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气功文献中,有许多至简至易的气功功法和一些至精至辟的气功功理的阐述,且蕴含着许多实际而科学的内涵,可惜作者佚名,大概是作者真正遵循老子“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的垂训而不留名的吧!
《胎息经》就是一例,全文仅八十三字,就将习练气功的核心问题,“神气合一”和调整神和气的方法讲得相当透彻,是我们学练气功的入门途径,也是进入气功深层次的阶梯,但作者不详。
唐·幻真先生注解尤为具体,虽系古文,但通俗易懂,可自学自练。据载,注者幻真先生于唐天宝年间,遇罗浮真人王公,得传授吐纳气功秘旨,但幻真先生真名实姓也不可考。
幻真先生注解《胎息经》原文:
胎从伏气中结
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从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气从有胎中息
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即结,神子自息,即元气之不散。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气离形为之死
《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燥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
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身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所患人不知其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界爱欲所牵,恬谈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所谓意为气马,行止相随。欲使气不离玄北,即先拘守其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玄纲》云:锱铢阳气不灭不为鬼;丝毫阴气不尽不为仙。元气即阳气也,食气即阴气也,常减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既壮,即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往,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神之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出来,能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之言,岂可妄乎。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疏畅,即但鼻中微微引气,相从四肢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于徐徐,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不流散系。
评述:古代传统气功文献所载功法,都至简至易,且“理法并重,以理为先”。功法具体如何操作,讲述不多,可能是因为只要弄懂弄通气功的道理和基本要领,功法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法无定法”嘛,但效果都可达到。
胎息法很简单:只要你“伏气结胎”,也就是“气沉丹田”“(神)固守虚无”(即下丹田,又叫虚无之谷)也就是“神凝气穴”。
“气从有胎中息”,“(神)固守虚无”,也就是说:气“息”于小腹部,神“守”于小腹部。这样(神)无来无往,(气)就不出不入,(神气)自然常住于小腹部(下丹田),这样就可以长生。因神气合一,注入丹田了。因为“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你“神凝气穴”了,气就进入气穴了,神气都进入人身的形体之中了,就是生机旺盛的状态了。经常都处于这种状态,也就是气功书中所说的:“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是真正的修为之路。
“著意处处错。无为又落空”。气功古籍又常常指点我们,不要过于执着,追究“气穴”在哪个部位,就死守那一点,这就错了。我认为:整个躯体都是“气之巢穴”,也就“气入身来为之生”嘛。
古书中又要我们修炼时,“勿忘勿助”。又解释说“知其自然曰勿忘,顺其自然曰勿助”,也就是你自我感觉到气沉入丹田了,气在小腹部鼓荡得轻松自然就可以了。
解释对否,望同道指正。
古琴养心纯音乐,解烦安神,静心舒缓 10_超清
中医治疗是一个战略转折点(医学真的进步了?)2
不言不语,是人生一种高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