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今有成渝古驿道的悠悠岁月流淌
南有川黔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声
北有渝合张飞古道的流水潺潺
四通八达的古道
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今天,且随我们
行走古老的驿道之上
去感受巴蜀历史遥远的心跳
追忆人文韵味和历史变迁
享受生态美好和身心放松
领悟“休是人倚木“的真谛
1-【走马观花】
走马古镇2008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因其北属巴县、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官军等过路客络绎不绝,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机缘巧合,得遇道长张颖带队,参与到重走成渝古道的项目活动之中。很早就关注此道,缘分未到一直未成行,感谢重走项目策划的老师,感谢带队的道长,感谢同行的两次古道探索团队。
走马古镇位于九龙坡区,处于巴渝中心地带,早在明代中叶便有驿站,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经之地。
从主城开车一个多小时的样子,走马互通下道,跟着导航和路牌很快就到了走马古镇,从上场口开始进入古镇,走马观花。
运气很好,两次前来都未下雨,也许少了些雨水嘀嗒的感觉,但是恰遇当地的一个亲子文化体验活动,赞👍。
古时,从都城到各辖地之间往来通讯联系依靠各种官道,官道之上设有中转联络之地,五里一店,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故此大者为“驿”,小者称“铺”,这些店铺驿加上古道构成了古代的“官邮递铺”。
走马岗就是成渝古道上重要的一铺,走马古镇就是走马岗曾经最核心的部分,曾经的店铺林立,居民闹热,现在留存的各种生活场景,足见当时古镇的繁华。
穿行古镇之上,近距离的触摸古镇的人文气息,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回头,从一间房门里窜出的小萌新,都能让你惊喜不已。
有些年代的砖墙之上,镶嵌的老式花窗渐渐褪去色彩,五角星也许预示着这家的根正苗红和绝对的信仰。
行至古镇的中段,着古装的老师席地而坐,引导小朋友一起朗诵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
转至街道另一边,和共和国记忆同时代的叔叔嬢嬢应该很能找到共同感,许多老式的宣传标语还清晰的刻在石门之上。
转向走马小学门口右边,老式的石库门代表着历史,传承着古代建筑技艺。
穿过石库门,一边是老旧衰败的房子,一边是保护留存的古代夯土筑墙技法的成果-一段老土墙。
土墙之外,据过路的婆婆说是曾经的供销社,透过门缝看见的是曾经生活的模样。
继续穿行在古镇街道之上,见得最多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三五闲聊,或独自守望,或茶馆娱乐,或含饴弄孙。
曾经的走马古镇里酒楼、茶馆、栈房鳞次栉比,官差、商贩、行旅鱼龙混杂,往来的商旅路人零零散散聚集在一起扯把子,摆龙门阵,慢慢的扯成了今天有名的走马故事会。
走马古镇现在不大,也就基本上一条弯曲的老街留存,从头到尾走马观花也就十多分钟搞定,但它几千年的历史厚度可是真的让人迷醉。
镇口有一座关帝庙,“东大路”的正途就是从庙中横穿而过,路的一侧是正殿,一侧是戏台,左右厢房则巧妙地配合着古道,被建成过街楼。
行至古镇末端,亲子文化体验活动正在集结,和蔼可亲的老师,萌萌哒的小朋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儿。
古镇之中,也许曾经无数的“大侠”纵马而过,但是如今除了赶场时少有的闹热,就是时不时造访的游客,还有那独独的一个老者。
如今,在走马老街的茶馆街巷里,依然有艺人在讲述着“东大路”上的奇闻异事,这些故事或许是这条古道最鲜活生动的注解。
从古镇尽头回转,不过十分钟就回到走马中学的岔路口,无数磨石砖瓦堆砌的景致引你走向另一个小巷。
从一块石头上跑出来的石马,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墙壁之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马字儿,上百种写法,行草篆隶,每一种都是古老的艺术。
继续往前回到古镇起点,在古镇的起止点和中点,都是这种条石+砖瓦+磨石+黄桷树打造的景致,依稀是想还原古镇曾经的风貌。
离开古镇的路上,看到辛勤工作之余小憩的环境美华师,古镇如此干净整洁的街面,正是依靠他们的辛劳,手动点赞。
走马古镇从远古走开,走过了汉唐的繁华,也走过了宋元的羸弱,走过了明清的兴盛,也走过了近现代的蜕变,历史总是以他独有的轨迹,在时间这颗大树上划过一道道年轮,正如土墙上残灭的标语,屋后那毁而再建高高耸立的亭台楼阁。
2-【三道碑】
