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气象
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养生术中的经典,有着比较好的健身效果,但是,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习练者各自不同的体悟,八段锦的练法也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总的来说,八段锦作为内家锻炼功法,对呼吸的训练是非常重视的,老话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可见内家功夫对练“气”的重视!
正确的腹式呼吸对于改善身体稳定功能、维持神经正常的兴奋性、改善各器官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对于肺炎后存在一定肺纤维化的人群,正确的呼吸方式也能改善肺的工作效率。
预备式
1.调身:两脚并拢,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手掌朝内。躯干及头颈部保持中正,轻闭双唇,舌尖轻贴上腭,眉心舒展,下颌微收,似笑非笑。
2.调息和调心:鼻吸鼻呼,自然呼吸或逆腹式呼吸;意守下丹田(本功法所指下丹田即肚脐“神阙穴”的深处),内心安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提示:起式注意身体与内心都要放松,心平气和。
4.主要作用:本式可使练习者身体放松,注意力集中,逐渐进入身心安静的练功状态。
第一式 两手托天理三焦
1.调身:重心右移,左脚向左迈开一步,两脚掌心约与肩同宽,平行站立。两手从体侧捧气向前,转掌心向上,双手十指交叉于小腹前。手掌体前捧气上托,当两臂抬至肩、肘、腕相平时,在胸前翻手掌向外再向上,双臂伸直,上托于头顶,两脚踩地,停顿数秒。松开交叉的双手,自体侧向下划弧拢气,慢慢落于体侧,左脚收回。接着重心左移,右脚向右迈开一步,重复以上动作,左右交替6~9次。
2.作起始动作时,膈肌下沉吸气,此时微微屈髋,躯干直立(以下没写起始动作的,都和这个一样)
3.双手十指交叉,慢慢托至胸口,始终保持双肩平展。吸气进入第二阶段,肺由下至上逐渐充气(想象与双手的位置同步)
4.当双手抬升至肩水平,翻转手掌,像在托举重物般向上推,始终保持双肩平展。此时吸气进入第三阶段,肺尖完全充气,同时髋逐渐伸直
5.双手自外侧徐徐放下,同时匀速呼气,回到起始动作
这个动作强调了全范围的吸气,激活了全部的呼吸肌。作为八段锦的第一锦,起到了充分的热身作用。做完之后应该能感觉呼吸更轻松,下位肋骨活动幅度更大。
第二式 左右开弓似射雕
1.调身:重心右移,左脚向左迈开一步,大致两肩宽,双腿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手自体侧拢气上升,抬至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呈剑指,右手在内握固。接着向左做拉弓状,剑指指尖向上,转头凝视远方,拉至极致,停顿片刻。两腿直起,两手臂伸展向下划弧拢气,还原体侧。再换右侧,重复如上动作,左右交替6~9次。
2.继续吸气至无法再吸更多,左手继续向外画圈至水平外展,同时手做拇指、食指伸直,其余指弯曲的手势(样子像平时打枪的手势)用力向左侧推,右手则用力向右侧拉,如拉弓弦。
3.缓缓呼气,同时双手继续画圈回到起始位。
长期胸式呼吸会造成锁骨下肌、胸小肌等被迫承担“呼吸”的功能,造成紧张和短缩。这个动作在“推”、“拉”中锻炼了手臂前深线、前表线的离心和向心收缩,从而恢复受错误呼吸模式影响的肩带肌肉的正常功能,降低了呼气阻力,提升换气效率。
第三式 调理脾胃须单举
1.调身:重心右移,向左迈开一步,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两手捧气上升,指尖相对,置于中脘穴。右手转掌心向下,左手上托,至胸前指尖向右,至面部指尖向前,至头侧指尖向左,至头上方指尖向后,至臂伸直指尖向右,与此同时右手下按,逐渐转指尖向前,置于右大腿侧,停顿片刻。左手自左上方缓缓划弧拢气下落,右手順势划弧转掌心向内,随后收回左足,两手向下划弧拢气,自然下垂,置于体侧,还原到预备式。再出右脚,重复如上动作,如此左右交替6~9次。从起始动作开始,一手上举,同时吸气使肺逐渐由下向上充气。
2.上面的手像推举重物一样尽量向上延伸,下面的手像按住一个弹簧床垫一样用力下推,吸气至无法继续吸入。
3.慢慢呼气同时回到起始位置。
这个动作和第一个动作有点像,但是它在激活核心稳定的基础上,强化了交叉动作的协调,平衡了两侧肌肉的张力。这更符合我们在日常活动中的功能需求,使练习者在日常活动中也能潜移默化地保持呼吸与动作的协调。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
1.调身:两脚并拢,两手从体侧拢气回收,两手重叠,敷于肚脐 (掌心向里,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逐渐从上向下转动脊椎,向左侧背后望去,保持肩和胸不动,感受颈椎和胸椎形成二争力,随后胸椎从上向下缓缓向左转,保持腰椎和胯不动,感受胸椎和腰椎形成二争力,再将腰椎和胯缓缓向左转,保持脚踝不动,感受周身与脚踝形成二争力,停顿片刻。再从下向上逐渐将下肢、腰椎、胸椎、颈椎次缓缓转向正面。再转头向右侧背后望去,重复如上动作6~9次。
2.躯干直立,下肢微屈。双上肢内旋,双掌稍微有向下按的感觉,随着吸气,两腿用力将身体向上托起来,双上肢外展外旋,尽量吸到无法继续吸气
