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是本公众号的第 184 篇原创文章
我们挺进抗战煤都—南桐
每一次的相聚
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每一次的远行
都是为了认真的记录
每一次的完成
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关于南桐煤矿的印象
其实对我来说
更多还是在于中学地理课之外的探索
但是对它的认识
却早已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里
感谢万盛博物馆余老师的种草和安排
随着深谙当地文史地理历史刘老师的讲述
细细聆听抗战煤都的如烟往事
古道幽幽,老街悠悠
皆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作出巨大贡献
南桐矿区究竟去向何方
细细探究过去,认真思考现在
更要科学的保护未来
PART 1 炭花古道
出行总是要起个大早,历经车在囧途、细雨绵绵的困扰,一番紧赶慢赶终于抵达蒲河场,坚持总会有收获,原本淅沥沥的春雨也云歇雨停。
綦江、万盛两地志愿者、文保和户外山友早已在场口等候多时,三地汇合一番寒暄,即刻开启今天的休闲之旅。
从蒲河场穿过南桐煤矿出来废弃的轨道,沿着房屋间的梯坎儿上坡,远望蒲河场残存的老街风貌,我们开始今天的行走探索。
忆乡亲思故土思亭留千秋,怀故土念爹娘忠孝传万载。仿古的思亲亭承载了许多离乡背井的人对家乡更多的思乡情怀。
时代发展让曾经的老路换了新颜,幸好那些山势和坡度让记录了往事的古道保存下来,也让我们现在可以更好的去触摸它的故事。
炭花古道,位于綦江万盛的民权村境内,为清代以来当地焦炭(俗称炭花)转运的运输通道,也是蒲河场和南桐矿区之间往来交流的要道。
既谓炭花古道,那何为炭花呢?据《綦江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二年,“焦炭窑,万盛场人专业,用油煤煅成碎个儿,无烟耐燃,俗称炭(碳)花”。炭花,就是焦炭,是挖出的烟煤经过燃烧、干燥、热解、粘结、固化,最终制成半成品焦煤。
万盛地区生产的煤炭和焦炭曾经主要是靠人力运输。无数的运煤工人沿着这条翻山越岭的古道,从矿区的大山沟里来到蒲河场的码头再装船外运出去。
炭花古道全程约10公里,如今保留下来的条石古道长约五六公里,见证了清代至民国以来綦万地区煤矿焦炭外运行销川渝地区的历史。
这段具有诸多历史和意义的炭花古道,也许它的出现不是因南桐矿区的兴起,但却是因它而变得更加丰盈,是南桐矿区向外输血供养工业的重要佐证。
枝繁叶茂的古树下,深浅不一凹陷的石板路,斑驳沧桑的炭花古道永久的记录下了背煤人的辛酸路程。
曾经蜿蜒盘旋于大山里的炭花古道,却因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痕迹,让这些古道断落成为乡野里散乱的片段,成为綦万地区宝贵的历史遗产。
走在那条昔日背炭花的古道,许多古老的痕迹依旧历历在目,如同多年前那个同样的上午,雨后初晴的石板路上,无数的背煤人负重前行。
那些日复一日不间断往来运输炭花的下里巴人,一杵又一杵“拐把子”杵下的石头窝儿,讲述着经年累月的往事。
初见炭花古道,惊奇于它厚重的沧桑和独特的历史。寻城者的步伐却不复当年那些背煤负重的沉重步子。
那些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拐子窝,记录了1938年到1945年整整七年时间里,无数人顶着烈日风霜雨雪,佝偻着身子背着沉重的炭花儿,一步一摇,络绎不绝,整天艰辛跋涉在这些道路上。
炭花古道见证了黑金一段光辉的岁月,也记录下了綦万地区一些寻常的生活故事,正是那些时间涤荡后留下的历史,才是如今我们寻访此道的意义所在。
探访古道的大队伍前前后后拉得很长,一路上宛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一般,习惯了带路走在前头的我总算可以安安静静的掉在队尾细细的拍照片,更要感谢一路上静静在最后扫尾的大哥。
幽幽的炭花古道之上,那些寻常百姓家的房子,不管崭新还是老旧,都折射出古道边平常的生活气息。
沿着曾经闹热的炭花古道脉络,一路探寻过往事如风,褪去了喧闹之后,饱经风霜的石板路失了色彩,更是在乡野里渐渐沉寂乃至消失。
寿衍千秋,福泽万载。古道上农家的匾额一语中的,道出了炭花古道从古至今留给綦万地区的宝贵财富。
