆”是方圆、刚柔、动静,阴阳浑然无迹之圆也。清人张英在《聪训齐语》中说:“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乃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太极拳自然极无例外。
“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是谓登峰造极之神明境界。太极至此境界,“则其运动之功,既与圣人同体,又与天地合德。浑然穆穆,全泯迹象,亦以吾身还吾心之太极焉已耳,亦即以吾心之太极,还太极之太极已耳,岂复别有作用哉。妙矣哉,太极之为太极也;神矣者,太极之为太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