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导师】第九弹:美国导师制的Why & How(下)



写在前面的话:本公众号的文章欢迎转发,转载的话请注明出处,记得让大家都订阅哦!小伙伴们也可以分享素材或者干脆投稿给我,我会很开心的——又可以偷懒了嘛!
—–我是神圣的正文分割线—– 
转眼竟然都写到第九篇了,好有成就感,hoho~~~
上文说到美国的导师制助长了极品导师们一手遮天的嚣张气焰,那么这一篇我们就来详细看一看美国的导师制,或者说研究生考核制度。
在美国好的理工科研究生院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姑且定义“好”为专业排名前50吧),讲真,真的挺不容易的(文科专业不太了解,所以不包括在内),一路过来,绝对跟过五关斩六将似的,哪一个关口都有可能马失前蹄被淘汰出局,而且关卡越来越难。
国际学生的入门关就是英语考试,这个大家一般墨迹墨迹也就过了,跟导师也没什么关系,就不详细说了。有的学校除了英语考试还有专业考试,不过一般比较简单,主要是在选导师的时候给老板们一个参考,看看学生水平怎么样——想想也公平,学生们都能查到老师们的经历和文章,老师们也得要知道一下学生肚子里有几斤几两嘛,说好的双向选择不是?
之后的第一学年,需要过累积考试,一般是给你十几次机会,要至少通过其中的5次,有一定的成绩要求。这个考试都是换着老师出题的,所以大家都非常机智的选择出题简单的老师去考,或者自己选过课的老师去考。考起来呢不算太难,但比较恶心,因为你就得不停的去考啊考啊,很是磨人。大部分人这一关都能过,但少数人考了一年还考不过,这个时候就得导师出面捞一把了。如果你表现比较好,导师还想要你,TA就会去跟系里协商,用别的方式让你通过;如果导师对你瞧不上眼,很遗憾,you are out。再谋出路吧少年!
第二学年,一般会有一个讲座考核,就是学生们要准备一个题目,在全系的老师同学面前作个报告,由评审委员会的老师评判打分,过了才能继续之后的课题研究。
这一关相比于前面三个考试已经有些难度了,不过绝大部分人还是能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考试里面,评审委员会已经开始露头了——于是我露出了邪恶的笑容——每当这时,熟悉我的小伙伴们就知道,这里又有八卦啦!就会搬个小板凳颠儿颠儿的过来听。
那么具体到这里又是什么八卦呢?哎哎,不要着急嘛,都说了慢慢听~~~
基本上从这个讲座考核开始,你的命运就由你导师做主了。
纳尼?怎么有种被导师掐住命门的感觉?——恭喜你!你的感觉是对的。
当然,一般来说,第二年的时候你的导师是不会收拾你的,所以基本所有人都能过。而极少人过不了的,要么是因为导师准备踢人,要么是因为评审委员会的老师跟自己的导师有矛盾。
对,你没看错,如果你的导师跟你的委员会成员闹卯,他们是有可能会通过互相fail学生来捍卫自己尊严的,所以选评审委员会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当然如果你的导师够牛,就可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那种情况下委员会都会跟着导师走。
接着往下就是大名鼎鼎的中期考核了,有的地方叫Preliminary exam,有的则叫Qualify exam。不管叫啥,这个考核是仅次于答辩甚至要比答辩还重要的一个考试。因为通过了这个考试,恭喜你,你就会成为phD candidate,向Permanent Head Damage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等等,难道我之前都不是博士候选人?那我考试之前的三年都算作啥?