3.头向一侧旋转,眼睛向旋转侧的方向看,用目光引导脖子多转一点,但不要勉强自己。注意肩膀不动,身体也不倾斜,保持一会,徐徐吐气,同时回到起始动作。
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
1.调身:左脚向左橫跨一大步成马步,两手自体侧拢气向前,向上到膻中穴前,再向下,两手反按大腿上,指尖相对。头向左侧倾斜,左肩沉降,左胯沉降,催动右胯与尾骨向右侧上翘摆动,目视右足尖的延长线方向,右臂绷直,左臂弯曲,以助尾部摆动。停顿片刻,躯干再缓缓摆至正位。随着两腿缓缓伸直,顺势两手臂向上、向外、向下划弧拢气回收,缓缓下落于体侧,同时收回左腿。再换右脚向右橫跨,重复如上动作,如此左右交替6~9次。
2.吸气的同时双手上托,一只脚侧迈一步(开始练习时宽度窄一点);双腿屈曲,屁股下沉仿佛坐在高凳子上,呼气双手画圈下落,放在大腿上
3.平稳呼吸,想象自己的躯干是一根有一定弹性的棍子。棍子底部固定住,顶部在水平面上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但不要勉强自己。下肢可能会为了支撑这根“棍子”而产生些许动作,允许下肢灵活地活动
4.画圈一周后回到躯干中立位,稍微休息,再换方向画圈,各3次
这个动作很多人完成的质量不高,不是撅屁股就是膝盖过分往前。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骨盆是不是真的够健康。在传统中医学中说,这个动作能够上引肾水,降心火。而在我的理解就是,通过提升骨盆带肌群的稳定性,改善下腔静脉和淋巴的回流,腾出空间促进动脉血更多的向下分配,从而平衡全身的血氧/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去心火”的目的。
第六式 两手攀足固肾腰
1.调身:两手经体前捧气上升,按于两肋,指尖相对,温熨片刻,两手向后摩运,按于腰部,温熨片刻。头后仰,尾骨上翘,挺胸收肘,停留片刻后缓缓摆正。两腿伸直,身体从上到下慢慢前俯,两手顺势沿腰臀部、双下肢后侧下至足跟部,再向前贴于足尖,做收腹拱腰头面贴腿两手攀足的动作3次。随后从下到上缓缓伸直腰背,双手上升,如此反复6~9次。
2.从起始位置开始,吸气同时双手上举至最高,下肢同时伸直;一边呼气一边将双手手掌徐徐下按,到胸口处双手翻转,手心按在后背的脊柱两侧,继续呼气的同时,手掌沿着后背向下捋
3.向下捋的同时身体跟着平滑地向前弯,速度要慢。手尽可能的一直捋到后脚跟,然后由足外侧滑至足背
4.一边徐徐吸气,一边双手伸直,身体上抬,至动作1
这个动作可以被看作是脊柱的屈曲灵活性练习。手掌在向下捋的过程中,脊柱的每一节都要开始向前屈,直到骶髂关节。对过分激活的竖脊肌进行拉伸,有利于脊柱回归正常姿势,减轻了我们常见的“挺胸凸肚”的不良姿势。
第七式 攒拳怒目增气力
调身:重心右移,左脚橫跨一大步变马步,两手拢气上升,提至两侧腰间握固成拳,拳心向上。将左拳向前冲出,同时旋转腕部变成拳心向下,同时怒目圆睁,注视左拳冲出的远方,右手位于腰间向后拉。左拳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打开,掌心向下,立掌转掌心向前,指尖向上,转动指尖,向左,向下,再向前,掌心向上,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屈曲成拳握固。两拳收回腰间,随后变掌,向两侧拢气回收,收回左脚。再伸出右脚,重复如上动作,如此左右交替6~9次。2.大拇指内收,握拳放在腰间,吸气至腰部感觉稳固;左脚向侧方迈步,微微向下“坐”。一手冲拳,好像在打面前的一个靶子。同时吐气,目光跟随拳头移动;吸气的同时,打开拳头,手张开,腕后伸,手臂先内旋然后外旋,重新握拳收回这是个与力量增强有关的练习,虽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点力量似乎不值一提,但我们应关注其中的发力模式。例如冲拳时,躯干应当配合旋转,对侧的下肢应当提供更多力量,眼睛应当和发力方向一致,呼吸与发力时间的配合,甚至发力后的放松拉伸(伸掌旋臂),都值得关注。应当记得,越是在身体需要用力的时候,稳定性就越重要。
第八式 背后七颠百病消
1.调身:两臂自然下垂置于体侧,两手自体侧向前拢气上升,至小腹肚脐前,转掌心向下,随着两手下按,置于体侧,指尖向前,同时足跟上提,停顿片刻。足跟下落着地,两手掌心向内,还原体侧,全身放松,如此反复6~9次。
2.吸气,慢慢用前脚掌踮地,同时尽量保持身体稳定,不乱晃;缓缓吐气的同时,突然放松踮脚的力量,让身体回落地面的同时产生一点震动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平衡练习,同时也能增强足底肌的力量,以及通过压力和震动增强中轴骨骼的本体感觉,进一步刺激中轴骨骼的稳定。如果在前面的训练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不平衡,这个最后的练习也能帮助减轻。
收 式
1.调身:两脚并拢,两手从体侧拢气回收,两手重叠,敷于肚脐 (掌心向里,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
2.调息和调心:深呼吸(逆腹式呼吸)3次,然后自然呼吸;意守下丹田,安静养气3~5分钟。默念全身“气血畅通,身心健康”,收功。
3.提示:收功要心平气和,体态安详,周身放松,收气静养。收功后也可适当做搓手、搓面、肢体放松等整理活动。
4.主要作用:下丹田为元气所居,双手叠放于下丹田,可帮意念安置于此,利于全身气机回至下丹田,收气静养,气归于下丹田,由炼气转为养气,有利于增强人体正气,并使练习者从练功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