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94年,年逾六旬的苏轼被贬惠州,他已进入暮年,一生起落,因为“不合时宜”,在宋朝那个党争激烈的时代,率直的他很难搞好政治。
他在惠州待了两年多,留下很多诗篇,惠州礼遇他,他也做了不少造福当地百姓的事,一直被歌颂到今日。
惠州西湖,原名丰湖,自苏轼之后被称为西湖。
苏轼在惠州时,总流连于此,说它像杭州的西湖。
很多景致也跟杭州西湖很像。
泗州塔始建于唐,也因苏轼的诗句闻名。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苏轼喜欢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是惠州的名人。
苏轼的纪念馆也是著名景点,里面放了很多他和惠州关联的内容。
一生颠沛。
但我其实特别想写的不是苏轼,而是王朝云。
苏轼一生两任妻子,十余岁与他成婚的王弗陪了他10年,伴他一路成长,助他从学子到功名,但英年早逝,在他30岁时病亡。十年后,40岁的他在一朝梦醒,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而那个时候,陪在他身边的是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弗的堂妹。
王闰之陪了苏轼25年,没有才情却贤良淑德,在他因乌台诗案先下狱后被贬黄州,之后复启用又被打压的过程中一直尽好妻子的义务,伴他辗转动荡。直至1093去世,苏轼在给她写的祭文中承诺“同穴”。
王闰之刚去世,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惠州。这个时候,他身边的侍女妾室们眼见未来无望尽数离开,只有王朝云一人执意一生相随,无论天涯海角。
王朝云早年家境清寒,沦落为西湖歌女,12岁时在西湖遇见年近不惑的苏轼,被收为侍女。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苏轼被贬黄州时纳她为侍妾,东坡肉实为王朝云看到仕途不顺的苏轼日渐消瘦而为他所创。
当已近暮年的苏轼再度被贬至偏远的惠州时,王闰之已逝,其他妾室也已四散另寻它途,陪伴苏轼的只她一人,她义无反顾,陪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两年后,从小生在杭州的她便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染疾而亡,年仅34岁,临终前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虽为妾室,却是苏轼最后的慰藉,他为她立朝云墓、筑六如亭。
苏轼怀念王朝云,怀念与她一同在惠州西湖漫步湖堤、泛舟波上、回忆杭州美好时光的日子。他用杭州西湖的各处风景地名为惠州的山水取名,建塔、筑堤、植梅。
孤山只剩苍老的苏轼一人,朝云去世不久,苏轼再度被贬海南儋州。这时60岁的他已经看开了一切,心无所挂,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他传道授业,发挥余热。
每次看到关于苏轼的评说,赞扬他乐观豁达、虽屡遇坎坷失意而寄情生活,为后人楷模时,我就总是会想,若人于万般不如意之时,有王朝云这样的红颜知己相伴左右,不离不弃,痛苦都会大打折扣吧。
朝云12岁在西湖为苏轼轻歌曼舞侍酒,是上天救她,还是苏轼的幸运,如果她在赴惠州那一刻也和其他人一起抛弃孤苦伶仃的苏轼,让他一人远赴岭南,事业爱情全无,会是怎样?
虽无名分,却报恩一生,死后独眠于远离家乡的惠州孤山。王弗与苏轼母亲一起葬于家乡眉州,王闰之与苏轼合葬于汝州,王朝云永远独自守着她一人陪苏轼度过的惠州时光,无怨无悔。
今天居住在惠州西湖边的人们,站在阳台窗前眺望湖景时,能否恍惚间看到苏轼和王朝云的身影?
朝京门,最早是惠州的北门,明代扩建此门,改北门为“朝京门”。相传宋代这里野象出没,被朝廷当成“荒蛮之地”,是流放遭贬官员的好地方。朝云怕过野象么?
客家菜,酿三宝,茄子、苦瓜和豆腐分别加入肉馅,让我下了两碗米饭。客家凉帽也叫苏公笠,相传北宋年间,苏轼被贬惠州,有一天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里打理花草,为了爱妾不受日晒雨淋,就在当时竹笠的基础上,制出在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给她用,人们纷纷效仿,于是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
除了东坡肉,朝云为苏轼又做过“酿三宝”么?
苏轼伟大,王朝云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