呃,确实……不算啥,并不是说你被录取了开始读博士了就算博士候选人。虽然这么说有点残忍,但在过中期考核之前,你确实什么都不是,如果这时候导师一脚把你踢飞你可能什么都拿不到——如果他心狠一点的话。
过了中期考核呢,起码硕士学位已经纳入囊中,而且离最终答辩只有一步之遥,所以这中间一般也不会出什么幺蛾子。因此——关键的地方来了,大家注意做笔记——中期考核是个坎,而且是个大坎,绝大多数导师如果要踢掉学生的话就从这里下手。
有的导师是不让你安排中期考试,有的导师则是联合委员会的人把你“做掉”,总之各有各的法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你的命运拿捏在你的导师手上,拿捏在评审委员会手上,你只能“尽人事,听师命”。有的学生课题做的很好,但是跟导师关系处得不好,那完蛋了,要么被拖着不给考,要么被可怜的fail;有的学生水平够了,跟导师关系也还不错,但委员会如果有心胸狭窄的牛人跟导师闹矛盾,那完蛋了,评委会的其他成员跟风牛人,一样华丽丽的挂掉;有的学生水平简直一团糟,但是受老板的宠爱照样顺顺当当的摇身一变成为phD candidate。
(当然,大部分导师都是按照学生水平来真实评定的,以上举的都是极品的例子,特此说明)
因为以上种种不受控的原因,中期考核过后,少则一半,多则七成的人就被刷掉了,好一点的拿个硕士去工作,差一点的就“我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的转专业了——其实也不错,跳出火坑了嘛,注意别从一个坑爬出来掉另一个坑就行。
中期考核过后,离答辩毕业就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这是一个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事情。对于好导师的学生来说,努把力咬咬牙就过去了;对于极品导师的学生来说呢,那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为答辩日期完全是导师决定的。
如果说中期考核系里还有那么一点作用的话(一般系里会规定在第二或者第三学年要通过这个考试,但大部分情况也是老板来定,有的系里会施加压力给老板迫使其早让学生考),答辩的主动权可是实实在在的握在老板们的手里。因此,如果你做的很好,老板想让你多留几年为他干活的话,你就惨了……如果你做的不好,老板认为你还没有资格毕业的话,你也就惨了……
还是中庸之道比较好,嗯嗯。
目前还没听说过如果老板不愿意让你答辩毕业的解决途径。理论上可以找系里撑腰,直接把评审委员会的人召集起来走答辩流程。但是用脚丫子想也知道,这是赤果果的向天下人宣布你跟老板决裂了呀!决裂了就得表态,你觉得委员会的老师们会站在哪边?即便是你够优秀,毕业绰绰有余,他们会为了你一个不起眼的学生得罪你的导师吗?No No No!你拍拍屁股走人了,人家可还要继续跟你的导师共事呢,万一哪天被穿小鞋了咋办?不划算。
所以这么看评审委员会就是摆设?——恭喜你!你的理解对了一半。
另一半不对的地方在于,评审委员会也是可能毙掉你的,只不过不是因为你做的烂,而是因为跟你导师有矛盾。(不要用这么幽怨的小眼神看我嘛,我只是说了大实话而已)
(注:以上依然是针对极品导师讨论的个例,请勿推而广之特此说明——我前面是不是说了“如果”来着?)
(好了好了我知道我很烦,但是我们要做个严谨的人嘛对不对?)
所以,那句著名的话是怎么说的来着?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天知道说这话的人经历了什么。。。
而且考虑到火坑专业本身周期就长,前面说过你跟老板只是雇佣关系而已,发不发文章都要看老板心情,所以不想让你毕业实在是不要太容易——直接说文章数量不够就好了——其实可能是导师自己不愿意发——但别人不知道呀——啊呀我这里用了好多破折号。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为什么美国导师的极品事迹要多于国内老师了吧,都是观念缔造,制度帮凶的。但凡研究生院的制度能够再完善一些,给学生多一点的发声机会,把导师的权力适当消弱,都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了。
所以呢,我写这个极品导师系列,一方面是让大家读了好玩,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了解下学术界还有如此多的黑暗料理(八卦之心人皆有之)(捂脸状);另一方面呢,也是想给奋不顾身投入火坑的小伙伴们提个醒,行业有风险,入坑需谨慎,美国的导师可不像国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样子,人家是你的老板,捏着你的命门,甚至决定你未来的道路,所以选一个好老板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伙伴们能从我的这一系列故事中得到警醒和启示,那么我觉得自己码了这么多字还是挺有价值的。
当然,如果你看过之后津津乐道,广为传播(关键是要转发和订阅!),我会更加感激、开心和自豪的(我又开始自恋了,赶紧打住)。
好了,朋友们,我们下一弹再见!
看完了顺手点个赞呗!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哦!

到顶部