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世纪,胡族政权占据中原,东晋王朝退守江南,被传统史家称为“五胡乱华”。
五胡政权中最残忍的后赵帝国,在暴君石虎的治下,更以种种暴政,杀戮汉人百姓。在石虎治下的十七年时间里,被种种暴政残虐而死的中原汉人民众,岂止数十百万。
羯赵暴君:石虎
此时,华夏民族在东亚大陆最丰饶的土地生活已两千余年,建立过辉煌灿烂的诸子百家文明,和威震八方的秦汉帝国,此刻他们的子孙却被犹如猪羊凌虐,
曾有汉家英雄、东晋名将祖逖逆击中流,挥师北上,抗击羯虏,壮心激烈,可惜大志难遂,英年早逝。最终诛灭后赵,替千百万惨死民众报却血仇的,正是一个叫“石闵”的胡人养子。
东晋名将:祖逖
“石闵”本是汉人,其父冉良,12岁时被石虎俘虏,收为养子,改名石瞻,28岁为后赵军队战死。换言之,冉闵从一个刚出世的婴儿起,就成为石虎这个暴君的养孙。从他前半生的经历,也理所当然地效忠于石虎。
然而,自石勒石虎以其出身的杂胡羯人为核心,推行所谓“国人制”数十年,导致后赵国境内的矛盾极度激化。
石虎死后,汉臣张豺一度执政,遭到羯人将士的公然对抗。
【豺将出距之,耆旧羯士皆曰:“天子儿来奔丧,吾当出迎之,不能为张豺城戍也。”逾城而出,豺斩之不能止。” 】
其后,作为石虎养孙的冉闵,在石虎子孙的一系列内战中,最终获胜,掌握大权,
羯人贵族势力同样忌惮其汉人血统,认为冉闵只配 做他们的鹰犬走狗,不配做其主人,更发起了多次针对他的暗杀和阴谋,如孙伏都曾率“羯士三千人”企图起事暗杀他。
冉闵下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的命令,并且「敕城门不复相禁」,即允许胡兵胡将自行离去,以此为试探,结果是“胡羯去者填门”。
这些羯人兵将,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和冉闵势不两立的态度,冉闵这才不敢放虎归山, 「赵人百里内悉入城」「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赵国境内的汉人百姓纷纷响应,将二十余万羯人尽行诛杀。
冉魏皇帝:冉闵
当时之世,不只是羯人,其他一朝得势的胡族,对汉人政权的敌视和忌惮,同样根深蒂固。
如鲜卑燕国和羯人后赵本是交战多年的世仇,石虎曾在北方边境常年集结重兵,企图灭燕。然而冉闵攻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后,燕王慕容儁居然会质问冉魏大臣常炜:「冉闵为何要灭绝其故主石氏?」足可见当时汉胡矛盾之尖锐。
冉闵立国称帝,英雄一怒血流漂杵,诛灭羯人二十余万,并宣战四方胡族政权,下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可说壮志气吞山河。
此举凝聚了北方民众的民心,正是自刘渊石勒起兵开始,被杀戮被损害而压抑了数十年的屈辱和怒火一朝爆发,亦是为恶多端的石勒石虎辈的自食恶果。
毕竟连孔子亦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当时历史环境而论,正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所以官修正史《晋书》也好,明末史学大家王夫之《读通鉴论》也好,对此事态度都是:羯人和石勒石虎们自作自受,报应而已。
《晋书》:【永曾之诛羯士,亦歼其类。无德不报,斯之谓乎!】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当勒追越柩於苦县时,十万晋兵无一脱者,冉闵竟足以报之。】
冉闵的事迹长时期鲜为人知,被传统史家忽略,则是因为他完全不符合历代封建皇朝推崇的“君臣之义”,以及一直占各王朝主导思维的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
毕竟他幼年时身陷羯虏部众,曾是羯赵政权大将,却一朝警醒倒戈奋击,自立为帝,此外,对和他意见不合的大臣,他也多行诛戮。哪个皇帝会希望自己的臣子是这种人?哪个信奉儒家的大臣,又希望自己的君王行事如此暴烈?
然而,冉闵一朝幡然悔悟,操刀倒戈屠胡,慷慨豪言痛斥胡酋「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況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邪!」,最后慷慨救义,已不愧为一位大写的英雄好汉,将封建腐儒的忠君谬论斥如粪土,本就值得赞颂!
否则,莫非冉闵应该甘心一辈子去做「石闵」,替石虎家族誓死效忠,一辈子为他们助纣为虐,残虐汉民,反倒才叫做知恩图报,大忠大孝么?
同时因为传统史观,素来成王败寇,无论起兵时曾做下多少恶行,只要最终成功,开创一个持续百年的新王朝,便能作为“开国太祖”被完全洗白。如汉高祖刘邦,光其明确记载的屠城记录四次,他手下汉军将领屠城记录八次,然而世人却多仅知其对手项羽是视人命如草芥、屠城杀俘如家常便饭的混世魔王,刘邦竟得了所谓“忠厚长者”之名。
而冉闵之不幸,便在于冉魏政权仅仅持续三年, 稳定统治地区也只有河北一域,便兵败被俘身死,当然不可能被视为正统王朝,也不可能被后世王朝的君主大臣所推崇。
岂以成败论英雄,悠悠千古竖丰碑。
《中国通史》:【冉闵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儁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魏晋南北朝史纲》:【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