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气功与养生在理论与方法上就密不可分,它们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它源远流长,在二千多年前的医学著作及其它著作中已有记载。到了清朝对气功的理论认识更加富有哲理,如那个时期由尤乘写的《寿世青编》对今天的养生观念也有很深的影响。
尤乘,清初医学家,字生洲,江苏吴县人。曾在名医李中梓指点下行医,做过当时宫太医院御前侍直。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在刊登其师《土材三书》时,附入《寿世青编》两卷,上卷中的《勿药须知》是在总结前人养生气功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篇《勿药须知》中谈到“……古神圣之医能疗人心,预便不至于有痰,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心,是就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做,……所以人之七情内起,正性颠倒,此致大疾缠身,诚非药石所能治疗,尽药修治五行生克之色身,不能治无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伤之气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勿灭动静无端之变幻。”
这段文字指出高明的医生治病时能了却病人的心病,使大病不生。一般医者则只知道有病治病,不知道要去治疗人头之疾,这就犹如舍本而去求未,不断水源而攻水流,要达到目的怎么可能呢?应当知道病由心生,孽由人做,当人七情在体内滋生时,人的正常平衡被破坏,而致大病缠身,这时并不是药能治疗,就是药能治疗五行生克而致的疾病,也不能治疗无形之七情,即便能治七情所伤之气血,也控制不了七情变幻莫测的现象。
接下来遂谈到“……风寒暑湿之所感,酒色性气之所伤,六欲七情生于内,阴阳二气攻于外,此病生于心也。仙经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将从何处练字总不出于心耳。凡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欲伤肾,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心药也。所谓心药,予引林监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不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予考医书之监,汗牛充栋,反复详明,其要主于却疾,然内经有一言可蔽之曰:‘不治己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于无病,疗身不若疗心,吾以谓使人疗,尤不若先自疗也”。
这段文字更加精辟地指出,风寒暑湿酒色性对身体的侵袭,七情内欲内生,阴阳二气攻外归根到底病根在心。如果能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总可以不致心病起。七情六欲所伤的肝、心、肺、脾、肾,药的治疗效果只能取得一半成效,另一半就需要心药。这个心药就是要求排除杂念,求得心安。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疗由七情内生的疾病就是疗心。
尤乘在考查历代医书后发现,不管文字,语句怎样反复,治病是核心内容,但内经中的一句话则可以一言使意阂,那就是有病不若治于无病,疗身不若疗心。
这种提法为我们今天倡导的“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气功理论找到了可循的依据,望广大气功研究者与推广者积极行动起来,心树强我中华民族体质的大志,科学引导人们修炼精、气、神,使气功这门学科更加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