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导引,又称“道引”。导,指导气,引,指引动 肢体,因此,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配合的一种健身治病的道教方术。《抱朴子内篇·别旨》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这几乎是把所有的肢体活动都看成了导引。《一切道经音义》中也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不过,导引与一般的肢体活动还是有区别的,如《云笈七签》卷三十六《云鉴导引法》中就说:“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节。”即是说,导引之时,首先精神上必须祥和,身体俯仰之时,也要不徐不疾,肢体伸曲时,也必须有节奏和节制。

 
道教素重导引功夫,意图借此益寿长生。关于导引的作用,《玄笈七签》卷三十六《玄鉴导引法》中说:“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炁。……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即是说,人通过导引,可以调和体内阴阳,促进消化,抗除外病的侵入,还可以使气血充盈,精神旺盛。
实践证明,导引术对于健身、疗病等,确实有积极的作用。后世传行的八段锦、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与道教导引术有密切的联系。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说:常常用两手搓脸面,可以使人面有光泽,并不生皱纹。这样坚持做五年,可以使面色如少女一样红润。每次搓面的数目为十四次。另外,睡觉醒来后,平心静气,端正坐立,先交叉两手,两手按于颈项,目视南上方,手与颈项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两者互相争持,这样做三四次,可以使人气脉流畅,邪气不入,避免疾病。此外,还应屈曲、摇动身体,伸展四肢,并不断摇动,使关节活络,这样各做三次。

 
《服气精义论》则对导引的方法和意义有这样具体的介绍:人的肢体关节,本来就是用来运动的,人的经脉荣卫,是必须让它通畅和顺的。闲居无事时,就应该行导引之法,所谓“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气血精神,是与人的生命一体并用来保护生命的。人体内的经脉,是用来让气血运行的。
气的作用是沟通津血、强健筋骨、活络关窍的;卫气的作用是使肌肉温和、皮肤饱满、腠理肥实、呼吸开阖自如,通过导引,就可以让它们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具体行导引时,应当在丑后卯前之时,天气晴和之日。先让头发披散,用梳子周遍地梳理头发三百六十五次。然后,让头发散披于背,或在脑后松宽地作髻。烧上香,面朝东,正坐,双手握固,闭目静心,上下齿相叩三百六十次。然后放松身体,先闭气,两手五指互相交叉,向前翻掌并向前力推。一会儿之后,再向上翻手掌并向上力推。然后放低左手,右肘向上力举,左肘臂即放于后颈项,并用左手向下使力。然后换成用右手。之后,两手交叉于颈后,两肘放于胸前,向后仰头,使头与手逆向使力,作争执状。并摆肘,使身体左右摆动。最后,把两手放于膝盖上,微吐气,使呼吸平和。这样的动作共做三次。

 
行气是早期道教的一种颇为重要的修炼方术,也称服气、食气、炼气。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炼方法。道教重视行气之法,与它对元气、气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来的。如《太平经》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既然人是禀气而生的,所以道教认为,人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即死:“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太平经合校》第96页)
既然气对于人的生存如此重要,道教从它的长生不死的宗旨出发,便很自然地提出,常保身中元气,使之不失,便可长生不死。如《太平经》说:“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那么,如何才能爱气,使气在人身中久久不竭呢?道教提出了行气之法。如何行气?道士们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具体方法,仅《云笈七签》即载有诸家气法数十种。尽管具体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却是相同的。一般说来,行气时,均要求凝神净虑,抟气致柔。呼吸吐纳,要做到轻、缓、匀、长、深。轻,即呼吸轻细;缓,指进出气舒缓;匀,呼吸节拍有致,不时粗时细;长,呼吸之间间隔时间长;深,即要求使吸入之空气渗入脏腑百脉,渗透组织深部。据称行气既久,可以达到鼻中无出入之气的最佳境界。

 
上面讲到,行气也称服气,其实这只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的,从道教经典中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记述来看,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行气主要是以我之心志,来驱使气,使气为我所用。如《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这里介绍的是具体的行气之法,它要求人初学行气时,用鼻吸气然后屏息,心中默数数,数到一百二十再吐气,然后才吸气,照前数数。吸气或呼气时,要做到不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气的出入之声。这样,常使气进的多,出的少,如果把鸿毛放到你的鼻下,而呼气时鸿毛不动,就是达到一定的境界了。到了这一步,就可以使闭气数数的数目增加,如果能增加到一千,就可以使你返老还童,而且一天比一天年轻。
                      
服气,也称吐纳、食气,主要指的是吸收天地间的生气或日精月华,服外气以养生。《云笈七签》卷三十六《食气法》中有关于服气法的记述:“养生之家,有食炁之道。夫根植华长之类,蚑行蠕动之属,莫不仰炁,以然何为能使人饱乎?……《仙经》云:“食炁法,从夜半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唯食生而吐死,所谓真人服六炁也。”这里,首先说明了一切动物、植物,都是仰仗气而生存,所以人也可以单凭食气而生存。然后介绍食气时,应注意生气和死气,一天之中,从夜半到日中六时为生气盛行之时,从日中到夜半六时为死气盛行之时,所以食气时,必须食生气,而不能食死气,只有生气才是天地日月之精华。
                     
道教认为,人通过行气,可以带来种种神效。对此,《抱朴子内篇》有诸多记述。如在《至理》篇中说:“服药虽是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葛洪认为最上乘的仙术是服食金丹,但这里同时说,如果服药时能兼行气,其效果就更好。而且,如果没有金丹大药,但是你能尽得行气之理,也可以活上数百岁。在《释滞》篇中,葛洪总结行气之法说:“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
导引行气是道教修炼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道士们通常行之不懈的保身炼养方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