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在赣州待几天,等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周日回来见一面,于是一上午都在研究去哪里转转,发现可去的地方有很多,足以填满这几天的时间。
雨还没停,不过下的也不大。我拿上伞出门。
客家文化城。这个不要门票,也几乎没有游客的地方,却非常合我的胃口。
进门右手,一条小路,一侧立着五根石柱,记载客家历史的石柱。
每个石柱下面都有一段文字,和石柱上雕刻的图案相呼应。
客家人,就是不断因战乱南迁的中原汉人,他们为求生一次次离开家乡、远赴他乡,在陌生的土地上拼命挣扎、生根发芽,又一代代心念故土,寻根问祖。
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五胡乱华,中原汉民第一次因不堪战乱向南迁徙,进入皖赣,成为“客家人”。
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第二次迁徙,至赣南闽西。
宋元,靖康之耻,蒙古南下,第三次迁徙,进入广东。
明末清初,华东华南地区人口繁衍过多生存资源不足,川桂湘因战乱瘟疫灾害等人口骤减,政府强制和民间自发组织百姓西迁,第四次迁徙。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大部分太平军为客家人,失败后清政府对客家人进行压迫,大量客家人迁移到海南甚至更远的南亚地区,第五次迁徙。
五根石柱分别记载了这五次迁徙,这五次迁徙背后的历史,不仅是客家人的,亦是中华民族劳苦百姓的血泪史。上面的每一次战乱和动荡,都有着数不尽的亡魂和数不清的悲怨,印证着生存的艰难。
与之相比,我的这个时代,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杨公祠。杨公是杨筠松,中国风水宗师。
中国风水历史。
风水有关典籍书籍。
风水罗盘。
杨公背后的大罗盘。
殿内外一个人也没有,有香和烛。我给杨公上了三炷香,自己从案上的签筒里求了个签,又在门口的桌子上看到本解签的书,翻到我抽的签页看了看,大意是现在时运不济,应该像钓鱼的人,做该做的事,安然等待,享受宁静,终非一般人,静待成功之日。
看完,我又拿了三根烛,点燃插在殿外的香炉里。虽然小雨有风,但火助风势,三根烛火越燃越旺,丝毫不惧细雨。
九曲桥。塘里有一些鱼,一条金黑相间的大锦鲤在不停地四处游动,跃至水面吞食落叶。
济和塔。意为客家人和衷共济,同谋发展。
客家宗祠。
可能刚办完婚礼,门口的展板上是用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拼贴的“早生贵子”。
这里可能刚摆完婚礼宴席。
再往里走。
谒祖堂。
两旁摆有客家百姓祖宗牌位,牌位中间是炎帝和黄帝的雕像。
我也拜了拜祖宗,我们都是一个祖宗。
墙上的木板刻着每一个姓氏的起源,下面摆放陈列的是一些族谱。
我仔细看了关于姓氏族谱的一块块展板,我有些理解老人对于要孩子、将姓氏传承下去的观念了,这种宗族观念是一种文化。我们已经很难知道爷爷以前的祖先是谁了,所以宗族观念也不重了,但还有族谱的,会看到以前一代代的祖先,看到他们的事迹和传承,他们的努力和不懈,所以不想让祖脉断掉。
这个地方,很庄重和肃穆,我们是世界上不多的还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古老民族,很多同时期的民族早就不存在了,文化也已经成为石碑和书上的记载,继续传承这些也许是一种使命感。
往外走。
门外是广场,远处是杨仙岭。
另一侧还有非遗馆。这里有三个围屋。
围龙屋,里面陈列着很多习俗技艺。
赣县食贡,这是一种用面做的祭祀贡品。
客家人在建造土楼时,既没有忘记建造宗庙以祭祀祖先,又在满足防御的需求下创造出了围屋。
在迁徙的路程上,客家人时常遭到当地土著居民的排斥。在客家人刚刚迁移至赣闽粤时,土著居民常常袭扰客家人,他们意识到要在一片新的客居地定居下来,就必须得团结互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天下客家是一家”的观念。
现在的客家人,已经遍布全世界,但他们仍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集会,全球客家精英汇聚一堂。
方围。这里也陈列着很多年节的习俗,跟我们很多都是一样的,比如过年给长辈拜年,长辈给红包等等。
这个地方,很值得一来。虽然没有可能了,但我真的很想知道我的祖先一辈辈都是怎样的。
客家文化城对面就是一条江,江边有步道可以走走,对岸是烟雾缭绕的杨仙岭,还有那高高的振兴塔。
江上有挖沙的船。
岸边的沙滩上有人在钓鱼。我也要像钓鱼的人一样,做好该做的事,等。
逛完已经傍晚,去热闹的街区吃饭。
路过一个很火的零食店,我在广东就看到不少零食店。
里面真是各种零食都有,感觉在这里逛的年轻人都满心欢喜。
看到一家很抓眼球的店,犹豫一会儿,还是走过去。
各种烧烤和菜的图片挂在墙上。
进去后的橱柜,也很吸引人啊。
我就不吃烧烤了,点当地特色吧。
田螺烧鸡爪。鸡爪软烂,味道很足。田螺我心里有障碍,源于北京的福寿螺事件,以前只在南京一家老字号吃过一次,这次来了江西觉得也应该尝尝,但我不是很爱吃,嘬嘬味儿还行,螺肉的口感我觉得一般,没怎么吃。
干锅牛蛙,这个是真辣,里面有红色辣椒、绿色辣椒和黄色辣椒,我来之前朋友跟我说这里的菜很辣我不一定能吃,我吃的时候鼻涕不停地流,但也许是在四川待过,在北京也没少吃九宫格,嘴里还好,吃完也没啥感觉。
辣是痛觉,痛得多了,就会习惯。
我喜欢赣江,这里有风景、有人文、还有美食,都是我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