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难解,养生先养心


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气象

“当年轻人涌入寺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这些新闻标题风靡各大媒体平台,且关注度极高,从社会层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引起的焦虑、抑郁情绪失控后,选择将希望和期待寄托在宗教信仰之上,以寻求精神层面的解脱。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曾讲过:“‘内卷’和‘躺平’是两级分化的极端处世态度,均不可取。”我们看到的人们求神拜佛,便一味片面地攻击他们不思进取,沉迷“封建迷信”,甚至看到“在作为和作用之间,选择了作法”这种行为的时候,嗤之以鼻,一笑了之。我们不妨将时代挪移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各个年龄层的人们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建设新中国,这便是信仰,那个时代的人是有信仰的,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再反观现代人,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才在近年来被重新提出要充分传承和发扬,原因就是现代人在强烈的社会压力中,缺失了信仰的力量,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外界和自身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不断累积,这便形成了“内卷”和“躺平”这两种极端的处事态度。

中医是中华传统哲学体系背景下传承至今的,是我国特有的疗愈疾病的方式,其中“七情致病”理论也是机体发生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精神层面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如果任何一种心理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那么就会引起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发展为疾病。《素问》中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五志对应五脏损伤也有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于此,我们了解到,心神动摇引起的情志活动异常,对身体的损伤是极大的。
现代人养生观念日渐强烈,这也与人们在身体健康层面产生的焦虑息息相关,“保温杯泡枸杞”、“小学生盘手串”等关键词也多次登上热搜,这一代“惜命养生打工人”在奋斗的青春和养生之间努力寻求平衡,为了身体舒适、为了心情放松而适度消费成了常态,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关键词“舒服”,这也反证了他们生活的“不舒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表面的养生行为,实则是在用各种方式养“心”。

由于焦虑、抑郁情绪累积而引起的失眠、心悸,在平时接诊时不算少数,中医将这些病因引起的症状归类在情志疾病中,在西医理论中属于心身类疾病,一边喝咖啡、泡人参努力生活,一边服用助眠药、做理疗帮助缓解情绪已经成了许多人的生活常态。情志类疾病治疗难度不小,所谓“上工治未病”,良医治神,往往不药而愈,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医生和患者都有着极大的难度。为什么这里提到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难度也大呢?佛家常讲“佛渡有缘人,万般皆苦,唯有自渡”,对医生和患者来说,“自渡”的意念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沉溺于汪洋大海中的人,有求生意志才能坚持到救援者的到来是同样的道理。
“求生”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内心都有追求内心平静的声音,在情绪失调的时候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缓解情绪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一个慢慢试错的过程,这里我们列举一些小方法,仅供参考。

1、音乐疗法:五音对五志,五志对五脏,中医的五音疗法就是在音调变化中调整情志和脏腑功能。
2、芳香疗法:芳香类物质含有挥发油,可以通过吸入的方式刺激嗅觉,进而影响到神经系统,中医传统药物中,不同的药物具有的药气、药味可以循经进入人体,达到疗愈身心的作用,因此不管是现代的芳香精油还是传统的古法合香,都有帮助我们放松、缓解焦虑、减轻压力、提高注意力等。
3、运动疗法: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出行方式,将乘车变为骑行或步行,一方面锻炼体魄,另一方面可以发泄负面情绪,达到身心自我疗愈的效果。
4、转移注意力:书法、阅读、绘画、歌唱、舞蹈、养宠物、社交等等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关注点转移,同时通过文字、音律、动作、语言等带有能量的载体,调节我们自身的能量场,进而调节身心状态。
5、寻求帮助:当自我调节效果不佳的时候,寻求外界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朋友的帮助和医生的指导,可以帮助您更快的从不良心理状态中恢复,药物、心理咨询、自然疗愈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最后,引用吴雄志教授的一段话,愿共勉:“心境的变化就是爬过这座山、涉过这道水,最后到了一片新的天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放下心中的仇恨、放下心中的不满(与外界不能和谐相处带来的不满),打开你的心扉,找到一片新的天地。”
这便是“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三重境界的逐步突破,以大道看得失,方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富足,愿更多的人自苦难中解脱。

 作者——天津市南开医院名中医门诊  医学博士  张玙
中医的终极易经,以医入道
全息手诊——赋予现代人生命的意义
闲话“自然疗法养生疗愈”
        
  
文章不错请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