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外的老街区和老饭馆


上周去奶奶家,怀旧的情感爆棚,沿路看见老楼老地儿就拍照片,看见老饭馆就忍不住进去两眼。
德外全称德胜门外,虽然在我上小学时还不咋地,但近十年这片儿一度成为了北京住房市场的香饽饽,德胜学区和金融街学区被称为北京最优质的学区,就近入学的学校个个都是重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这座小学几经变迁,前身是我30年前就读的德外四小,后来变成民族团结小学,然后并入实验二小)、育翔、西师附小、五路通等。
虽然我已经早就没有先见之明的离开了,但我的很多同事朋友都将房子买在这里,所以我把照片整理出来,于我是一种纪念,于住在附近的人是个参考。

我10岁以前,主要活动在旧鼓楼外大街以西的安德路南北两侧。
鼓楼大街地铁站出来,就是北护城河。

这一段儿的护城河承载我少年夏天的很多记忆,我在河里网老籽儿(一种青灰色的大蜻蜓)、逮鱼,那个时候河水很浅,而且并不干净。
我经常带着网子就溜达进白孔雀艺术世界,看见外国人就过去问人家:what's your name?可是老外不讲究,不按课本教的回答我:my name is ***,and you?所以我经常接不上老外的下一句,因为根本就听不懂他们回答的是什么。

旧鼓楼外大街有家老爆肚满,不是老店,只是一家新开不到十年的分店,这条街的门脸儿都是后建的。
早点比较丰盛,传统北京的豆浆油条糖油饼、牛肉包子豆腐脑,您可别要炒肝儿,这是清真店。北京早餐我最爱的是炸豆腐汤,也叫豆泡儿汤,有的地方混着丸子一起卖叫丸子汤,不过那丸子是豆面儿的,我吃不了,剌嗓子。
正餐最主打的肯定是爆肚、烧羊肉之类的,我没吃,我现在对爆肚的感情越来越淡,很多店太贵还不是以前的味儿,之前聊小肠陈聊过。

有一种菜叫水爆三,也就是焯白菜、粉丝和羊肉片,是我的大爱。水爆是相对油爆的叫法,爆肚就属于水爆。我小时候北京人冬天家里吃涮羊肉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就是羊肉片、白菜、粉丝和冻豆腐,自己调麻酱小料儿,买几个烧饼。

烧饼和火烧在北京的区别主要是烧饼带芝麻,火烧没芝麻。听过刘宝瑞相声的知道有个鸡贼在茶馆磕人家的烧饼,“结果烧饼变火烧了,他落一桌子芝麻”。
水爆三其实就是后厨帮你涮好了的羊肉片、白菜和粉丝,蘸着麻酱小料吃。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里吃涮羊肉,大人把涮好的夹我小料儿碗里,我就只顾着闷头吃。

这里还有不少熟食,酱牛肉牛肚。

炸咯吱盒、散子和排叉儿,这个挺好的,可以买回家当小吃吃。
我转了一圈,最后买了个糖耳朵走,我喜欢吃糖耳朵。

往左就是安德路。

六铺炕儿的公交站。我小时候一般不说我住德外,而是说六铺炕儿。

路边的老居民楼,这楼比我岁数都大,是6层的红砖楼,现在的外立面都是后刷的。

六铺炕儿一巷有两家饭馆,一家是老诚一锅,羊蝎子。我小叔还在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带我爷爷来这里吃饭,店里没有红星二锅头,我小叔只喝绿瓶红星、抽都宝,出门自己买的。

爆肚金生隆,老爆肚冯。他们家的爆肚是味儿正的。

他家的涮肉是主打,来这里主要吃涮肉。

我想要俩门钉尝尝,结果卖光了。
不知道他家和北平机器有什么关系,卖北平机器的精酿啤酒。

安德路路边的诗,电话懒得打马赛克了,后果自负,概不负责。

北滨河公园,我小时候总跟奶奶来这里玩。以前里面有个湖,全是荷花荷叶。后来给填了。

后九条公交车站。这些地名,没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是不知道的。

这中学原来叫安德路中学,好像是中专。现在已经被我的母校师大二附收了。这校训我看着热泪盈眶,一直熟记于心,也一直未曾做到。

这家饭馆叫永乐饭庄,我小时候就开了,32年老店。
这种饭店其实才代表了北京的老平民百姓饭馆,30年前不像现在,北京没有那么多主打地方特色的饭店,也没有那么多主打京味菜的馆子。人们很少下馆子,饭馆不会只做北京菜,反而是兼容并包、南北大菜都有,人们聚会好不容易去一次饭店,自然是希望吃到更多口味。

这道红烧肉,我爷爷88的时候,一个人吃了4、5块,看一个老人吃红烧肉吃那么香,是很开心的事。

松仁玉米、罗马生菜、豆豉鲮鱼油麦菜、西芹百合、蒜蓉荷兰豆,你有多久没吃过了?这几道素菜,每一道都曾有风靡京城的时候,都有原来几乎每桌必点的时期,一道道流传下来,到今天这里都还有。


我最后点了爆三样儿和糖醋里脊。
老味道,老记忆。如果你住在附近,你一定要来永乐饭庄看看,它开业的时候,我才8岁,32年之后,它的味道带我穿越时空。
金城湾虽然也开了小20年了,但我一直觉得它是新店,因为我小时候不仅没有这家店,连这栋楼都是后来盖的。

小吃。

牛羊肉。

熟食。

这原来是一家锅炉房。原来没有集中供暖,冬天都是单独采暖。现在放着铁皮柜的地方,原来是个煤堆,我总顺着煤堆爬到锅炉房上面去。小时候的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上房揭瓦!

这是一家老单位了,以前夏天门口摆满了花盆。我在这里逮蜜蜂,揪串儿红。

以此结尾吧。不知道这瓶茅台,多少年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