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便奔查(zhā)济。
从泾县的大巴,其实就是公交,开到查济,要开一阵儿。
车上坐满了上岁数的叔叔阿姨,他们之间的交流,很遗憾,我已经完全听不懂了。
查济古镇属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这个村很有历史,但我要先说桃花潭。
离查济不远就是太平湖和桃花潭,桃花潭就是李白写《赠汪伦》的地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告别了汪伦后,又受查济人查师模之邀,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古代虽然交通不便,但当时的文人墨客也总是四处游历。这些游历往往是在官场不得志或不如意的时候,很多的名词佳句,都在游历中写下。游历除了自己带随从行走,也有不少是受人相邀,到一地除了游山玩水,也免不了饮酒畅谈、把酒言欢。分开的时候,也会惺惺相惜、依依不舍。
和今天一样。区别是,有些人会记录下来,大才子更是能留下千古名篇,让这份情谊源远流长,供后人揣摩和瞻仰,普通人就只能随着个人的湮灭消逝于历史长河中,没人知道与记得这里曾发生过什么。
查济是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
自唐宋以来,查氏族人就在这里繁衍,并订立家规、家训和家理。这些以孝道和祖先崇拜为中心展开的规则,最好的体现就是祠堂和牌坊。
然而今天,我们已经基本不再遵从于此。因为没有了记载,除了爷爷,至多是太爷爷,已经根本无从了解关于祖辈的任何内容了。
每个人的出生,都源于父母,没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就意味着,今天在世的每个人,都是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一代代人延续下来的,每一代人中都有与自己存在血缘关系和基因传承的人。但我们今天已经极其独立与割裂,很难再做到寻根问祖。也许姓氏是一条脉络,但也有很多过继或领养后跟随养父姓氏的。
我刚出发时,曾去过我爷爷的老家任丘,但除了一片长满比肩人高荒草的坟头,再没找到任何踪迹。
我的祖辈,曾有过哪些辉煌,又经受了何等苦难,我已完全失去了了解他们的机会,这也是一种苍凉和孤独。
“查济祠堂众多,因为所在之地查姓人群庞大,据说在极盛的明末清初时有十万之巨。查姓人从一千三百余年前开始繁衍生息,支系丛生,一旦某一支系发达了,后人就会建祠堂以光宗耀祖、鞭策后人。
宋末元初的查济人查郁,人财均异常繁茂,始开基立业,建宗祠、修宗谱,规模宏远。明末清初,查济人的官宦生涯进入了鼎盛时期,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一浪接着一浪,翰林、京官、封疆大员、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不绝于政坛,据统计,明清两朝,查济七品以上的官宦就达一百二十九人,他们发迹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衣锦还乡。”
有幸,这些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能留存至今,更是查姓人的荣耀。
我选了一家在村子深处的民宿居住,选的理由除了评论里说老板热情,还说老板娘做菜很好。
这里的民宿真的就是当地人家,腾出几间房装成酒店的样子。
门口有两三张石桌石椅,坐在巷子里、人家家门口吃饭,够体验生活了。
我点了一道太平湖红尾鱼。上了菜聊天才知道,这鱼是老板去太平湖自己钓的。
鱼的刺极多,也异常鲜美。
我本来是吃不了这种刺多的鱼的,多年前和一个兄弟在无锡吃鱼,因为嫌刺又多又细,吃起来太麻烦,我干脆一顿乱嚼就咽,结果被扎到了,兄弟陪我去医院,大夫检查了好久都没找到那根小刺,折腾了我一晚上。
虽然已经40岁,经历了种种,但我仍是心浮气躁,吃东西习惯狼吞虎咽,哪里有耐心在一块小拇指大的鱼肉上,细细择出6、7根小刺?
我想,我有的是时间,今天我就要耐下心来,好好的品一品这条鱼。
以前看江浙人吃大闸蟹,可以在细致吃完后,将蟹壳还原。惊叹之余,无法理解,觉得太闲得慌。今天我改变了认知,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从未有过并根本缺失的东西,就是静下心,慢条斯理的感受和享受生活。
一小块鱼肉入口,用舌尖去细细抿刺,在这个过程中,鱼肉的鲜美和酱汁的丰富味道被认真捻出,虽然我还是无法做到鱼肉和刺的彻底分离,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内心从急躁变得平缓。
原来以前,我都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吃饭、做事、做人皆是,再好的拥有都未认真品尝其好。
只是年轻时,条件相对好一点,得到都很轻易。而今,无事无业,头秃兜瘪,只剩不断地失去。
如再不肯静心,稳稳如择刺般一一剔除种种负面,何得鱼肉甜美,还将永远如鲠在喉。
就像这民宿老板一样,耐心钓鱼、炖鱼、吃鱼,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得那一点点甘鲜。
我得一点一点把丢掉的,都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