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岩礁和日向礁是两座位于东海的水下暗礁,它们虽然不是领土,但却是中国固有的海洋权益和渔民传统的渔场。
然而,韩国却一直对这两座岛礁有着强烈的主张,试图将它们划入韩国的专属经济区,从而侵占中国在黄海的海洋资源。
这导致了中韩两国之间的长期争端。
苏岩礁位于江苏南通东277公里处,是一座完全淹没于水下的海上暗礁。
它距离海面最近的地方约为4.6米,属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
苏岩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沿岸渔民的重要渔场,被广泛记录在历史文献中。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有人认为这就是苏岩礁的最早记载。
在近代以来,这座岛礁却成为了中韩两国之间的争端焦点。
1952年,韩国提出了所谓的李承晚线,将苏岩礁擅自划入韩国领域内,并在1987年和2001年分别在苏岩礁上非法设立航海浮标和建筑物,并将其命名为“離於島”或“波浪島”。
日向礁在中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距离海面最浅处也只有约7.2米。
它位于江苏南通和浙江舟山之间,是我国东海大陆架的延伸部分。
日向礁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然而,韩国也对这座岛礁有着强烈的主张,将其纳入韩国的李承晚线之内,试图侵占我国的海洋权益。
韩国对苏岩礁和日向礁的主张,是基于中间线原则,即以两国大陆架的中点作为划界标准。
韩国认为,这样可以保证韩国在黄海的海洋利益,也符合国际法的公平原则。
然而,这种主张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正的。
因为按照国际法,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该考虑到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原则,即以大陆边缘的自然延伸作为划界依据。
而中国的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自然延伸原则划分海域对韩国不利。
因此,韩国对中国主张自然延伸原则,而对日本主张中间线原则,这是一种双重标准。
中韩两国为了解决黄海划界问题,从1995年开始就一直保持磋商,但至今还没有达成一致。
截至目前,双方已经进行了11轮谈判,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韩国的划界提议不公平,中方无法接受。
韩国还在苏岩礁和日向礁附近进行了一系列的单方面行动,包括建设海洋观测站、扩大防空识别区、派遣军舰和飞机巡航等,
这些行动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海洋权益,也加剧了中韩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这一争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呼吁中韩两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分歧,避免发生冲突和危机。
联合国、美国、日本、欧盟等都表示,希望中韩两国能够尊重国际法,通过友好协商,找到一个公正合理的划界方案,维护东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解决苏岩礁和日向礁争议的前景和途径,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苏岩礁和日向礁的争议,不仅关系到中韩两国的海洋权益,也关系到东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解决这一问题,对维护地区和平与中韩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韩两国都应该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坚守国际法和公平正义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划界方案,共同维护东海的和谐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