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物不是


这个周末,本来想自己去野鸭湖或者龙门涧转转,都还是多年前去过的。
以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每个周末都要去京郊的一个景点转转,几乎跑遍了北京的所有景点。那个时候还没有小红书之类的网红概念,一些景点不是很出名、游客也不多,现在看来,似乎都人满为患了。
会吃、会玩,其实是很多人不太具备的。这并不是在网上看到个地方就跑过去打个卡,而是需要有足够多的量做积累,还要有发掘和探索的能力。
网红,会带火一些餐馆和景点,但也会迅速毁掉这些餐馆和景点。因为每一样美好的事物,承载的能力都有限。我经历过太多,以前留有美好回忆的餐厅,再去虽然菜品还是那些菜品,但品质已经下降得完全不值得心心念念,它按自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流程惯性,一个掌勺的形成的肌肉记忆,每天只能做这么多的量,也只是一个稳定的老板、厨子、伙计的稳定生活来源,让日子过得还可以并安稳。但一下子火起来,人们络绎不绝,门外排起了大队,有多少人能做到放着可以挣的钱不去挣?只能简化流程,或者招人教徒弟,味道不变才怪。
当年,新川面馆和庆丰包子,是挤在新街口丁字路口的两家老字号。全北京都只有那么一家。新川每天里面的人都是站不下脚的,端着碗吃面的人比比皆是,庆丰包子更是家里老人指名要让路过时带点回去给他们的。后来,满大街的分店一开,我也说不上口味的变化具体在哪里,但就是不再想去了。
2000年时,我上大学,租了护国寺的一间平房。很多个中午,我刚刚睡醒,溜达着到新街口,买一碗大碗的担担面,4.5元,美美的吃一顿,再续一碗免费的面汤。有时朋友过来,还会切上2两肘花,再喝两瓶大绿棒子。新川门口有个叫“傻三儿”的卖北京晚报,5毛一份的他卖6毛,懂的从来不问直接买,没见过的跟他抢白他也懒得回应爱买不买。
遥远的记忆和那些美好的日子肯定是一去不返,但如今就连可以通过味蕾唤醒的时光隧道也找不到了。
扩大经营、开分店是为了多赚钱,但越开生意越差,结果实现了目标么?
2009年我去香港出差做项目,记得同事带我去了一家叫九记牛腩的香港餐馆,那家店就那么一家人,就这么一家店,不开分店、也不多做,客人再多、排再长的队也不管,每天就那些量,卖完了收摊儿关门。口味永远一成不变,食客可以是几十年的老客。这是一门手艺,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能有口饭吃。
还有香山的鬼笑石。我去的时候,夜晚爬山黑咕隆咚的还有点怵,有一段又长又陡的上坡,边走边回头眺望远处的京城夜景,宁静而美好。现在,那里就是个大集市,仿佛不是跑了很远找一处心境,而是吃完饭下楼在小区里遛弯。
没办法,这也无法改变。
从年轻开始就在一处又一处找寻、放弃的无限循环中,三里屯、后海、南锣鼓巷,北京的酒吧街在我年轻时不停地变换,一处环境好又物美价廉的地方,火起来后变得又闹又贵,就只能再找地方。如今我已经年龄大不常去酒吧了,北京也只有一些零星的小酒吧还有些感觉,酒吧街已经完全变成宰游客之地。那不再是生活。
我有些羡慕我的很多外地同学同事,他们过了许多年回到家乡,当年的街道、学校、饭馆,都还在,都还一模一样。而我,成长的环境,几乎全都拆了,我已至中年,人非是不可逆的,物是却都做不到了。
所以,我对这座城市、这个家乡,其实是越来越没有感情和留恋了。
最后说一句,我最爱的和平小馆,也关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