追随着先民们踩过的足迹,走过先辈们走过的道路,作为后来者我们既是致敬又是缅怀,致敬先辈们开拓进取的创举,缅怀先辈们披荆斩棘拼搏向前的精神。
随着南桐矿区退休刘老一路上的讲解,一步步走过乡野村落,也一步步穿山越岭,我们追随着他们的步伐,也重历他们的经历。
随着交通的改善,能源工矿的迭代升级,炭花古道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随之关于它的只言片语更多的也就是存留于老人们的口耳相传里。
沿着机耕道路走到尽头,传统的农家土石混合墙的老屋有的早已人去楼空,更有数座屋子已是残垣断壁,穿过老屋我们又进入古道的一级级条石梯坎儿上。
炭花古道深藏于綦万之间的大山之中,网上关于它的文字也不多,知晓它存在的人也是少数,但古道上所承载的历史、老百姓的生活,都被古道一一记录在册。
爬坡上坎翻过一坡又一坡的梯坎儿,穿过一片又一片荒野,走过一个又一个村落,我们继续行走于山野里的古道地图之中。
屋顶上袅袅的炊烟总是在同样的时刻里升起又飘向远方,亦如炭花古道上的那些生活故事,总是产生于此又被传向更远的他方。
沿着炭花古道的走向我们渐渐抵近山顶的垭口,沧桑的古道又在这上上下下之间若隐若显,古道的命运和经历总是多舛。
炭花古道串联起山上山下的世界,也串联起山里山外的生活,更串联起的不同的隐秘角落。
山垭口綦桐寺锈迹斑斑的大钟,如今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晨钟暮鼓,也无往昔的人潮汹涌香火鼎旺。
炭花古道越过山梁,继续在竹林里往前延伸,那歪歪斜斜的青石板路,掩映于竹林深处,枯叶载道,像极了它的人生。
在寻城者的行摄路上,和众多喜欢古道的山友一起步量山野,炭花古道的每一块条石,完成了普通人视角里的艺术定格。
沿着古道穿出竹林,来到民权村的地界儿,花椒等特色种植业的兴盛,让古道变成了如今的水泥便道,时代再一次让历史发出深深的叹息。
山下的民权村也在蜕变,新的高速路正在修建,那些暗色系的矿石渣强,那些传统的灰瓦屋檐,所有鲜明的对比展现着矿山部落最难以割舍的记忆。
沿着半山坡上的梯坎步道往下梭到山沟里的乡道之上,今天的炭花古道徒步之旅就算是告一段落。每一段历程,都有抵达,而每一次的抵达,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出发。
沿着公路往民权村委会行去,结束今天的山野行摄考察,我们在此登车转场,开启下一阶段的南桐矿区人文探索。
PART 2 桃子凼老街
关于万盛,除了南桐煤矿,其实在我记忆里还有个神奇的百年老桥—利济桥。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到南桐的路上恰好遇到勒座刘家河上的单拱石桥,因民间传言而得名垮垮桥,如今依旧和桃子凼老街讲诉着过去的故事。
桃子凼,原桃子乡驻地,坐落于万盛八面山西北麓孝子河畔,因山坳里多见桃树而得名。1955年成立重庆市南桐矿区前,属贵州桐梓县管辖,处于綦江、南川和桐梓三县交界地带,有鸡鸣两省三县之谓。
桃子凼曾是相当荒凉的场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仅仅只是路边几个幺店子,随着地下黑金的发现和发掘,桃子凼随着抗战西迁重工业的钢铁需求而沸腾发展起来,慢慢形成了正规的乡场,后来更是兴旺发达成为小集镇。
进入桃子凼老街,如今一切是那么的荒凉,路边的两位老爷爷,在简单的线条棋盘之上切磋着棋艺。
老街之中大多数留守的是老人,或围坐茶馆,或闲聊人生,沧桑的老街小是小,却也依旧每天燃起着寻常的烟火。
那一株高高挂起的仙人掌,扎根于屋檐之上贫瘠之地,凭借着坚强的生命力长成一树高,像极了老街和老矿区在这荒凉之地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桃子凼老街,渐渐沉寂于快速更迭的时代浪潮中,怀揣着往日的辉煌,拖着残缺的身躯,静静的等待重生。
曾经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虽只有一条街,银行、商贸、餐馆、农贸、旅店、照相馆、医院等样样具备。时过境迁,现在陪伴这条短促老街的,只有茶馆、理发店勒些老房子老店铺了。
桃子凼老街里残破的舞台,和顶端那曾经棱角分明色彩艳丽的五角星一样,如今褪去光辉,愈发显得沧桑。
空荡荡的老街,绿油油的杂草焕发新机,一个市民打起撑花儿走过废墟,不知去向何方,对比如此鲜明的画面。
无论是那些匆匆路过的身影,抑或是那些在此几十年的老面孔,无论是严肃的废墟风,还是生活里随意的欢笑,都是老街不容缺失的内涵。
