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和王阳明(二)殊途同归


唐伯虎和王阳明同处一个时期,在同一历史舞台上,虽都才华横溢,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我每看到历史巧合对二人的编排,设身处地的想到细微处,便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脑补假想两人的隔空惺惺相惜,不禁唏嘘。
唐、王的一生虽只有两次交集,但在这两次交集中,却是截然不同的角色和结果,对比反差很大。我看了大量关于两人的文章,大体评价都是为唐伯虎的造化弄人和怀才不遇而哀叹,为王阳明的志存高远和坚毅隐忍而钦佩。但我略有自己的看法。
1499年的会试,对王阳明来说,是按部就班进入官场的水到渠成,是飞黄腾达的起步,但却是唐伯虎命运急转直下的颠覆时刻。坦白地讲,我虽然理解唐伯虎的落寞,也能体会他内心深处的绝望,他自负天下第一的才华却历经幻灭落差的巨大暴击,又接连被爱人兄弟抛弃尝尽世态炎凉,但这却成就了他。舞弊案对唐伯虎不是坏事,以他玩世不恭的性格,即便顺利进入官场,下场也必定不会好,明朝官场的争斗倾轧程度之剧烈,他被整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也恰恰是他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才能于困顿中寄情诗画,写出潇洒秀逸的诗句,画出的意境优美的仕女、山水。古代文人中,此种性格之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大多官场失意,辗转流离,却成就千古名篇。
唐虽疯癫张扬、为世俗所不容,但他自有傲骨、自斟自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古人科举做官是最辉煌的事,是每个读书人心中的最大追求,就类似于今天的胡润百富一样,人人皆想挣钱发财。但大官不是人人可做,有才也不一定行,大财也不是人人能挣,一方面要看是不是那块料,另一方面也要靠环境和运势。
说到这里,我想起不久前兄弟苦苦规劝我好好钻营挣钱,莫存其他杂念,像极了好友祝允明规劝家境衰落时的唐伯虎潜心读书准备科考。
唐虽是科举第一奇才,屡中榜首,但他不适合做官,有生长环境和性格的原因,但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虽然人们觉得他失意潦倒,但我却觉得他找到了他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虽不能为官也没有太多钱,但帮人写写墓志铭、卖卖画,在那个动不动就吃不上饭要造反的年代,他比大多数人过得是好的。桃花庵的桃花美酒和清净悠闲,第三任妻子沈九娘虽是苏州名妓出身,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貌双全,在唐伯虎落魄之时,沈九娘给了他精神慰藉和温柔陪伴。正是过往的经历和彻悟的生活,升华了唐伯虎,让他在诗词书画的创作上,达到了震铄古今的高度,这怎么能说是一种失败呢?
虽然宁王的重金邀请,让唐伯虎又有了发挥才干的期望,但他历经世事,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不过区区半年而已,离宁王真正起兵造反还有4年之久,唐伯虎却毅然舍弃王爷座上贵宾的钱财功名,装癫而去。要知道,明成祖朱棣也是造反出身,而当时的皇帝朱厚照不理朝政、荒嬉无度、任由宦官恣意枉为,宁王拥兵自重,谁能笃定宁王失败的概率更大?而唐伯虎不想赌,甚至不想多占两年荣华富贵的便宜,从结果看,他全身而退,避开死于非命的灾祸,但这也是源于他清醒的自知。我想,如果历史不是这样发展,无兵无权的王阳明没有运筹帷幄成功,假使宁王造反成功,唐伯虎也还是一样安然的过他的日子,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
不要小瞧这一点,假使你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突然有了个大机会让你翻身,但结果亦有概率是很长的牢狱之灾,你会不会赌一把?不必回答,牢里从来不缺人。
有人说王阳明的伟大成就,唐伯虎根本就没有资格和其相提并论。
我不否认王阳明的伟大,我也很崇拜钦佩他的成就、思想和知行合一,但他亦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王阳明年轻时因说了肺腑之言而险遭杀身之祸,但自此之后,他圆滑世故了许多。王阳明的成功,主要是源于他一直以来信念和意志的坚定,但也离不开他的深厚城府。数次平叛,每次的开局都是缺兵少权,主要是靠他的权谋和对人心的拿捏,做成了旁人看来不可能做成的事。可以说,王阳明洞察人心,在两军交锋中攻心计谋层出不穷,是他以少胜多、攻坚克险的主要战术。当然,王阳明做这些,一切本着为天下百姓免遭战乱和生灵涂炭,所以他是圣人,所以谋略诡计并不和他的心学良知相左。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阳明才能在屡次平叛之后,不邀功,不受赏,心平气和的坦然继续做自己想做和自认该做的事。
他的权谋,唐伯虎断然没有,只能是被玩死的那个。所以他们只是做了各自适合和擅长的事。
也有书中说,王阳明平叛之后取走了朱宸濠在南昌府邸的巨额财富,所以才修建了自己奢华的伯爵府,不知历史真相如何。至于都说唐伯虎风流,唐伯虎一生三个妻子,没有共存过,王阳明一妻五妾,在其死后为了争家产斗得不可开交,我纯粹个人觉得,虽然流连烟花之地是唐伯虎常做之事,但穷困潦倒看尽人情冷暖的唐伯虎,比功成名就财大气粗的王阳明,更深刻的理解和珍重感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以上谈不上为唐伯虎正名,更不是贬低王阳明。只不过王阳明的伟大已举世瞩目,我不想再拾人牙慧。
王阳明宁静平和、运筹帷幄,用思想开悟众生。唐伯虎嬉笑怒骂、游戏人间,用诗画成就自己。舞弊案与贬为驿丞,桃花庵与龙场,何其相似,殊途同归。
明朝距今不过600年,我常去景山,万春亭俯瞰北京城,而后从东下山,在崇祯自缢的歪脖树下待一会儿,体味他操尽心力也无力扭转江山败局只能以死殉国的绝望。
明朝的权臣才子数不胜数,我等平凡之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无论才华还是机遇,都没有任何可比性。但人性是一样的,面对命运的选择是可以共通的,处世之道更是不分高低贵贱。
王阳明人生低谷的驿站长,已经是唐伯虎可以做的最大官都比不上;唐伯虎想参加科举当官,只是王阳明践行做圣贤的一条途径而已。但我不觉得他们有之间多么巨大的鸿沟,我觉得他们的本心都是一样的。唐伯虎醉心诗词书画,不是为了以此流芳百世,他也未在活着的时候得与后世声望相配的财名,他只是以此抒发胸中真情实感而已。王阳明深研圣贤之道,宣讲心之学,劝人追随内心良知所向,恰恰也是唐伯虎一生所追求所做的,只是王阳明的地位更高、更善权谋,所以有能力挽救黎民于战乱;唐伯虎无力惠及他人,便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出身、性格和命运之下,都做了自己擅长、适合并喜欢的事,都在人力有限之下按自己的意愿过了自己的一生。
今日,我见过富者奢华无度,又一夜返贫,恰如明朝高官权倾一时,又抄家问斩。我经过从高山跌入谷底,本是大好香江光明憧憬,却等来桎梏,希望破灭,苦寻出路而不得,和唐、王亦有相似。浮生乃烟云,深情亦凉薄,这都不是活着该寄予厚望的。
我之所以细看唐伯虎和王阳明,也是想在困顿中找出路,历史并无意义,我们也没有旷世才华,明白再多的道理该犯的错还是会犯,人都有无法自控的地方。只希望看得多了,悟得深了,能更平和的接纳他人,最终看清自己,以求自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管外物如何变迁,守住自己内心的坚持,亦可复述王阳明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