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心光挑战连续1000天日更&第136篇原创日更
以下是正文
生活充满着讽刺: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一辈子就过去了!”这本是赵本山和小沈阳《不差钱》小品中的一个包袱。
生活就是等待天亮起来。现在很多人都在焦虑,自己还能不能撑到天亮,开始慌了。
听说浙江已经有几百万人出了现供现象,这样的信息并不是首次出现,在很多省市都有这样的现象,只是可能浙江的比例更多一些而已。
断供就是还不上按揭贷款了,原因有两种,一是被迫的,生意不行,或者衍生出来的失业,导致现金流断了,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先要保生活为主;第二种,则是部分人意识到房价倒挂,再继续供下去,自己就赔得越多,衡量再三以后,宁可放弃征信,也不再供楼了。
我们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情况的居多一些。
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了:房子是大多数国人资产的大头,甚至是全部。当房子的价格波动下行的时候,家庭财富就直接缩水了,这也是多次强行救房市的主要原因。
需要注意是:一般购房付两三成首付,相当于使用了三至五倍的杠杆,如果房价降个两三成,就相当于亏掉了当初支付的首付,贷款还要还十年、二十年。这个在一二线城市,可能还有机会再涨上去,可以冒险持有,但如果房子在三四城市,就根本不可能再涨起来。
这种毫无希望的焦虑,让人有点无奈,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还贷,只是为了那个该死的征信吗?往往最终还是斗不过现实,收入少了,而且还没有希望,断供是无奈的断臂求生,先活下来最重要。
可以想象:明明知道可能永远都涨不起来了,还要每个月都拼命,东拼西凑,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来还贷款,这太容易让人精神分裂了。
关键是他们可能已经做过思想斗争,走过一段黑暗的隧道,像黑夜一样,也能期待并坚守过,只是对天亮缺乏了信心,或者收入的压力,已经让他们撑不到天亮了。
这是慌了的第一类人:房贷断供。
第二类人,就是中年。
这个群体的焦虑,也是最容易感知的,早就有“上有老,下有小”的说法。下有孩子,大概率是要啃老的,一个孩子能掏空六个家长(爸妈,爷妈,外公婆),在中国这个社会里,这就是父母的责任。那上有老人,一旦生病就是过不去的坎。
经济压力是外在的,内在的是职场生存压力,一过35岁就被排除在未来之外了,而除了那些工作之外,再学习新的技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这种内外交加的压力,带来的痛苦,还无处可诉,只能自己慢慢消化。有些人下班宁可在车里待会,都不想回家,为什么?一回家就是各种角色,每个角色背后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这种无处可诉的压抑感,让人天天处在恐慌之中。
第三类人,那些即将被智能、AI所取代的人,这样的群体大有人在,这些技术可以咨询、对话、沟通、绘画、写作、工作、人工等等,取代你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至少可以替代一些基础岗位,而这一批人,要么是内卷向上,要么放弃换行,无论是哪一项,显然都不十分不容易的,所以多数人都慌了。
第四类人,就是负债的人。都说现在有8亿人负债,并且说:现在人只有两种,一种是负债崩盘的人,另一种是在崩盘的路上。这些人之所以会慌,更多是基于对自己未来收入能力的低预期,即使有好的解决方案,可能也没钱进行处理。
可以回顾一下我前面写过的一篇日更《可能有永远还不清负债,拿什么拯救这一届年轻人》(可点击阅读)。
慌,是没有办法应对变化,也无法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性。
可无论如何,时代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唯有顺应,积极调整自己,才能静下心来,找到合适的路,坚定地走出自己新的未来。
慌,没有用,唯有用成长来对抗,你说呢?
精彩推荐:
2024年会更难,中产的钱是这样无声无息被收割走的
可能有永远还不清负债,拿什么拯救这一届年轻人
公务员工资都难发了,普通人到底该怎么活?
我说“把消费者变成消费商,就是收割韭菜”,被1000多人骂惨了
不要再说赚钱难:卖鸡蛋思维,看懂了就不会缺钱
加微备注“咨询副业”,索取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