古有卖炭翁,不怜身上衣正单,却忧炭贱愿天寒。今有背柴人,不愁身上薪禾沉,只求家中灶火浓。
毗邻南桐矿务局电厂的高高烟囱和三万铁路的桃子凼老街,作为承载众多南桐人记忆的原乡,不应该这样消沉下去,引进文创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再造,应该是可以有一个更好、更完美的归宿的。
微雨里打卡完离开老街,街头大桥下留守的补鞋匠大哥,满脸的笑颜恰好在我举起相机的刹那定格下来。我们一起期待老街在未来的路上,绽放新的光彩。
PART 3 南桐煤矿
早在清道光时期,綦万地区就有开采煤炭烧纸炭花的历史;1938年3月20日,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经济部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在武汉成立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筹备处”;7月“南桐煤矿筹备处”西迁重庆;8月筹备处迁到紧靠南桐井田的桃子凼;10月,国民政府投资100万元,征地1018公顷,一个现代化的抗战煤矿基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1940年,南桐煤矿筹备处拥有大小生产井五对,原煤产量从上年的5千吨上升到5万吨,1941年,达到9万吨,1942年,达到12万吨的最高年产量。为推动重庆战时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当时中国(敌占区除外)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堪称抗战煤都。
1940年3月1日,南桐筹备处正式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正式纳入国家抗战工业体系,从此开起了南桐矿区和万盛经开区的腾飞之路。
从老街沿着南桐矿区公路进入矿区,我们深入南桐矿区内部,去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画面,去细细探究抗战煤都的那些如烟往事,去触碰那段辉煌的岁月,去聆听那些久远的回响。
工人能说煤都事,风雨难平矿井声。感谢万盛志愿者和户外队伍的陪同探索,感谢刘远良老师一路上的讲述和分享,感谢参与的每一个人留下的记录,发出的感慨。
短短数年时间,从荒凉之地到现代化的工矿体系,南桐煤矿井架高耸,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人潮汹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工业化景象。
飘零乱世的抗战时代,南桐矿区孕育了民国现代工矿业,也供应和保证了重庆大后方的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为抗战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最初的人工挖掘、煤油照明和人力背煤+船运,再到后来的机电和蒸汽技术运用提升采掘和运输效率,南桐煤矿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终究走到了现在的终章时代。
时代更迭,城市更新发展,有一种精神却生生不息。在茫茫的大山里,一座工矿新城拔地而起,历经数十百年的发展,永远保留着最初的容颜。
在安全生产的大浪潮之下,在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南桐矿区终究随着其他几大矿一起封井关闭,虽说丧失了最后的辉煌,但却预示着这个时代的新变化,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原本运煤的轨道车里满载着封井闭矿的痕迹,这是它留下的最后印迹,为了安全之大计,轨道静静的作了一个无声的告白。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与诸多的遗迹相遇,每个遗迹都是有特殊性格的人,我们聆听他讲述故事。
南桐矿区因煤而兴盛,也因煤而萧条,规模宏大的矿区自成一个小世界,而今历经发展历程中的世间百态,南桐矿区的每个角落愈加沧桑和萧索。
