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本公众号的文章欢迎转发,转载的话请注明出处,记得让大家都订阅哦!小伙伴们也可以分享素材或者干脆投稿给我,我会很开心的——又可以偷懒了嘛!
—–我是神圣的正文分割线—–
在更E教授的故事之前,我决定今天先来讨论一下美国的导师制,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分析分析为什么这边奇奇怪怪的事情貌似比国内要高一些,让国内的小伙伴们也大致有个了解——我们听完故事是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嘛!不了解怎么思考?——放心,这两弹更完了就更E,F,G,H,I……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我会告诉你们我已经把H都写完了吗?(嘻嘻,骗人的,你还真信啊!)
其实我在决定要不要把极品导师系列发出来的时候很是犹豫了一番,因为我家有两个老爹(我和队友的),一个是教授,另一个也是教授,给他们看到恐怕会有些不高兴,一方面觉得我肯定是在夸张,哪有这么多极品的导师捏;另一方面估计会觉得我脑子里怎么净装的是导师们的极品事迹,这个三观很不正确嘛,毕竟人家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多想想他们的好。
所以我今天专门写篇文章来“澄清”一下。
首先,我想说,我真的没夸张(泪奔捂脸状),不信你们去问A实验室的那个谁谁谁,B实验室的哪个谁谁谁和谁谁谁呀——哦,我忘记了,这是匿名的,他们没法出来作证,那就只好麻烦你们相信一下我的人品了。那小伙伴们要问了,怎么会有这么多极品的导师和这么多极品的事迹呢?
其实大部分导师都很正常(看,我的三观还是很正的),只是比起中国的导师们普遍要铁面和冷酷一些——这跟美国学术界的观念和导师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我马上下文就要讨论下这个问题。而之前八卦的这些极品导师们诸如A和B,总体来说属于少数,只不过这些“少数”还是比国内的比例要高一些,而且很不幸的被富集到了某个特定的领域,于是该领域已经在今天被大家扣上了“火坑专业”的帽子。
咳咳,适可而止,咱能不能不要追究是哪个具体的领域了?遮羞布总要留一块的嘛,21世纪是XX的世纪,这话是谁说的来着?
好了好了,澄清结束,我们还是拐回来看一看美国的学术界的观念和导师制度的问题。其实美国的导师极品比国内多且更为恶劣,主要还是因为观念和制度造成的,且在一定程度上,观念影响了制度的制定,而制度的运行又加深了观念,导致极品越来越多,层出不穷。
那么这个观念是什么呢?美国的导师制度跟国内又有哪些不一样呢?
客官,您先来一牙西瓜解解暑,咱们接着聊。
在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中,老师是传授知识,指明方向,将一个“人”培养成“材”的职业,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个人活在这世上,身体毛发受之父母,而知识和思想却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老师。可以说,一个人的行为思想,选择的工作岗位,兴趣爱好,多多少少都与其接受的教育相关。正因为这样,国人对于老师的地位极为看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竟可亲比父子关系,可知老师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很多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都是倾注心血加以培养,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学生不仅是老师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和衣钵的载体。几千年来,这种徒尊师,师爱徒的关系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使得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和文明得以延续。
(呼,上面这两段写的好严肃,我自己都不习惯了,喘口气再写)
为了具有可比性,那些什么小学中学的老师我就不说了,咱单说说做科研的导师。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科研导师,应当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核心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又要训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缜密设计实验来验证想法的能力,以及展示自己成果的能力等等;一个好的导师,应当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鼓励其多去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同时学习他人;一个好的导师,应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建议和帮助,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人脉帮助学生做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看起来是不是要求太多了?其实只要一句话就好:好的导师是能够为学生着想的导师。
我对我的本科实验室导师Y老师至今仍心存深深的感激,实验技能、科研思想上的培养就不用说了,他是真的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每走一步都竭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他们。我那时一边做实验一边申请美国的直博,Y老师就让我把做出来东西写成文章,给我一遍遍的改啊改,想抓紧投出去能申请个好学校——其实对于他自己来说,早已功成名就,根本不需要我这点小成果发表的小文章;在我被自己的dream school拒掉之后,他又主动提出要给系主任写信让他们再考虑一下我,后来是我自己懒得折腾了才作罢(好吧,现在我承认我后悔了);还有我申请学校的推荐信,自己觉得已经吹得很好了,Y老师看过之后竟然觉得还可以写的更好一点……
回过头来比一比A教授和B教授,同是为人师表,真是天壤之别(说天壤之别都抬举他们了)。
不止是我,Y老师对组里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的关怀,甚至连一些学生的家事私事,能帮也是尽力去帮。我的那些师兄师姐们,找工作和博后的时候,Y老师都下了大力气去帮他们推荐,很多时候是自己亲自出面甚至动用人脉去直接联系对方。
有师如此,生复何求!
以上为感动中国部分。下面即将开始吐槽美国部分。
相比于中国师徒的传承关系,美国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雇佣。
在很多美国导师们的心目中,学生招进来就是为自己干活的,当然,培养也是必须的,不过呢,培养学生不是为了学生变得牛X,而是为了他们能更麻利高效的给自己干活。当然,让你干活也不是白干,我要付工资的呀!所以我们银货两讫,你的任务就是蹲在实验室里干苦力,结果归我,我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
有这种观念在这里,出现各种奇葩的行径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A和B的所作所为,一切都变得好理解了,不发文章,不让开会,不写好的推荐信,不帮学生找下家,甚至阻挠答辩和博后跳槽,归根结底就是这种雇佣关系的观念在作祟,导致导师认为我给你钱,你给我干活是一种公平的交易,你别想从我这儿拿到更多,我根本不关心你的个人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导师也被叫“老板”,不得不说这个词一针见血的反映出了美国学术界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虽然“老板”一词后来飘洋过海的被传播到了国内并广泛应用,但那纯粹是出于新奇,没有本质上的共通。
如果说雇佣观念是植入心底的一颗种子的话,那么美国的导师制度就是供其生长的阳光、空气、水和肥料了。
如果不是美国“导师独大”的这种制度的话,导师再变态也翻不到天上去,孙悟空还跑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呢。
很不幸,这个世界没有如果。(悲凉的背景音乐走起~)
……(此处静默二十分钟)……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儿,我们下一弹继续。
(哎哎,美国的小伙伴们不要跑,我知道你们对这两弹的内容没兴趣,所以我都写好了E教授的故事在那儿等着你们呢,放心,保证精彩)
看完了顺手点个赞呗!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