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初,一则新闻突然间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杭州某IT公司高层某马姓人士因涉嫌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被杭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报道出来不久,阿里巴巴的股价就在外界的众多猜测中应声下跌,直到环球时报特意澄清事实后,资本市场方才明白这是虚惊一场。
央视对杭州间谍案的报道
“马某”与“马某某”之间一字之差而引生出来的风波,吃瓜群众已经看得够多了,而马某某间谍案暴露出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关注—杭州间谍案只是一块浮冰,而浮冰下面,是此时此刻仍然在进行的中美间谍大战。
这场战争从何而起?而在如今,美国又在中国境内布下多少间谍?
天安门下的谍战
1949年新中国刚刚一成立,新中国与美国的情报战就已经开始,第一个与新中国交锋的美国情报机构是美国战略情报局。
1950年9月18日,北京公安人员偶然间破获了一封奇怪的邮件。这封邮件里塞着厚厚的信纸,里面有精细手绘的天安门草稿图,图纸上标有两条粗黑的线条,一条指向天安门正中的楼顶,一条对准天安门主席台上的一个人,而在线条旁边,还有用日文标记着一些话。
公安干警找来翻译人员细致地将日语翻成中文,发现图纸上日文的大意是“从日本买来的消防压水机,能超过这个屋顶”,而指向主席台的日文是“到现在水还是达不到这里。”
新中国成立油画
日本买来的消防压水机为什么会对着天安门,而且还标注些让别人见了也一头雾水的话?
1950年时新中国方才建立,国内仍然有很多敌对势力在活跃,北京就是他们一个重要的行动基地,公安人员的弦也因此绷得紧紧的,生怕自己一不注意,就出了危害国家的大事情。而这封绘图奇怪,标注文字也奇怪的信件,自然由此进入公安人员的视线。
察觉到事情不对劲,公安人员开始精细入微地探析与这封信有关的一切事物,很快就把线索追查到日本人山口隆一和意大利人李安东身上。
山口隆一
李安东是意大利人,此时他的身份是天津老世昌公司北平代理人。而另外一人山口隆一,则是战后留华的日本人,此时的他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法文图书馆“中文部图书目录”编辑,另一个是日本东京日洲产业株式会社驻北京代理人,这封信就是在日洲产业株式会社的来往信件中查获的。
天安门
两个二战战败国遗留在华夏大地上的侨民,为何会突然勾连在一起,鼓捣出这样一封古怪的信件?在这张绘着天安门与消防压水机的草图上,又埋藏着何种玄机?负责侦破此案的公安人员纷纷陷入了沉思。
一个曾经当过几年兵,熟悉各类军事武器的侦查员提出了一个看法,将这片迷雾稍稍拨开一些。
这名侦查员结合自己过往的经历以及图纸上的线条推断,这个所谓的“消防压水机”,根本不是什么灭火机,而是60毫米迫击炮。
63式60毫米迫击炮(迫击炮示例,非文中所用迫击炮)
60毫米迫击炮的射角是45—85度,射程在3500米之内,而李安东和山口隆一两人所在的甘雨胡同,和天安门的距离恰好就在3500米内,只要他们把迫击炮带到家里,就能轻易地把炮弹打向天安门。
老北京街道照片
可问题又来了,此时已经是1950年,李安东和山口隆一两个战败国的侨民,有什么胆量,有什么能耐,敢在北京这个中央政府所在地谋划出这种滔天罪行呢?在他们背后,必定还有一个幕后黑手在指使他们。
有了破案新思路的公安人员,开始安排人手紧盯这两名外国间谍。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公安人员终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这两名轴心国余孽,都与美国驻华使馆上校武官包瑞德有着密切的来往。
现在,意图破坏天安门的幕后黑手已经露出水面,公安人员当即对这些特务开展抓捕。
9月26日,李安东和山口隆一等间谍一一被逮捕归案,美国意图破坏新中国国庆节庆祝活动,刺杀领导人的阴谋也就此破产,新中国与美国情报机构的第一次交锋,以胜利告终。
财帛动人心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来自欧美的资本、技术乃至思想,开始如泉水一般慢慢渗透到国内各地。而随着这些国外新事物一起探到国内的,还有美国情报机构的触角。
在美国人或金钱或美色的引诱下,许多本该坚守自己岗位,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纷纷落入美国精心铺设的情报网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主任陆建华就是这样一名被美国人俘获的败类。
陆建华
陆建华生于1960年的上海。小时候的陆建华聪明过人,读书时才学兼优,很得老师的喜爱。