三道碑,是成渝古道上留存的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政碑、旌表营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当地人称之为三道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据当地人说,这碑以前是五座,被毁坏了两座,就剩下这三座了。
从古镇乘车往女子监狱行驶10分钟的样子,建材市场和女子监狱中间夹着的通道就是就是成渝古驿道的起点。
行走在条石铺就的水泥便道之上,一行人慢慢的脱离凡尘,从城市走向农村。
路旁的菜地长势喜人,胡豆花落果实开始饱满,各色青菜苍翠欲滴。
古道依稀沿着古老的足迹在山间田野中延伸,道路旁的花香了又谢,古道上的游人来了又去。
曾经商贾往来如织,而今乡民依旧来来往往,时而游人三五,时而结伴同行,探索古道的人文轶事。
成渝古道全程可概括为“两关一岗一坳五镇,三街子九铺七十二团”。是时15里为一团,成渝间共设72个团防,全程1080里。按成年男子每天行程90里计算,走完全程共需12天。
走马这边的古道大部分已经被翻修成了健身步道,只有少数几段还保留了原有古代的模样。
脚踩着原有古道,看古道两旁竹林茂密,茂林修长,鸟语花香苍翠欲滴。穿过最后的几户人家往上,古道就深藏于缙云山中,再往上不远就是三道碑。
成渝古驿道记录了数个时代的沧桑巨变,而今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这些古道,希望更多的人一起通过徒步行走和亲身体验,对那段漫长历史中人们的客旅经历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和感知。
三道碑是成渝古道上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古道兴衰的见证。前往打卡的我们,必须要和最有人文气息的美景合影一张。
石板路上几百年来层层叠叠的踏痕,早已经将青石板踏出了深深的凹痕,那是古道最好的军功章。
3-【古道题刻】
当年骡马踩踏、轴轮碾压形成的深刻凹槽仍留山坡石道之上,而在旁边的古道崖壁上还凿有“巴县西界”和“险设天成”题刻。
从三道碑往上,依次经过三仙洞,原先的老庙子在岁月的冲刷之中逐渐变成了如今的小庙。
继续穿行在金银坡之上,路经一个岔路口,右边是回走马的另一条小道,左边才是成渝古道继续的方向,路口依稀还能看到些许古道痕迹留存。
沿着盘山步道继续前行,转过一个弯道,路边岩壁上有两处摩崖石刻,一是“巴县西界”,一是“险设天成”,笔画道劲,浑厚庄重,给人以沧桑之感。
行书阴刻“巴县西界”四字,另一边题刻“险设天成”四字。两龛石刻前后相距4.9米,均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为明清之际壁山与巴县关口分界处。
在题刻崖壁稍作逗留,继续沿着步道往前,基本上就到了垭口,回望走马山下,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4-【老关口】
老关口位于县境内龙隐山之拖木槽,距来凤驿十五华里,是璧山、巴县、江津三地的交界处,重庆西驿最为险要之地。
从古题刻顺着步道继续前行,步道的终端也就是三县界碑,杂草丛生,古道隐没与草丛之中朝前延伸,不远处的山坳间就是璧山境内的绕关口。
老关口雄踞在成渝古道之上,是进出重庆的重要关口。原有城墙和关门及驻守的士兵,关口晚上关门,早上开门。如今这些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无迹可寻,仅有地名还隐隐透露着历史的印记。
走马古道的坡顶设置有三县界碑,西邻璧山,南毗江津,脚踩九龙坡(原属巴县),一脚踏三县。
离开一脚踏三县界碑,穿过老关口遗址的蕨根小道,越过垭口开始往壁山行进,曾经关楼、城墙林立,还有驻军把守的老关口早已面目全非。
古驿道变成了现在的小道,在蕨根腐土里弯弯曲曲的向着山下,回望老关口,遥想当年关楼耸立是何等的威武。
5-【拖木槽】
拖木槽,处于缙云山脉两山之间的槽谷地带,顾名思义估计与当年的林场砍伐树木外运有关,具体由来无考证,属于璧山来凤街道区域。
从老关口往下数分钟就下到了山间的槽谷地带,满沟谷的梨花,正是应了驿路梨花开的景致。
顺着沟谷的水泥公里往下穿行,路边随处可见诸多巴渝地区传统的民居,还有那些新修的美丽乡村庭院。
路边的破败学校里,老旧的泥土墙上,除了老式木雕刻,还有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各种标语和公告栏。
在路边的农家院外,丢弃的瓷盆盖子很是好看,饱经风霜依旧还是如此炫彩夺目。
行至Y字形状的公路岔口,右转往下沿着鱼塘向山对面行去,路边的农家院坝上一家老小正在烧烤,竹筒饭和各类烤肉的香味引得馋虫直飞。
穿过鱼塘边的农家乐,开始进入还未硬化的机耕道上,如今的乡村随着年轻人的进城正逐渐沦为空村。
路经一座颇有些规模和制式考究的院落,从小居住在如此四合院中的我感觉是回到了家乡。
上次路过没有遇着主人,第二次总算遇到了,大爷原来是幺店子的主人,有个女儿在城里,后来幺店子破败垮塌,老爷子暂时迁居到了此间院子借居。
据大爷介绍,旧时成渝驿道还没有荒废时,祖上曾在此做一些简单的营生,主要卖些简单的饭食,冷酒等。
别过大爷,继续穿行在成渝古道的废墟之上,继续我们今天的探索。
如今的古道,大多在人类进程当中慢慢消失,希望有一天这些古道乃至古道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以便更多的人知晓和探索。