细雨中一步一步的踩着无数矿工踩过千百遍的道路,辗转于矿区里高高的升井和洗选厂等诸多厂区单位之间,深深的感慨于南桐煤矿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无奈。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遗憾,不要因为破坏了才倍觉悔恨,我们热切的呼吁:有效利用和保护好南桐矿区这些宝贵的财富,让无数矿工的心血得以留存,让数代人的努力造就的工业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
二厂一厂的文创之路,重钢工业博物馆的工业风,对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的保护我们更应该多多思考,南桐矿区它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远,我们才会与它的美好再次相见。
南桐矿区里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也许有矿难事故的悲欢离合,也许有护矿保厂的家国情怀,也许就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寻常小事…无论哪一种都记录了南桐矿区曾经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对每一个南桐人来说,南桐煤矿是他们割舍不掉的过去和情怀,你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多少故事来,你就能从南桐矿区里发掘出多少值得记忆和留存的理由来。
参考文献资料
《万盛人文地理 》2019年3月 刘远良;
《留住记忆》 2019年3月 黄卓生;
《万盛寻古》2019年3月 曾庆福;
《溱州遗韵·万盛文史辑录》 2018年12月 万盛博物馆;
《百年传奇煤炭产业落幕》 2021年1月 李北陵;
《巴渝风丨到万盛,体味“抗战煤都”的家国大爱》 2020年11月 风正巴渝;
《曾庆福:遗落拐窝的历史喘息声》 2018年5月 曾庆福。
关于炭花古道的描述相对较少,关于南桐矿区的文字记录很多,就不一一列举,这里一并致谢并致敬众多传承和记录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各位前辈们。
——2021年3月重庆·南桐
▼往期精彩回顾▼
【行走故事】关于寻城者、黄葛树、梯坎儿、2020年总结、2019年总结、2018年总结、母城龙脊、人文南岸、母城渝中、南岸起风景、别了大渝、十大山头、重庆火锅、重庆夜景、有梦有YOUNG、进城玩格、江城、山城、九开八闭十七门
【山水之城】千与千寻、特钢厂、十八梯、春天岭、洋人街、关岳庙、文创江北、南山小环、南山半环、南山mini环、南山中环、南山观景台、老城墙、壹华里、神仙洞、雀儿山、三块石、鹅岭、黄桷坪、江北城、母城、虚灵峰、中山四路、下半城、南山转山、渝中转城、黄葛古道、歌乐山、野水沟、探秘鹅岭、寸滩老街、雨游南山、望江厂、千佛岩、嘉陵江滩、水土江滩
【重庆市郊】南平坝、长生桥、老龙洞、缙云后山、铁山坪、成渝古道、人文北碚、南泉、石坪三寨、塔坪寺、静观其变、小南海、龙兴古镇、多功城、铜罐驿、白羊背、铁厂沟、木耳三寨、孔雀谷、木耳水库、迎龙峡、张飞古道、金刚碑、汉海公园 、后河、周家山、木耳环线、北碚老街、古圣寺、白市驿、云篆山、迎龙峡、绿皮火车、东温泉、璧山八塘、鹅岭、新寨子、九凤瑶池、青杠环线、白沙沱大桥、青草坡古道、牛角庙古道、西山坪、南泉和尚山、凉亭关古道、白云寺古道、转龙寺、柳荫水渠、静观老街、北碚串线、复兴老街、龙王村、二郎关、石坪三寨+寸滩
【重庆区县】花岩古道、老瀛山、清源宫、阴条岭、华蓥山、长寿缆车、三道拐古街、白云观、花坝、大裂谷、兰英大峡谷、凉风渔村、阿蓬江、阿依河、龚滩古镇、黑山谷、桃花源、牯牛背、天生城、天坑寨子、白沙古镇、东溪古镇、渝黔古道、渝合古道、人文涪陵、蟠龙古道、荔枝古道、万梁古道、万州城寨、石人喂金鸡、人文长寿、王爷庙、津璧古道、黑山栈道、中坝岛、塘河古镇
【重庆市外】贡嘎转山、昌坝海、金牛古道、鹿院坪、古河床、华尖山、小平故里、武当山、牛背山、九顶山、色达、大山包、江浙苏杭、 四姑娘山、若尔盖、三亚、宁夏青海、佛光、古蜀道、鱼木寨、古路村
【重庆美食】舌尖上的野炊1、舌尖上的野炊2、舌尖上的野炊3、黄山冷餐1、涂山冷餐2、岁约、嫩芽、大石化商圈、乌鸦喝水、幺柒老火锅、九九饺子、轻松空间、乡村味道、新光天地、苓茏苑、烧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