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内容,图片很多,我确实在这一路不停地拍照,想去分享我看到的一切。
但图片压制了表达欲,在没有图片的时候,我会竭尽全力用文字去描绘场景,而在图片之下,文字就变成了简单的注释。
我不知道哪种方式更好一些。也许我更擅长文字,或者说文字更能够给我满足感,但这也许不是别人喜欢的。
今天我不想说行程。
从上个礼拜一出发,到今天是11天,这11天我在河北,我对行程全无计划,都是头天晚上、甚至第二天一早决定去哪里,我也不知道我要用多久的时间走完,只是给了自己一段很长时间的预期,3-5年,但最终到底会实现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是没底的,因为第一我不知道我能否解决我的问题,第二我不知道何时能解决,如果迟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我也不知道我又能坚持多久。
这11天,时间占据得满满的,走、看、吃、写、睡,让我没功夫强化自己的情绪,虽然这些情绪无时无刻不在,但因为忙碌,它显得不那么浓重,可我知道,其实什么都没解决。不过是暂时有了一种我姑且可以接受的方式回避而已。
我不过是选了一种不易回头的方式去逃避,试图给自己空间和时间,解开心结、放下执念。
所以今天有人问我独自旅行是在找寻什么的时候,我想了很久,觉得无论我说什么,都不过是借口罢了。
就像我对每个关心我的人所解释的,我为什么要出来,虽然种种理由都堂而皇之,但全是扯淡。
我不是要去做一件具有多么伟大的意义或巨大价值的事,我只是在种种方式都无解之下,以我个人的认知所不得不选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遇到困境时感受艰难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千差万别,我觉得我当下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今天在知乎上看了一个回答,话题是“人到中年是种怎样的体验?”答主匿名了,他“73年,人生一片灰暗,了无生趣。”其实他的生活一切都很好,除了一样,他唯一的女儿抑郁症自杀了。“她走了,走的很决绝,没有一点征兆,带走了我的心,我的一切。”答主写了两首江城子,悲怆至极。他的女儿走的时候留下了一句话:“不需怀念,活着的时候能尽量表达爱意就是幸福,某些人总是要走的,就像河流回归大海。”我把原贴链接放在最下面的阅读原文处。
文章给我的触动有几点。一方面是他女儿的,关于抑郁症,有人说得抑郁症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因为不愿为难别人,自己承受了所有的折磨,终将自己压垮。他女儿敏感而且多才多艺,爱读太宰治,我曾看过太宰治的《斜阳》,那真是可以让人压抑到窒息的文字。另一方面是关于答主的,他说有人外表柔弱内心刚强,比如他夫人,比他先走出痛苦;而他外强中干,一直无法走出来,“为什么在我幡然悔悟的时候上天却不给我机会?”后面很多的追更,无不是他对女儿的思念,这个帖子就变成了他的树洞,将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
我很理解他的女儿,那种绝望的状态,无望的痛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混沌的活着的,对有些人来讲,死真的是种解脱。我也很理解这位父亲,人不是有吃有喝就可以无忧无虑的,有时候仅仅是一点,就那么一件事,就可以将生活的全部乐趣都带走,而且永远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我总是说,“你不是我,怎知我痛。”这是成龙《感受》里的一句歌词。
我的旅程并不好受,甚至是痛苦的,只是比我留在北京的痛苦程度显得小一些。
人生是不会按剧本发展的,预期永远无法抑制未知和突变,这是我可能会坚持下去的一点信念,或者说,我在赌一段很久时间的旅行中,可以有突然的解放和觉悟。既然是赌,我就无法预期。虽然被嗤之以鼻,觉得我就是在胡闹,觉得我的所为完全不是正常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我实在懒得争辩,你们所说的我全不想要,我想要的又无能为力,我走我选的路,写我的东西,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我愿意用一种磨难去替代另一种煎熬,就算结果如别人预料般无疾而终,我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人生一场,无非早死晚死。
我的亲人朋友们,别再苦口婆心的劝我回去了。
我在很坚强的求生。任你再爱我,你也无法替我活。
明早7点,继续分享今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