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放假,在看《梨子小姐与自己相处》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观点:
所谓的人生意义,都是人类用理性建构出来的一些概念,而你只要过度思考这些意义,其实反而跟真实的人生背道而驰。而真实的人生本身实际上是连绵不绝地对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真实的人生是没有好坏,有意义无意义,有价值无价值之分的,因为体验和感受就是客观存在本身,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好情绪坏情绪都有存在的价值。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一直以来执着的一些“意义”:事业成功,他人的认可,受欢迎,甚至是帮助他人这些,其实哪怕追求到了拥有了,其实也没有给我特别多的满足,在我最顺利的那些时候,我甚至有过拿到这个结果感觉自己应该很高兴啊但为什么感觉也还好的怀疑。
现在终于明白,其实我们在追求的可能更多是全然沉浸在当下的感受中的体验。
比如说,楼主前阵子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利有几天特别消沉,于是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来想去越想越觉得活着也没啥意思,那些自己以为自己很想要的东西,或者别人和社会口中你拿到了就会过上好生活的追求,其实真的得到了感觉也就那样,你又会有新的欲望和不满足。
更别提为了追求这些外在的目标过程中的高低起伏,焦虑压力,得到了害怕失去,失去了更害怕失去更多的不止息的折磨。
后来我突然想到自己之前研究的“爱自己”的功课,首先就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要尊重和照顾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就停止思考,起来给自己做了一顿丰盛美味的饭菜,吃完以后瞬间就觉得活着真好,未来可期,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被珍惜。
就是这么简单。
我在头脑和书本里苦苦寻找的解药,其实就是停止思考,好好地给自己做一顿饭,然后满足地晃悠啥也不用干。
所以为什么中医讲过度思虑也损耗元气。
然而这个过程中你要真说那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吃好吃的,享受感官上的满足呗,这又是开始思考和用概念去简化你的经历和感受了。
其实我本人很长时间以来就是严重生活在头脑、逻辑、概念和思考中,因为从小脑子比较好使,想东西比别人快,所以我一直对我的头脑引以为傲,再加上应试教育体系下对感受的压抑和轻视,我一度甚至鄙视和厌恶自己这具身体,觉得她很麻烦,每天有那么多感觉,照顾她好烦也没什么意义。
现在想想自己真的太愚蠢了。
实际上这具身体是你活着的首要保障,没了她你什么都没有,而人类的身体经历了千万年的演变,又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其智慧要远远超越于你头脑中短短几十年囫囵塞进来的这些人类社会后来发展出来的所谓逻辑和文明。
因此人生的意义首先就是好好照顾和珍惜你的身体和基于身体感受上的心理情绪,这些都比那些宏大的人生意义和目标,别人和社会对你的肯定更加根本和重要。
再比如,当我过度活在头脑的思考里导致悲观抑郁的时候,开始练习瑜伽和跑步锻炼健身就是让我肉眼可见的开心、满足和乐观积极了起来。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是依靠什么大学实验室前端研究结果决定去做这些事的,我唯一的尺度就是我的经验和感受,做这些事我很享受,都不简单是开心的感觉,真的是一种我在其中可以忘我,忘记时间,全然活在当下的感觉。
因此如果你也有我以前的这些倾向,过度执着于脑子里思考出来的一个人生意义和目标,其实不妨尝试着回到自己的身体,听听她的体验和声音,以她为向导去把生活过成一个她舒服和满足的状态。
最后分享给大家书中的一句话:“活着只是一种感受,感受的触角如果消失了,自然体会不到活着的意义。”
补充更新:
1. 关于如何具体停下思考,我今早突然想到可以尝试一个办法,就想像自己变成傻子,完全无法用脑子思考,只能用身体感受周围,就那样待一阵子,其实特别治愈。
而且你会突然感受到其实思考是件很费能的事儿,我最近越来越回归身体以后越来越讨厌在不需要用脑子的时候还思考了,因为真的太累了,以前因为身体感受的麻木所以感觉不到,使劲折腾自己。
生活中常说的傻人有傻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吧,有的时候脑子里整天想那么多也没用,反而不如傻一点还能长寿没准。
本身社会对聪明的肯定和对傻的嫌弃也是现代文明制造二元对立的经典结果,其实在宇宙看来傻和聪明就是两种客观特征,各有各的好坏,跟一朵花和一棵树的区别不大。
2. 其次我又想到了自sha的问题。可能会考虑这个选项的人很多都只活在头脑中吧,就是过度用脑真的会达到头脑里的想法把自己的肉体毁灭的这么极端的结果。
那个说“我不想活了”或者“我不配活着”的我到底是谁呢?
我想一定不是我们的身体,因为身体只有感受,没有评判,不会觉得这么活着好,那么活着不好,这么活着就该去si。身体只是活着而已,并自然地呈现和接纳活着所有的经历,就像天上的云卷云舒,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自然地变化着。不会觉得云卷比云舒好,也不会觉得只有春天配活冬天就不配活着。
看评论区有小伙伴提到《活着》,我本人对这部作品包括它背后的一种存在主义都非常感兴趣。其实存在主义讲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就是这个状态吧,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无需去别处为它寻找意义了。
祝大家都能按照活着本来的面貌活出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