少年聪慧的陆建华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待,18岁时,他就考入了复旦大学,而在本科毕业后,陆建华又前往南开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南开大学
在读研期间,陆建华在社科领域上又展现出自己惊人的天赋,有过许多出色的表现。因此,在拿得南开大学的硕士学位后,陆建华又到中国社科院攻读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博士毕业后挂职重庆市渝北区副区长,在任上也留下亮眼的政绩。
一路走来,陆建华可谓是顺风顺水,既有高学历,又有优秀的官场履历,堪称人生赢家。
陆建华参与各类高端论坛
借着这样出色的履历,陆建华在挂职结束后不久,就当上了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而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能也被上级看中,被纳入中国社会形势蓝皮书编写组,成为国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智囊,为领导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按理来说,人生能走到这个地步,一般人应该都会心满意足了,而此时正年富力强的陆建华,只要按捺下心思,认真工作,在未来必定会有更大更惊人的成就,到那时,不论是金钱还是权利地位,一切富贵荣华都不会离开他。
可陆建华等不了这么久,眼里只剩下钱的他,开始寻找着能一夜暴富的道路。思想上误入歧途的陆建华,很快就被欣喜若狂的美国情报机构盯上,成为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捕获的猎物。
作为中国社会形势蓝皮书核心编写成员的陆建华,很容易就能接触到不少绝密文件。在美国情报机构的诱导下,陆建华开始以论文投稿的名义,陆续将一些社会经济情报信息向外泄露,并收获到价格不菲的情报酬劳。
中国社会形势蓝皮书
最开始的几次泄密让陆建华尝到了甜头,在贪欲的诱惑下,陆建华向外泄露的情报级别一次比一次高,泄露数量一次比一次多,为了再多拿一点钱,陆建华还货卖五家,不再单独向美国人卖情报,而是直接把一份情报卖给美国、日本、台湾、韩国和俄罗斯五个势力,将自己从情报上获取的利益榨取到极致。
情报工作本来是一门很讲究保密的行当,可陆建华如此嚣张地出卖国家机密信息,自然是犯了情报工作的大忌。在出卖国家机密信息没几年,陆建华的可疑行迹便被国家安全人员揪了出来,随即受到逮捕,一颗原本能在社会科学领域闪耀光芒的新星,就因为一时的歧途,而永远沉没于黑暗中。
陆建华泄密案只是21世纪初众多情报斗争中小小的一例,更多关于间谍活动的风云,被埋藏在厚重的历史之下,极少为外人窥见。
黄皮白心的间谍
从改革开放直至2010年,美国凭借着自己财大气粗和先进技术,以及当时一度蛊惑不少人的普世理念,引得部分中国人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屈膝跪在美利坚的国旗下,做了背叛自己民族,背叛自己国家的卖国贼。
而除了这些背叛自己国家的卖国贼,还有一些本与华夏子女同根同源的华籍人士,在美国政府的指使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借着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语言和肤色所带来的便利,忠心耿耿地为美国人刺探中国的机密情报,潘婉芬便是这样一个黄皮白心的美国间谍。
上个世纪战争中的越南
潘婉芬出生于上个世纪越南的一个华人家庭。
70年代时末,越南掀起排华浪潮,无数华人在越南饱受当地人的辱骂、挨打,失去辛苦积聚的家产乃至性命。潘婉芬一家与其他在越华人相似,都饱受越南人的辱骂歧视,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每个夜晚都难以安然入眠,害怕一旦入睡,就不能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
在越南待不下的潘婉芬一家,抛弃了在当地千辛万苦攒下来的家当,凑够了一笔路费后,便随着移民浪潮,坐着越南移民船漂泊万里来到美国,就此在美国这个人生地疏的异乡定居下来。
日往月来、光阴荏苒,潘婉芬渐渐长大,并拥有了一个英文名字——Sandy Phan-Gillis(桑迪•吉利斯)。得到一个英文名字,仿佛就能抹去潘婉芬过去的一切,她开始融入在美国这个曾经令她期待又陌生的国度,尽管她的黄皮肤依旧不能洗白,但在精神上,潘婉芬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公民,死心塌地为美国利益而战。
越南排华浪潮
而在此时,面对着在改革开放中国力渐强的中国,美国情报机构急需招募一批对华情报人员为其效力,以加紧对华情况的了解。
但以往美国情报人员都以白人为主,在其他白人国度,白皮肤恰好不会太过暴露自己的身份,但到了中国这个黄种人国度,白种人带来外貌的反差,反而成了情报工作的阻碍。而如果选择在中国当地招募线人,虽然免去了种族肤色差异带来的暴露风险,但与之同来的,就是情报工作中最为紧要的忠诚度问题。
