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因为在二附中的文科实验班,每周可以从图书馆借三本书。
那个时候每次从图书馆借了书,都是如饥似渴的看,每次放学回家书包里背着一本大部头的书,整个人都洋溢着快乐,就好比现在回家书包里背了一大捆钱。
高中三年,看了我过去人生中70%的书。
这些书里没有武侠和言情、没有四大名著,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个时候不爱看。
外国名著看了不少,《百年孤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等等等,那个时候,只要是知道了有哪本国内外文学界有点名气的书,我都会去借来看。
也不是所有的书能都看得进去,可能是有些书的翻译适读性实在太差,我看得云里雾里。比如我试图读过《追忆似水年华》,没读下去。
我最喜欢看的,是一类略带颓废的现代文学,我还记得的,有《城市战车》、《找不着北》,以及后来石康的《晃晃悠悠》。
再之后,就迷上了村上春树。林少华的翻译实在是好,《挪威的森林》我前前后后读了十几遍。主人公渡边那种深入骨髓的无所谓和孤独感,那种想要又不可得、无望的当下和未知的未来、忧郁和落寞、单身公寓里的威士忌和爵士乐、一个人的遥远旅行,都在潜意识里浸染我。
村上其他的书我也大都看过,《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但远没有对《挪威的森林》的喜欢。甚至除了书名,对内容的记忆都不多了,印象深刻的有《1983年的弹子球》里的一段话:“在你坐在弹子球机前持续消耗孤独时间的过程中,也许有人在读普鲁斯特,有人在一边观看车内电影《勇敢跟踪》一边同女友沉浸在性爱抚的快感中。不久的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洞察时代的作家,或幸福美满的夫妻。然而弹子球机不会将你带去任何地方,唯独‘重来’的指示灯闪亮而已。重来、重来、重来……”
2016年我出差去日本的时候,在“柏青哥”店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就是想去体味那种消耗孤独时间的感觉。包括那次出差,以及后来我独自一人坐海洋量子号去长崎和福冈,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是在体验村上书中的世界,他描述故事的发生地,他文章情节的场景,一切都变得特别契合。
通过《挪威的森林》的推崇,我又迷上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刀锋》。
《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处处映射着菲茨杰拉德妻子泽尔达的影子,这对才子佳人伉俪是在那个先繁荣又萧条时代的美国极其光芒耀眼的存在,短暂的纸醉金迷、纵情享乐,一生的彼此背叛、相爱相杀,最后一个死于酗酒肺病心脏病、一个死于精神病院的大火。《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英文很棒,看不了英文的市面上中文翻译的版本有十余种,买之前可以去知乎搜一下几个翻译版本的对比。连书都懒得看的,有莱昂纳多主演的同名电影,很经典,忠于原著,场面宏大,演技到位,值得一看。
毛姆的《刀锋》和《月亮和六便士》,都描述了“放弃当下追随内心寻找真我”的故事。《月亮和六便士》以画家高更为原型,描述了一个伦敦股票经纪人,一夜间抛妻弃子、放弃中产生活,跑到巴黎学绘画,最终安家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大溪地),娶了当地女子,痴迷作画一生直至死。书中出场人物较多,其中两位外科医生的职业和人生选择对比非常震撼人心。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是英国非常伟大和成功的作家,他的感情经历也挺复杂,总是为他的一任又一任男友伤心欲绝。
这些书,深刻的影响了我的高中时代,以及我的一生。我深受荼毒,没法再像个正常人去过按部就班的日子。
可惜我后来没有学我最喜欢的中文和历史,却选了金融。
也许现在,到了该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