前方的房子就是曾经的幺店子,它是古道上往来商客打尖住店的场所,百年前,大爷他祖上从原主人手上买过来的,而在此之前这栋房屋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这栋房屋起码也有快150年的历史了,是古道历史的见证。
6-【来凤寻路】
来凤古道,就是东大路跨过老关口,穿行在缙云山之中的部分,曲折迂回的古道在竹林和茂林之中辗转蜿蜒,保留相对非常完好,行走其上赶脚甚好。
幺店子出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古桥,名叫接龙轿,也就是图上所示的位置,杂草丛生早已遮住了破败的桥面,原有的龙形雕塑也基本上找不到踪迹。
从接龙桥下山,基本上都是保存完整的来凤古道,藏在竹林深处,基本保存着原状,虽说有些残破,却古朴厚重,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带着爱人,相互相携,一起行走在悠悠古道之上,这何尝不是行走在自己的幸福大道之上。
小心翼翼的踏过的每一段古道,都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
轻盈的转过的每一道弯儿,那都是抵达目的地所必经。
从幺店子往下,来凤古道掩映于满山的茂林修竹之中,相对保存的还是万完整,期间夹着着两个清澈的水井,时不时还有往来的取水人。
古老的驿道下到山下,渐无痕迹可循,穿过百家店水库旁边重医的康养之地,沿着水库边的公路往大坝行去。
路遇周边劳作回家的村民,身子骨硬朗的很,扛起几十斤重的柴禾轻松的行走,佩服之至。
百家店水库位于璧山区青杠街道清明村,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和农村人畜饮水等综合利用的重点小型水利工程。
行走在水库大坝之上,疾走了数个小时的小伙伴停下略作修整,减轻一下背囊的重量,开始了路餐模式。
成渝古道顺着大坝泄洪口的方向往下,基本上就是废弃的乡村小路,一行人重新开始启程,前往打探今天最后的景点。
穿行在拆迁后退居还地的小路之上,轻松愉快的休闲线路,接近终点让小伙伴的步伐更加轻快了许多。
下过一个荒草坡坡,原本留存的诸多遗迹全都变成了荒地,也许再过不久,高楼大厦就会拔地而起。
7-【何氏百岁坊】
何氏百岁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是清代奉直大夫周绍熙之妻何氏的百岁坊。坊高14米,宽9米,是一座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仿木结构的石牌坊,是巴蜀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穿行在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旁边的古道遗址之上,满眼的青翠让人很是舒服,行走户外的魅力也许就是如此。
据考证,这个位置就是当年三道牌坊的位置,两栋房屋中间为原成渝古驿道,原牌坊旧址就在这座房屋大门的位置。
路上的一块石头依稀有个“诰”字儿,也许这就是当年三道牌坊还是什么老物件上遗留下来的,好可惜。
穿过池塘和农家,基本上就正式进入了壁山来凤街道,一条废弃的引水渠还架在空中小,不由得感叹当年劳动人民人多力量大的气魄和智慧。
走在来凤街道的苗圃基地公路,笔直的大道貌似以前是练车的路训基地,路边满是培育的香樟树,在十字路口的标牌右转往前几百米,就到了成渝古驿道曾经的必经之地-二道牌坊。
来凤现存最著名的古道遗迹,是著名的何氏百岁坊。它位于来凤镇东北3公里处,跨“东大路”而建,当地人俗称为“二道牌坊”;早年在何氏百岁坊附近,还有“一道牌坊”和“三道牌坊”。
周氏一族在“东大路”上树立这座精巧的牌坊,与其说这是一座祝寿坊,不如说是一个家族炫耀家门荣耀的纪念碑。在来凤当地,流传着“一座牌坊建垮一个周家”的传说。
古代为了修建如此宏伟的精巧牌坊,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绝对甚大,且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必定会历时数年,当宏伟的牌坊终于树立起来,大家族基本上也就可能耗尽家财,从此一蹶不振。
古老精巧的牌坊现在被圈在一个农家院子当中,随时可以打开探访,院内各种花花绿绿,宛如一方小世界。
牌坊之下,古道之上,家养的小猫生活很闲适,略微优先的看着造访的我们,也许曾经它的祖上也是这班眼神瞅着往来的商贾客旅。
小小的花园内各色花花开得正艳,想来主人也是个颇为爱生活之人,连落地生根勒种花卉都养得根茎壮实,花朵艳丽。
打探完百岁坊,今天三个小时的探索行程也就结束了,上车开始回程,回到我们共同的家乡--重庆。
【线路小贴士】
1、主城到走马古镇自驾车行1个半小时,走马古镇小逛1小时,再到建材市场古道起点开始徒步,历经监狱-三道碑-岔路口-古题刻-三县界碑-老关口-拖木槽-幺店子-来凤古道-百家店水库-百岁坊,徒步时间3小时。
2、40%的古道、30%的步道,20%的土路,10%的公路,线路比较成熟,也很便于行走,一路风光也不错。
3、走马观花,来凤寻路,成渝古到闲庭漫步,欢迎更多有趣的 小伙伴一起来探索发现,传承并记录!!
——2019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