潘婉芬
思来想去的美国情报机构,决定在美国华裔内招募一批忠诚可靠的情报人员,以方便在华开展情报活动。
在美国长大且生活了多年的潘婉芬,就此进入了美国人的视线。潘婉芬的经历更为情报机构的招募决定增添了几分可靠——潘婉芬出生于越南,缺乏对中国政府的认同感,而她幼年经历过的排华运动,更会因此加剧她对黄肤色人种的疏离,以及对美国政府的认同。
已为间谍时的潘婉芬
面对美国情报机构的招募,潘婉芬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自1996年开始,潘婉芬开始借着自己美籍华裔的特殊身份,以到华投资经商为借口,频繁出入中国,并依靠对华投资的名义,到处为美国刺探中国的机要情报。
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一个黄皮白心的外国间谍,小心谨慎地窥探着中国的机密,而与她往来甚多的中国官员、民众,却对她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
秘密行动除害虫
随着在华活动的日益增多,潘婉芬原本用于掩盖真实意图的表面身份也越发光鲜亮丽。到了2015年时,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美籍华裔商人的潘婉芬,在美方的有意扶持下,当上了休斯敦深圳姊妹城市协会主席,并特意为中美跨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活动。
潘婉芬参加友好活动并留念
有着友好协会主席的名头以及商业咨询活动的幌子,潘婉芬在中国的情报活动越发活跃,单打独斗早已不能满足她以及她背后情报机构的要求。于是,在美国政府的指使下,潘婉芬开始在中国就地招募线人,为美国人提供更为详细全面的中国情报。
然而,总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潘婉芬那不寻常的举动早已经引起中国方面的怀疑,开始进入了安全机关的视线。在潘婉芬毫无知觉地情况下,中国情报人员秘密地开展了对她的侦查,经过艰苦努力,中国方面终于掌握住她为美国情报机构效力的证据,抓捕行动随即展开。
潘婉芬与其亲友
2015年3月,潘婉芬一如既往地从美国休斯敦赶赴中国,准备参加一场关于休斯敦的宣传活动,在参加完宣传活动后,潘婉芬准备由广东出境回国。
可令她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中国情报人员已经盯上了这个外国特务,他们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将几乎毫无防备的潘婉芬拘捕归案。
身在中国的潘婉芬
身份暴露,失手被擒的潘婉芬是近年来美国对华情报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自2010年开始,过往几十年间美国人苦心费力,不惜钱财而铺设出的情报网逐渐萎靡,几十名为美国效力的中国线人纷纷被捕,美国在中国的情报能力受到了严重打击,而这背后的根源,是两国实力的转变。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国力的强盛,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失去的民族自信心逐渐被找回,中国不断上涨的公务员薪资与体制保障,也让美国为中国线人开出的情报费略显低廉,加之不断推进的反贪风暴,部分贪污与泄密并存的腐败分子接连落马,让美国人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情报来源。
现在,美国政府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庞然大物的情报刺探,似乎显得束手无策。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法新社2018年的统计,近年来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间谍人数有11万多,其中外国国籍的间谍近5万,中国国籍的间谍近7万。
而在这些人数众多的间谍内,为美国情报机构效力的间谍就多达1万9千人,而北京、上海与广州等各大城市,则是这些间谍云聚之地。
时至今日,这些异国的间谍依然以最为普通的面孔在中国的土地上活跃,但他们的身份与任务,却无人可知。
高楼林立的大厦间,那个与你相逢而过的陌生人,也许就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结语
陆建华间谍案和潘婉芬间谍案,仅仅是众多情报斗争中大众熟知的几例,在隐秘而又残酷的情报斗争中,有许多案件因为保密需要的缘故,依旧未能向社会大众公开。
在这片布满未知迷雾的残酷战场上,没有人能知道这其中的所有秘密,唯有那零零星星关于谍战的新闻报道在提醒着我们,国家并不安全,间谍或许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